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花蕾蛆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柑橘花蕾蛆屬雙翅目、癭蚊科,又名橘蕾癭蚊、柑橘癭蠅、蕾癭蠅、花蛆、算盤子、包花蟲,為柑橘在開花期間的一種主要害蟲(圖1)。
圖1 柑橘開花期間花蕾蛆危害狀
(1)危害特點
成蟲產卵多在花蕾開始露白時,經幼蟲在花蕾內蛀食其組織,使花藥花絲成褐色。有蟲花蕾外形較正常花蕾短,但橫徑顯著增大,形成燈籠(圖2),常稱“燈籠花”,花瓣略帶綠色,并有分散綠色小點,導致被害花蕾不能正常開花和授粉,最后枯萎脫落,嚴重影響產量。
圖2 花蕾蛆危害花蕾形成燈籠狀
(2)形態特征
1)成蟲。像小蚊,雌體長約1.5~2毫米,黃褐色,蟲體長有黑褐色的細毛。觸角含珠狀,14節,每節環生剛毛。前翅膜質透明,被黑褐色細毛,后翅特化為平衡棒。足細長。雄成蟲體長1.2~1.4毫米,灰黃色。
2)卵。長橢圓形,一端有1根膠質細絲。
3)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毫米,長紡錘形,初孵化時乳白色,漸變淺黃色,后期為橙紅色。前胸腹面具1褐色“Y”形劍骨片(圖3)。
圖3 被花蕾蛆幼蟲危害的花蕾剝開狀
4)蛹。黃褐色,紡錘形,長約1.6毫米。
(3)生活習性
年生1代,少數2代,均以老熟幼蟲在土中結繭越冬,在樹冠周圍30厘米以外、6厘米土層內蟲口密度最大。3月越冬幼蟲脫繭上移至表層,重新作繭化蛹,3—4月羽化出土,雨后最盛。花蕾露白時成蟲大量出現并產卵于花蕾內,散產或數粒排列成堆,每雌可產卵60~70粒。卵期3~4天。幼蟲在花蕾內危害10余天老熟脫蕾后入土結繭,年生1代者即越冬。年生2代者在晚橘現蕾期羽化,花蕾露白時產卵于蕾內,第2代幼蟲老熟后脫蕾入土結繭越冬。陰雨天脫蕾入土最多。成蟲多于早、晚活動,以傍晚最盛,飛行力弱,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產卵。一般陰濕低洼橘園發生較多,壤土、沙壤土利于幼蟲存活發生較多,3—4月多陰雨有利于成蟲發生,幼蟲脫蕾期多雨有利于幼蟲入土。柑橘顯蕾開花季節遇多雨天氣,該蟲發生嚴重。成蟲羽化出土以雨后最盛。
(4)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防治花蕾蛆的關鍵是在成蟲產卵前把它消滅,冬季深翻或春季淺耕樹冠周圍土壤有一定效果。在開花期發現燈籠狀畸形花蕾,立即人工摘除受害花蕾(圖4),集中園外深埋或燒毀。
圖4 人工摘除的受害花蕾
2)地面撒藥。成蟲出土前即柑橘現蕾初期,花蕾由青轉白之前地面施藥毒殺成蟲效果很好,可用40%(質量分數,后同)辛硫磷乳油4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噴灑地面1~2次。幼蟲脫蕾入土前也可地面撒藥毒殺幼蟲。
3)樹冠噴藥。多數花蕾變白時樹冠噴藥毒殺成蟲于產卵之前,可噴灑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5000倍液,或9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600~8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4%氰氟蟲腙懸浮劑1000倍液等。選擇無風,特別是雨后天晴的傍晚或早晨噴施樹冠。噴藥時做到樹冠上、下、內、外周到均勻,每隔5~7天噴1次,共噴2~3次。重點是花蕾和葉背,地面和樹冠同時噴藥,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