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肥料的前世今生聊起,聊聊特肥营销定位4步法

作者:象昇品牌策划农资专项 2024/4/8 14:57:43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Friedrich Wöhler)在1828年首次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尿素。本来他打算合成氰酸铵,却得到了碳酰胺(即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然后,1840年德国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发现植物所需的化学养分,实现了廉价的成本来合成肥料,成为化学肥料的开端,农业产量因此大增,从此人类饥荒问题开始大幅减少。

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維勒(Friedrich W?hler)在1828年首次通過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尿素。本來他打算合成氰酸銨,卻得到了碳酰胺(即尿素)

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

然后,1840年德國人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才首次發現植物所需的化學養分,實現了廉價的成本來合成肥料,成為化學肥料的開端,農業產量因此大增,從此人類饑荒問題開始大幅減少。

化肥開始進入中國的時間是在1905年至1910年,當時西方人開始向中國人贈送名為肥粉的化學肥料,并逐漸在福建與廣東兩省進行銷售,直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國開始大規模推廣化肥使用。這個時期,一些國企建立了龐大的化肥生產體系。

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數量,國家還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持,鼓勵農民使用化肥。然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隨著糧食問題的逐漸解決。化肥對土壤的影響逐漸顯現,國家意識到我們的后代將為當時正確的選擇,承擔嚴重后果。

所以就開始讓有機肥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支持有機肥發展,同時增加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特肥。大概在2013年特肥逐漸進入市場,而且在短短的10年內快速發展。

我們不否認特肥的出現有效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特肥市場的混亂。從藍海市場的暴力產品,到百花齊放,直到現在的魚龍混雜。過高的剩余價值讓有些廠家甚至平臺商過度營銷,導致的結果是農民分不清什么才是好特肥,所有人都在說自己的肥料配方有多牛,和哪個哪個大學合作,取得了什么什么專利技術。這時候特肥營銷進入了一個低谷,所有人都在思考特肥的未來在哪里。

然而禍不單行,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國家對大肥的生產企業開始了限產,因為多年開放式經營帶來的產能過剩帶來了諸多問題。

比如,產量大于需求,中國每年生產的化肥達到7129萬噸,而市場的需求只有5000萬噸,作物真正能吸收的只有區區1000萬噸。


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化肥價格的波動,再結合化肥對土壤的影響。大肥企業突然利潤下降了,怎么辦?大肥企業就將各種生物刺激素加入到肥料中,2023年以各種生物刺激素為核心的化肥井噴式的出現在市場,出現了功能型大肥。

這是什么概念,大肥已經開始逐漸蠶食特肥市場,使本就混亂的特肥市場雪上加霜。越來越多的特肥企業尋求新的突破點,在生死的邊緣徘徊。進一步迷霧重重,退一步萬丈深淵。

肥料的歷史走到今天,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在我看來特肥的方向在聚焦,真正的發力點在大田。經作是過程,大田是結果。而特肥之所以特,一定是他解決了特殊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作物的,更是人的問題。因為植物不知道自己應該長成什么樣子,只有人知道、所以精準定位用戶的認知,并在他們的認知中尋找突破口才是現在的階段最正確的抉擇。

特肥營銷可以總結出4點內容,即細分賽道、聚焦問題、同化認知、轉化買點。

1.細分賽道‘’

作為中小型企業,經過多年的實戰,企業還是沒有升級轉型,年產值還是沒有增加,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營銷內容都是在教育中小型企業——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品牌固然重要,但各大講師講述的內容仿佛是在說:有了品牌,企業就能迅速升級,規模擴張也是伸手可得的,有了品牌,企業的銷售額也不是穩步增長了,而是激增突破。聽起來,品牌就是企業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果真嗎?

先把品牌放一放吧,小企業把全部精力、財力折騰到品牌里能有啥用啊?你的年產值都不夠推廣的,那能做起來嗎?說到底,逼著你去做品牌的人,就是把你當韭菜噶。

其實解決方法也不難。入市前,先要做好產品定位,產品定位的第一步就是做好細分賽道,即是賽道精細化。

你現在最需要的是,基于現有的企業規模與運營方式上尋找新賽道,新賽道可以讓你一定程度上減少對手。

想清楚你的產品是圍繞“什么樣的人群,以什么樣的方式,在什么樣的場景,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而打造的。現在看著這個模型,再套用在你的產品上,想想這四個“什么樣的”中,有哪一樣是你的產品所具有代表性的?如果沒有,怎么才能讓他具有與眾不同的競爭力?

