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农云”托起江苏农业数字化建设新高度
5月26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的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指揮中心。大廳屏幕上實時展示著稻麥長勢、病害風險預測結果、農田物聯網設備參數等農業農村相關數據,透著滿滿的未來感。
“大數據指揮中心是‘蘇農云’建設的一部分,您現在看到的這些屏幕內容,也只不過是江蘇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成果的冰山一角。”參觀時,“蘇農云”建設方之一、北京中農信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鵬向記者介紹,2020年6月建成以來,指揮中心已累計接待參觀315批次,近5000人次。農業農村部領導、省相關領導在視察“蘇農云”建設成果時,都對其給予充分肯定。
談江蘇農業農村數字化,必提“蘇農云”。那么“蘇農云”是什么,又將為鄉村振興帶來什么?就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匯集22億條數據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智能決策分析預警,提高農業農村領域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能力,提升農業農村科學決策水平。就在當年5月,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制訂了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蘇農云”)建設方案,正式拉開了江蘇農業農村系統擁抱數字化的帷幕。
“‘蘇農云’是江蘇省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發展成果的集中體現。”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吳昊告訴記者,“蘇農云”匯聚了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并將之應用于種植、畜牧、漁業及鄉村建設等板塊,形成了江蘇省農業農村的“數字全景圖”。通過創新“以圖管農”“以圖管地”“以圖防災”的數字化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分析決策中的支撐作用。
“蘇農云”不僅在廳內是“一號工程”,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省內各部門大力支持,其建設中“一路暢通”。2019年6月26日,省農業農村廳向省發改委報送“蘇農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代項目建議書),9月5日省發改委便批復了該報告。2021年年底,“蘇農云”一期項目已基本建成,并通過了合同驗收。二期項目正在有重點、分步驟地加快推進,擬于今年10月份建成,屆時“蘇農云”將全面上線,實現“一站登錄,全網漫游”“一人采集,全員共享”“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知農”。
“一期項目中,最大的難點是數據的規范、收集和整理。”吳昊介紹,農業農村系統內單位多,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且標準不一。開發人員多渠道匯聚我省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通過對數據的來源、類型、指標、特點等進行分析,開發了包含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共享交換等系統在內的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數據的采集、融合、加工與治理,將“不認識”的數據轉變為“認識”的數據。目前,經過對廳內農業農村全域、多源、異構數據資源的采集、融合、加工與治理,已梳理形成數據庫85個、數據表3.7萬余張、數據總量22億余條。
數據匯聚后,流通起來才有價值。“蘇農云”共享交換系統實現了農業農村廳內各處室(單位)涉農數據的共享交換、互聯互通,也實現了省、市、縣之間涉農數據的互聯互通,建立數據上下行聯動模式,保障全省涉農數據資源的有序流動。
吳昊介紹,在與省政務辦(省大數據管理中心)開展的數據共享工作中,“蘇農云”由過去廳內各個系統分散對接轉變為由“蘇農云”統一對接,實現了一站式數據傳輸,在省級部門(單位)中走在前列。
對稻麥重大病害實現8天內風險預測
根據規劃,“蘇農云”將實現“六個1+N”。六個1是指農業農村大數據標準規范體系,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臺,農業農村時空一張圖,農業農村大數據輔助決策分析平臺,農業農村大數據服務門戶,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展示與指揮中心;N則是指畜牧業、種植業、漁業等十個業務板塊。其中,十大板塊建設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各平臺系統應用水平參差不齊、部署地點分散、安全風險較大等缺陷,部分系統已在實際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困擾,但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的農戶在農業技術學習上未受影響。他們通過“農技耘”向專家請教在生產過程遇到的技術難題,也能實時關注天氣預警、生產防治技術、防災減災措施和農業相關政策來指導生產,打破了農技專家與農戶們在空間和時間上信息傳遞交流的障礙。
