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入五月,冬小麦抽穗扬花基本结束。小麦进入一生当中最后一个环节—灌浆期,这段时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赤霉病的防治也接近尾声,但我们还是不能松懈,在小麦成熟期还有“3病3害”要注意防范。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这“3病3害”。3病1、小麦锈病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产生疤疹状病斑,很少发生在叶鞘及茎秆上。圆形至长椭圆形,橘红色,在叶片上不散生。后期呈黑色,扁平,排列散乱,但成熟时不破裂一般多发生在叶片
當前已入五月,冬小麥抽穗揚花基本結束。小麥進入一生當中最后一個環節—灌漿期,這段時間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赤霉病的防治也接近尾聲,但我們還是不能松懈,在小麥成熟期還有“3病3害”要注意防范。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3病3害”。
葉銹病主要為害葉片,產生疤疹狀病斑,很少發生在葉鞘及莖稈上。圓形至長橢圓形,橘紅色,在葉片上不散生。后期呈黑色,扁平,排列散亂,但成熟時不破裂一般多發生在葉片的正面,少數可穿透葉片。
條銹病初期出現鮮黃色粉末,并且排列成行,就像是被縫紉機扎過后的針腳一樣,后期葉片開始破裂,出現鐵銹色一樣的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后期產生黑色冬孢子堆,粉末呈短線狀,扁平,堆到一起,隱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稈銹病主要為害莖稈和葉鞘,夏孢子堆最大,隆起高,褐黃色,不規則散生,常連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開裂且向外翻成唇狀,散出大量銹褐色粉末。成熟后表皮大片開裂并向外翻起如唇狀,散出銹褐色夏孢子粉。后期產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冬孢子粉。可用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懸浮劑30~40克/畝,或30%己唑醇8~12毫升/畝,或20%丙環唑乳油35—40ml/畝進行防治。
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稈和穂部。病部初產生黃色小點,而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霉層,霉層以后逐漸變為灰白色,最后變為淺褐色,其上生有許多黑色小點。病斑多時可愈合成片,并導致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可用吡噻菌胺、戊唑醇、嘧菌環胺*啶酰菌胺、氟硅唑、甲基硫菌靈、硝苯菌脂、氟菌*肟菌酯等藥劑防治。抽穗后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于拔起。在莖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后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上密布黑褐色顆粒狀子囊殼。小麥發生全蝕病,預防主要以種子處理為主。小麥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可用下列殺菌劑:2.5%咯菌腈懸浮劑100~200ml/100kg種子;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500~600ml/100kg種子;1、藥劑防治可選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20~30ml/畝;1.5%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60g/畝+25%腈菌唑乳油45~55ml/畝;40%氟硅唑乳油20~30ml/畝。2、對于小麥全蝕病較重的田塊,可增施有機肥,每畝用5克菌丹+枯草芽孢桿菌+中微量元素1000克配方組合,對小麥全蝕病防治效果有顯著功效。
小麥灌漿期對磷鉀肥需求量比較大,而后期小麥根系活力下降,從土壤中吸收供應的養分明顯不足,不能滿足小麥灌漿的需要,最容易形成脫肥和早衰,干尖、枯葉、發黃、發白、發紅、發黑等變色。其中,發黃干尖主要是根莖部病害和干旱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原因,同時還有藥劑使用不當也會引起,特別是三唑類藥劑和生長激素使用不當(濃度大、加量)。遇到高溫低濕天氣、遇到溫度急劇變化、遇到雨后快速晴熱都是導致小麥早衰的原因。因此,做好應對措施非常重要,這里要考慮一個“提前量”的問題,不要等危害到來了再處理,更不要等早衰出現了再挽救。小麥灌漿一般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必須把預防放在第一位。比如,提前清理三溝、解氮肥、補充營養、促根系、防病蟲等等,必須提前。小麥灌漿后期,頭重腳輕,遇到風雨天氣容易造成倒伏。那么,現在只能通過小麥的活稈成熟來減輕倒伏危害。倒伏主要有根倒伏和莖倒伏,根倒伏仍保留一些產量,一旦莖折斷,俗話說“麥倒一把草”,也就沒有任何產量了。我們不能預防倒伏發生,但可以做到保護小麥加速它的灌漿過程,使之在倒伏到來前灌漿更多,就是辦法。
麥株的芒、穗、葉片和莖稈等部位均可受害。從頂端到基部失水后青枯變白或葉片卷縮萎凋,穎殼變為白色或灰白色,籽粒干癟,千粒重下降。在小麥成熟前10天左右,根據小麥群體、天氣狀況、土壤墑情,在干熱風來到之前澆一次麥黃水,可以明顯改善田間小氣候條件,減輕干熱風危害。麥黃水在乳熟盛期到蠟熟始期澆。在小麥開花至灌漿初期,用1%-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溶液、2%-4%過磷酸鈣浸出液或15%-20%草木灰浸出液作葉面噴肥,每畝每次噴灑20-100公斤,可以加速小麥后期的生長發育,預防或減輕干熱風危害。在小麥灌漿初期,用0.1%醋酸或1:800醋溶液葉面噴施,可以縮小葉片上氣孔的開張角度,抑制蒸騰作用,提高小麥植株抗干旱、抗干熱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