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
8月12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關于“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的公示》,共有4名“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10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共和國勛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勛章,授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國家中做出巨大貢獻、建立卓越功勛的杰出人士。截止目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共有9位,他們分別是于敏(故)、申紀蘭(故)、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故)、袁隆平(故)、黃旭華、屠呦呦、鐘南山。
“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
李振聲
李振聲,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2月生,山東淄博人,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系統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開辟了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他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李振聲 圖源:遺傳發育所
人物故事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李振聲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老百姓的“吃糧”問題奔忙。在他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大家親切地稱他“老李”院士。
“老李”是麥田里的躬耕者,做事情不怕苦、不畏難,曾31年堅守陜西,培育出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出身農民家庭的他胸有丘壑,先后提出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農業攻關項目,使我國糧食大幅增產。他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李老師很少考慮自己,一輩子都在操心國家的事,始終想著讓大家都有飯吃、都有好日子過。”他的弟子兼同事穆素梅在接受采訪時說。
他40歲學英語、50歲學電腦、80多歲學用微信,樣樣不落。90歲后,他不能親自到田間地頭去,就用微信向學生、遺傳發育所副研究員李宏偉了解“濱海草帶”工作的落地情況。
李振聲認為,科研生涯中能夠取得一些成績,除了要有社會責任感、持之以恒的毅力,依靠集體和團隊外,還要有明確的目標。
在今天的遺傳發育所,很多科研人員都知道李振聲說過的這句話:“做科研要‘打大鳥’,而不是弄一堆‘小麻雀’。”
李振聲經常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做更重要的事情。遺傳發育所副研究員鄭琪繼承了李振聲的衣缽,根據他的要求創制小偃麥種質庫,培育耐鹽抗旱小麥新品種。鄭琪把在北部冬麥區水肥地選育的小麥品系拿到黃淮麥區旱薄地試種時遇到了挫折,李振聲用一幅字“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鼓勵她。
如今,李振聲院士已經90多歲高齡,依舊風里來雨里去,與小麥為伴。“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標必須明確、集中。”李振聲說。
成就
一、系統研究了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五十年代初,我國北方冬麥區條銹病大流行。為了尋找新抗源,李振聲帶領課題組開展了以長穗偃麥草為主的遠緣雜交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
二、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為了有目的、快速地將外源基因導入小麥,他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育成了以種子藍色為遺傳標記的藍粒單體小麥和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系統,并建立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三、開創了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辟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麥育種新領域, 提出了以“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育種新方向,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營養的小麥新品種,并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