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百年 | 新中国规模化生产的第一批尿素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國務院國資委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以“紅色信物”為切入點,由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100家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負責人介紹企業的紅色信物,以小見大,以物證史,揭開企業澎湃發展歷程背后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見人、見物、見精神,講述信物故事,傳承紅色信仰,堅定理想信念。
10月25日,CCTV-2《信物百年》節目推出第86集《新中國規?;a的第一批尿素》,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學講述云天化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故事。
艱苦創業
貫通第一條生產線,填補云南尿素生產空白
信物講述人,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學介紹,這是新中國第一批規?;a的優質尿素,它是1977年由云天化生產。尿素有著“氮肥之王”的美譽,它有利于農作物的提苗長葉,能極大提高糧食的產量。
在它出現之前,優質氮肥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都牢牢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直到它的出現,極大緩解了中國高價進口氮肥的狀況,讓中國農民買得起、用得上自己的優質氮肥。也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于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世界糧食價格翻了3倍,國內糧食供給嚴重不足。
為解決國家糧食安全、民生溫飽的問題。1973年2月,國家花重金從歐美引進十三套大型化肥生產裝置,其中一套,就落戶在今天的云南省水富市。
與水富一江之隔的四川,天然氣資源豐富,這正是生產尿素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所以云天化就建在水富市金沙江畔。但要在亂石荒灘上建現代化工廠,談何容易?
為了國家的建設,為了讓中國人吃飽飯,上萬名建設者在工地扎根,荒涼的土地上,一座座設備拔地而起。
但要立起尿素生產的最核心設備,化合物反應生成尿素的合成塔時,遇到了困難。按常規,吊起這座重326.59噸,高20.7米的鐵塔,需要大型拖車。然而,當時在全國,也沒有這樣的起吊設備。
最終他們擬定出:用兩臺拖拉機,十二臺十噸拉力的小型起重設備,配合滾筒等“土方法”把合成塔立起來。可是具體實施起來卻不簡單,通往懸崖的絕經泥濘不堪、高低不平,合成塔每前行一寸,都付出著巨大的艱辛和努力。建設者們克服萬難,最終將合成塔屹立于工地。
1977年10月29日16時35分,歷時3年26天建設的尿素生產線全線貫通,第一批規模化生產的尿素順利產出!
敢為人先
給“洋設備”動手術,技改增產50%
信物講述人,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學說,那是艱苦的歲月,也是光榮的歲月,數以萬計的云天化人秉承著“讓中國人吃飽飯”的信念,埋頭苦干,從1977年10月29日到1978年底,就生產出40.2萬噸尿素。作為糧食的糧食,這些尿素被運往全國各地,為980萬畝農田提供了養分,為糧食的增產增收作出了貢獻。
從我們新中國規?;a的第一批尿素起步,提升尿素產品產能,滿足糧食生產對化肥需求的巨大缺口,成為我們的下一個目標。
于是,我們對現有裝置實施增產50%的技術改造。云天化在全國,率先給這套“洋設備”動起了“手術”。
堅守初心 不負使命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懈奮斗
信物講述人,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文學說,從四十四年前,云天化生產出第一批尿素開始,年產量從最初的2.2萬噸發展到今天的1200萬噸。因農而生的云天化秉承著當年生產第一批尿素時 “敢闖敢拼,勇于創新,勇于創造,越是艱險越向前” 的拼搏精神,發揮自身全產業鏈優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農民增產增收不斷努力,為中國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云天化集團將始終秉承初心,砥礪前行,
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
以產業報國的情懷,
實現新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識別二維碼,觀看CCTV-2播出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