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迈向科技创新与自给自足的新纪元
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正在加速推進。″今天的公司有基因編輯的,也有創制材料的,我們是全基因組選擇路徑的,都是希望能夠在育種這個行業里趕上歐美,讓中國人的飯碗真正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近日,在由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投資聯合體和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聯合主辦的第三期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現場,上海中科荃銀分子育種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荃銀″)副總經理王攀表示,當下國內育種行業處于新技術與傳統技術融合的時期。但其認為,無論何種技術,它的真正商業化并不會″一夜之間把所有舊技術淘汰。″
王攀同時表示,多種技術路徑的″百花齊放″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成功率,″如果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一方面效率比較低,另一方面很可能會讓我們國家錯過生物育種領先的機會。″
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公司(下稱″大北農生物技術″)副總裁安喜榜則提醒,縱觀不同的階段,生物育種技術在不斷迭代,迭代的時間則在變得越來越短。″如果大家不去追趕,或者看不準投資方向,或者堅持得不夠,那永遠都只是一個跟隨者。″
安喜榜表示,中國在生物育種方面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一個或者是半個身段,而當下也是中國生物育種開始追趕的好機會。
″農業轉基因已箭在弦上″
生物育種是農業核心技術之一。所謂的生物育種,就是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利用轉基因、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和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
安喜榜表示,每種技術包含很多方面,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領域推動了整個生物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對育種過程而言,這些技術的應用帶來的直接改變就是″從拆盲盒到精準育種″。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被業內視作是″農作物轉基因產業化元年″,國內育種企業對該賽道寄予厚望。
實際上,自1996年美國在全球率先實現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這一技術的推廣在國際上至今已有28年。國內對該技術的研發并沒有缺席,在上世紀80年代啟動的863高技術研究和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973基礎研究中早有部署和跟蹤。1986年,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在中國也首次進入了田間試驗。
不過,直至2020年的三十余年時間里,中國轉基因產業始終處于研究、謹慎推廣階段。而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里,中國農作物轉基因產業化進入了小步前進相對活躍的態勢。
″國內現在剛剛起步。″安喜榜如是評價國內目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現狀。
生物育種市場前景如何?安喜榜給出相應數據:2017年全球轉基因市值是172億美元,2022年達到了250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4%左右;基因編輯方面,2017年市值為31億美元,到2022年增長到62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14.5%。″未來隨著技術的推進、資本的進入,基因編輯賽道會有很好的成長,想象的空間更大。″
就國內而言,安喜榜提到,中國生物育種市場價值占全球的比重為1.5%左右,″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有很大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完成三年試點的種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在2024年也進入了示范階段,種植省份和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
″國家對轉基因種植面積的計劃是1000萬畝,并且完善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安喜榜提到,″在2030年,轉基因種植面積預計能達到5億畝。″從種植省份來看,2024年有8個省份允許種植轉基因玉米、大豆,其中內蒙古、遼寧、吉林、河北已經全省開放,云南、四川、廣西、甘肅則放開部分區域,″未來還會有更多省份加入其中。″
安喜榜進一步表示,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到2030年,中國玉米、大豆轉基因種植比例將達到近85%。而作為國內最早研究轉基因性狀的上市公司,″大北農性狀占比能達到40%以上。″
其強調,轉基因產業化對農業的影響包括帶來價值翻倍、品種審定等監管變革、行業集中度提升等產業變革、種植模式等種植變革。
″2024年已經有8個省(允許種植)了,其中4個省全省開放,2025年我們相信會有兩位數的省份加入。″安喜榜表示,三年示范之后,預判國家轉基因種植會放開,″現在已經箭在弦上了,我們堅信中國的生物育種,包括轉基因,會在中國快速推廣。″
業內呼吁:生物育種賽道投資要有耐心
″如果沒有下定決心長期堅持,最好不要來這個行業;如果沒有耐心陪伴,投資機構也不要投這個行業。″在上述高端對話現場,武漢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汪杰如是呼吁。
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創始人之一尚志強同樣表示,″投資機構要有耐心,從業者做事要對得起良心,大家對這個行業要保持信心。″
安喜榜在現場則直言,″進入這個行業,大家不要急功近利,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王攀則提到,從傳統的育種企業中可以看到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發展路徑,而現在的投資機構專注于行業里的科技創新企業,″我們愿意探路,也許會失敗,但是未來的成功一定在這一類企業身上。″
農銀投資鄉村振興投資團隊執行總經理張若楓在現場表示,在農業科技領域,近年來生物育種賽道是一個熱點領域,農銀投資對該賽道持樂觀態度。作為農業銀行的全資子公司,農銀投資系服務″三農″的″國家隊″。
張若楓進一步談及生物育種賽道投資背后的基礎邏輯:人口持續增長下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將進一步提高,生物育種可以提供很好的辦法;環境氣候壓力越來越大,生物育種可以帶來作物抗逆性解決方案;生物育種技術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用量,可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的需求和趨勢;生物育種在提升育種效率和精準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王攀在現場還談到一點,即重塑種糧產業價值鏈。如何讓真正好的技術、好的品種、好的產品最終獲得更好價格、創造更大的價值,″我們想把這件事情探索出來。″他同時坦言,″傳統種業已經很多年了,中國種業創新很難,但是必須要,否則這個行業就無法具備能夠和國外種業公司一較高下的實力。″
此外,王攀還提及了市場痛點之一,也是一個″頑疾″。″中國育種當中好的科研都不是在企業里,企業沒有好的成果但做商業化推廣是最好的,那么這些成果怎么和市場掛鉤?這也是一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王攀所在的中科荃銀實際上就是加快實驗成果轉換的一種新探索。
中科荃銀的成立可追溯至2016年,彼時荃銀高科(300087.SZ)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下稱″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下稱″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所″)、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聯合組建了″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也被稱為″6+1″科企合作新模式。
中科荃銀則由荃銀高科、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以及上述″6+1″聯盟部分知名科學家于2019年共同投資成立。
上述創新聯盟聚合了我國水稻界掌握先進育種技術的科研人員,現代種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荃銀高科彼時曾表示,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將相關方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有利于提高創新聯盟成員間的合作緊密度,使基礎研究成果與應用研究有效結合,促進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真正做到創新聯盟″立足水稻種業、面向市場需求、著眼設計育種、創新合作機制、實現共贏發展″的宗旨。
成立合資公司實際上是創新聯盟運作機制的重要創新和突破。在國家現行科技創新體制下,探索一條符合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和企業三方訴求的路徑,這對加速我國種業行業科企合作成果轉化意義重大。
在上述對話現場,尚志強還提及了中國種業巨頭缺位的問題。其以當下各行各業的熱詞″國際化″為例,″很多行業利用中國的制造能力、中國的優勢實現走出去,但我們的種業行業走出去效果不太好。″
其進一步表示,從育種水平而言,特別在″一帶一路″和東南亞、非洲等國家,中國的水稻技術能力是領先的,但在產業化走出去中仍存在很多障礙。在其看來,中國水稻在走出去過程中,沒有巨頭引領,而很多走出去的小企業又沒有抱團,″在國際上我們輸出了很多種子,或者說走出去的企業也很多,但實際上幾乎沒有賺錢,甚至還有很多踩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