你的賽道劃分的越窄越清楚,你的產品就越具有特征性,能讓人一下子就記住。如果窄到不能再窄,那么恭喜你,你創造出了一個新品類,你會走的更遠。

比如最早的手機,作為通訊工具誕生,它和BB機屬于競品,但是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賽道,后續伴隨著手機突破性的能力與發展,讓這個后來者全面超越了BB機這個對手,BB機最終被手機完全替代,沉寂在史料中。

對于特肥,我想說下我的理解,下一個高能量的爆品出現,一定還是從有機肥這個賽道來。有機肥經國家最新三農政策推動,有望逆勢擴張,與化肥并分江山。如果你選擇這一大宗里進行深耕,細分賽道,會是出圈的最好選擇。

2.聚焦問題‘

傳統的市場理論一直強調我們要關注競爭對手,去做明顯的差異化產品用來區隔競品。

說到做差異化,它不是“你自己覺得自己有哪些不同”,而是要做“消費者眼中你到底是誰,有著哪些不同”,這才是真正的差異化。

不要只停留在市場與競爭對手上看待這個問題,聚焦問題真正要聚焦的問題是用戶需求。

以往營銷經常講解決用戶需求,解決用戶需求。但一款爆品通常不是解決了用戶需求,而是為用戶創造了需求。

因為你單獨一款產品,并不能總是迎合好客戶善變的需求。根本在于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無法被真正滿足。

所以需求既然解決不了需求,就要以“創造”的視角來看待客戶的“問題”。

試想一下,在沒有手機之前,誰也不會想到手機的誕生,當手機流入市場后,是不是完全取代了BB機?

因此,做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創造新需求,給自己劃定新品類。哪怕你的產品不是新產品,但是也要有新內涵這樣你的產品才能被客戶真正認識到你的產品與眾不同。

3.同化認知‘’

有人總說好產品一定會自己說話,有了好產品,從此你人生就等于開了掛。

這很讓人無語啊,在產品過剩、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好產品已經被重新定義了,不是你做的產品質量越好,你賣的就越好。

你認為你的產品問心無愧,質量超群,試問一下子,誰家產品能說自己產品不好?你又拿什么來證明你的產品力壓群雄?

農資產品不是快消品,用戶不可能一秒鐘就能知道這個東西的好與壞,因為農資產品的時效性不能馬上給出購買的理由,所以更多的時候,很多農民在買產品的時候都是在觀望,他們要買的不是一個好產品的事實,而是對一個好產品的認知。

產品大賣的本質是:產品不在于好,而在于符合用戶需求!你需要和客戶達到一種同頻的關系。客戶了解你,你的產品能讓他第一時間有問題就想到來找你,這才是你給了客戶一個充足又必要的購買理由。

農戶不是科學家,聽不懂你的科研報告,農戶也不是傻子,你隨便搞一個專利,他們就要買單,你要把復雜的東西翻譯成人話,站在農戶固有認知中來建立它,這樣才能達到認知同頻。

4.轉化買點"

你產品好,這是賣點,你要轉化成買點才能讓老百姓得到購買理由。

你的買點要說人話,說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他才能夠對你的產品產生興趣,從而帶來你的銷售。

買點轉化一定要圍繞你的產品核心價值去展開。

第一步你要研究明白你的配方。當你的配方研究明白后,你就有了賣點、在此基礎上,把賣點梳理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部分,再把你的賣點翻譯成講人話的買點,讓老百姓明白我為什么有求于你的產品。

當他想到一個問題需要被解決的時候,你能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這才是我們營銷的關鍵。

肥料產品不好賣,一直在終端營銷方法上下功夫,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沒有好買點,沒有率先定位,強行促營銷就是徒勞!

到了第二步,你要把你的客戶進行一定的分類,買點轉化就要有明確的人群區分。

對經銷商講買點,你要從銷售模式、可觀利潤、農技支持等等角度出發,讓經銷商感覺到賣你的產品可以很輕松的賺錢,能躺賺最好。

經銷商的本質是商人,要的是利潤,所以跟經銷商說話,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上想他的問題。如果直接賣給種植大戶,你要講的買點是投入產出比,產品能夠解決農民種植過程中哪一環節、哪一作物的哪種問題,無限聚焦到具體問題。肥料的本質是功能性,產品為解決問題而生,你能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到了這步你如果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你的產品還會獲得附加值,這樣產品賺的就不是差價,就有了客戶源源不斷的產品活力。


100.jpg

今天,很多肥料廠家總是自認為說辭專業才是好的,不停的闡述自己的優點,結果啊,就是一場自嗨的鬧劇。

市場不缺產品,更不缺好產品,所以肥料產品的入場方式就決定了你的全部未來。對于特別的定位設計,就是要給客戶一個購買你產品的理由,你的產品被需求,市場才能風生水起,所向披靡。

希望現在的你一定要醒悟,想要做好產品,你一定要先從定位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