“農技耘”的提檔升級,便是“蘇農云”建設的成果之一。該APP是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可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戶提供“全天候、保姆式”農技服務,服務用戶超過40萬戶。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蘇農云”也大顯身手。
鹽城市建湖縣逸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老板蔣相軍,對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去年啟動的全省十萬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贊不絕口。在該行動中,通過推進省級各監管、監測、追溯系統融合,省、市、縣相關平臺對接,江蘇初步建成了數據共享、使用便捷的全省統一的農產品追溯平臺,實現全省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一張網”管理,做到“統一平臺入口、統一主體注冊管理、統一追溯標識、減少重復操作”。蔣相軍公司種植的草莓、葡萄等經濟作物,得到了更高效檢測,小小的江蘇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上,企業信息、產品質檢、監管記錄等溯源信息一目了然,讓農產品走向了更大市場。截至目前,全省入網注冊生產主體達17.1萬家,建立電子生產檔案16.1萬份,十萬規模主體入網監管行動數量已經完成。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稻麥重大病害監測預警方面,“蘇農云”也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病蟲測報科科長朱鳳告訴記者,依托“蘇農云”建設,江蘇稻麥重大病害監測預警系統充分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手段采集田間氣候、作物長勢等信息,結合多年的稻瘟病與赤霉病監測數據和田間防效,并輔以專家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綜合分析預測。目前利用該系統可以實現小麥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未來8天內的風險預測,從而構建“預防為主、查定結合”的稻麥穗期病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指導生產上分類精準科學防控。
此外,江蘇也已初步完成了省數字農藥監督管理平臺的建設。江蘇省農藥總站副站長陳愛輝介紹,該平臺包含基礎數據、農藥技術審查、監督管理、監測服務和系統管理共五大模塊,以縣區為單位,調度我省主要農業縣農藥一級批發商,并實現全省20633家農藥經營單位、184家農藥生產企業、100多家市縣農藥監管部門的注冊以及475家農藥一級批發單位經營數據調度。目前接入全國約8.7萬在冊農藥登記證數據、全省184家農藥生產企業生產月報數據、一級批發產品門店經營數據等。
未來大有可為
相比國外發達國家和一些兄弟省份,江蘇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建設起步相對較遲,但卻吸取了先行者的諸多經驗、教訓,高起點規劃,高規格推進,發展速度喜人。“云平臺的優點是越使用越強大,未來‘蘇農云’有巨大的想象空間。”談及蘇農云的未來,吳昊信心滿滿。
“‘蘇農云’許多基層的數據端口都是向省內各地免費開放的,這樣各地在建設平臺時,就可以共享全省的許多數據,更好地指導當地農業農村發展。”劉鵬向記者介紹,“蘇農云”不僅是一個平臺,也是一種管理理念,讓更多的人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來思考農業。
目前,各地基于“蘇農云”底層工具軟件制定統一的數據規范標準,保持數據資源目錄統一、實現數據上下貫通共享,并在與省廳“蘇農云”保持框架結構一致的前提下,助力江蘇省在省、市、縣多層級實現數據、系統、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統一的管理體系和協調機制,實現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發揮大數據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監管中的作用。“阜寧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綜合大數據應用平臺”投入運營以來應用效果顯著,阜寧農業生產可實現節本增效5%-10%,農業風險防范能力提升,糧食產能連年穩中有增。
按照規劃,“蘇農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管理類用戶(決策型、業務管理型、業務操作型)、產業類用戶(新型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和公眾類用戶(社會公眾)等3類6種用戶。下一步,“蘇農云”將拓展七大領域應用場景建設,包括圍繞“種什么、種在哪、產多少”的問題,建設農業產能數字化監測“一張圖”;圍繞“種的更好、效率更高”的問題,建設生產數字化解決方案“一條鏈”;圍繞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建設農業生產性服務“一平臺”;圍繞“信任消費”的問題,建設農產品質量“一個碼”;圍繞傳統手段“跟不上、防不好”的問題,建設農業安全生產“一張網”;圍繞管理過程“不透明、難監管”的問題,建設農村集體經濟“一本賬”;圍繞“金融服務下沉難”的問題,建設“三農”金融服務“一中臺”。
到2025年,江蘇數字鄉村建設要走在全國前列,需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數字化生產力,加快信息化與農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還要進一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形成以業促興、以興促居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