【智慧农业案例】长丰县杨庙镇:江南芜湖取“农经”,智慧农业效益增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自古以來對農民耕作的真實寫照。九月九日至十二日,隨著長豐縣農業農村局組織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人員到蕪湖市農企、合作社智能化生產車間、地頭參觀學習,以及通過蕪湖市農技部門的老師課堂介紹,使大家對種田又有了一種全新的認知。用手指點點電腦,輕輕松松就能種好田。在蕪湖,科技助力農業突飛猛進,把糧蔬果生產經濟效益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基礎設施好 政企干勁高
初到智慧農業基地時,映入眼簾的是當地的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中的道路、溝渠閘的硬化、智能傳感器的分布設置,設計先進、質量過硬,智能化貫穿全過程。“作物從土地的耕、播、水、肥、溫、病、蟲防治、收獲,完全能適時掌控,對應操作”。接觸到的大戶或企業負責人都是信心滿滿的介紹。“蕪湖市每年財政上都拿出一千萬元資金,用于‘蕪湖大米’等品牌打造,智能化基地建設,數字化農業產、供、銷獎補”。蕪湖市農技中心研究員宋衛兵向我們笑著說到。
再生稻基地
搶抓機遇促發展 緊盯目標態度堅
蕪湖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速度加快,他們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鎖定智慧農業大目標,徹底改寫了世代農民種田的歷史,由會種田變成“慧”種田。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讓智能技術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著智農品牌,讓智慧農業在蕪湖市的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向前推進,為示范帶動周邊市縣的智慧農業發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引領作用。
取“真經”改觀念 加快步伐謀發展
蕪湖市南陵縣有一個五百畝的種田大戶,成功的再生稻種植經驗,非常值得分享。他選生長期一百一十五天的品種,三月份種下地,六月二十四收割第一茬水稻,單產五百三十公斤。在收割留茬十五公分的田間立即補水施肥。參觀時,已苗齊孕穗。他介紹上年苗情相當的情況下,二茬稻單產五百二十公斤。在另一個稻蝦種養基地內,負責人指著稻已齊穗的田告訴我們,他只是加高田埂一部分,鋪上了防草、防漏水的地毯膜,周邊加個塑料擋板,每年二月份將龍蝦苗投下精養到六月二十號左右,起蝦銷售或轉塘,緊接著旋耕種稻,不改變原田一點形狀,不存在田邊挖水溝等情況,大大降低成本。馬榮花是蕪湖市灣址區非常有名的智能化蔬菜、葡萄種植合作社負責人。她本人農大畢業后從河北嫁入此地,用她自己的話講,“一頭扎進大棚中,二十九年未出去過”。她的合作社年產蔬菜1.5萬噸。大棚基地中,首次看到不一樣的智能化蔬菜種植新模式。全部采用竹籃匾中種蔬菜,她介紹所有蔬菜直接帶土籃和菜一起,每天早晨有七八部車子送往市區各大酒店。蔬菜由離土到顧客口中時間非常短,更加鮮嫩,不會流失一點營養,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智農化蔬菜生產基地
上述三個案例,只是幾天下來看到的部分內容,無論是再生稻的增收促效,還是不改變土地任何形狀的稻蝦種養,以及利用現代科技在籃中種菜等都集中反映了蕪湖市人民非常高度重視智慧農業技術的開發利用,非常重視智慧性人才的引進和重用。作為合肥地區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應在思想深處要有一個全新的觀念,在對兩地智慧農業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做好宣傳和有序改進工作。相關部門要多調研,多學習外地的好做法,多方融合本地區的惠農獎扶項目,鼓勵和扶持有條件、上規模的企業,先行先試,大膽走向智慧農業這條路。(楊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