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林 :回归原点,用专业、专注突破增长瓶颈
藥肥也曾經歷過快速發展階段,但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藥肥企業面臨產品收緊、利潤空間變小、資金占用大、生產難度增加等問題。
去年至今,主流大化肥企業入局,又推高了行業的景氣度。藥肥的登記作物不斷擴容、施用場景不斷拓展,新增產能增加迅猛。
接下來,藥肥的機會在哪里?藥肥企業的破局點又在哪里?
從不見經傳到成為藥肥頭部企業之一,河南省紅火作物保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火藥肥”)總經理張云林的觀點具有一定代表性。
“藥肥行業正處在一個‘微妙’的轉折期,表面看是增量市場,但實際亂象叢生。劣質產品充斥、投機企業攪局,導致成熟區域(如廣西甘蔗、部分花生種植區)需求飽和甚至下滑,而新興區域(如大田作物、中藥材)仍需培育。”張云林介紹。
和很多企業老板從經銷商開始,慢慢做大,自然而然發展成為企業不同。張云林做藥肥是被哥哥“勸”來的。
“2015年下半年,當時我在家做農資零售,生意很好,我哥說讓我來管藥肥,我肯定不愿意來。”張云林憑借多年的精耕細作,在當地做得風生水起,農戶都認他,他也不想冒險去一個陌生的領域做一個陌生的產品。
當然,最后張云林還是來到了彼時的遠見藥肥事業部。
“其實,當時大家對藥肥的理解是很片面
的。”張云林表示,現在回看曾經就覺得當時有些觀點可笑,大家對藥肥都沒有很好的認知。
“雖然我沒有專業背景,對管理公司沒有經驗,但是農民、零售商想要啥再沒有比我更清楚的了。”有著多年基層零售經驗的張云林對市場需求的把控還是有自信的。
2016年,他接手紅火藥肥事業部并創立公司,面臨的挑戰就是產品的梳理、團隊的搭建以及渠道的成型。
首先,向渠道明確藥肥的概念。張云林表示,紅火做藥肥就是要做到“植保+營養”二合一,互相增效,省工省力,同時減少能源的消耗。
其次,賣真貨,從用戶需求出發做研發。
第一年的銷量僅有2000噸。
張云林并沒有急功近利,而是依然堅持從“解決問題”出發,“用效果說話”,解決信任問題。認為產品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好的產品要給用戶超值的體驗感,從產品包裝到產品質量,從產品營銷到產品服務,都要讓客戶和用戶感覺到與眾不同。因此紅火藥肥從研發、品控、生測上下狠功夫,不斷做出優秀的、可持續的、更新迭代的產品。
付出總有回報,2018年,紅火藥肥漸入佳境。2019年,紅火藥肥的銷量過3萬噸,這算得上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
但是,張云林又遇上了新的煩惱。
彼時的藥肥市場混亂,投機主義嚴重,存在只注重藥效,不關注肥效,虛報含量、偷減含量的情況,以至于有農戶使用了不合格藥肥后
導致脫肥減產,從而導致對藥肥產生信任危機。長此以往將毀掉這個品類。
張云林表示,紅火開始在花生、紅薯上做雙標藥肥(藥肥包裝上應明確標注所含農藥的名稱、含量以及毒性等級,以及肥料的成分和含量)。
張云林問筆者,“你知道紅火為啥賣得好?因為大家都知道紅火不賣假貨,產品好,安全!"
紅火藥肥因為產品“真”而俘獲了農戶的心,這個原因讓張云林既高興又心酸,當“真貨”成了稀缺,這個品類還能持續多久?
“農民需要藥肥,但市場需要正本清源。”張云林直言,行業亟須規范。

《藥肥產品標簽標識規范》團體標準 2021年 8月 25日發布實施,它規定了藥肥產品的術語、定義、要求、標簽內容、標簽制作和管理等重要內容。明確了藥肥產品標簽中對農藥和肥料都進行標識
業界一直說,一流企業做標準。做標準的企業一般都是市場選擇度高和技術實力強的企業。
在市場競爭中,往往是誰制定了標準,或者在細分領域重構規則,維持市場健康,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沒有標準就做標準。
2019年開始,紅火藥肥和其他藥肥頭部企業牽頭,開始推動藥肥雙標,避免藥肥重蹈某些品類“無序衰落”的覆轍。
2021年,紅火藥肥推動并執筆、制定的藥肥團體標準發布。
團標的影響是積極的,“以前一些企業可能在做‘單標'(只標注農藥含量)的產品,利用藥肥賽道信息不透明的情況發展,以至于劣幣驅逐良幣。”張云林表示,現在標準出來了,大家都在主動擁抱雙標。
張云林一直強調,對于企業而言,把產品做好是最基本的。
由于藥肥一體化產品符合輕簡化趨勢,2024年,頭部復合肥企業們頻頻釋放做藥肥的信號。
盡管農藥企業因利潤壓縮逐漸退出,但大肥企業憑借渠道和規模優勢涌入,反而推動了藥肥進入主流渠道。“過去渠道商排斥藥肥,現在大肥企業紛紛下場,負面聲音少了,行業開始走向規范化。”張云林表示。
張云林做藥肥十年間,實現了銷量的50倍增長。
但是,原來的競爭和當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在強手如林的產業環境下,張云林強調,藥肥企業要抓住未來三年的窗口期。
一方面,做藥肥的農藥企業面臨利潤空間變小、資金占用大、生產難度增加等問題,部分企業選擇性退出;一方面,大肥企業的進入雖然能帶來主流渠道的拓展,但是技術和團隊還不夠成熟。
隨著入場企業的增多,做藥肥自然也更難了。
很多時候,難也意味著機會。低速增長階段,就需要俯身彎腰,精耕細作。誰能解決困難,誰就能贏得市場。
“其實內卷也不是一件壞事,內卷的本質就是實現優勝劣汰。在卷的過程中認清自己的優勢,聚焦,再聚焦。”張云林對內卷一詞并不反感,面對內卷,他的應對方式就是——與變化共舞,專業立身(回歸原點,圍繞作物、用戶解決問題),順勢而為,剩下的交給時間。
張云林表示,紅火藥肥接下來要做的在“大田上走量,在精作上深挖”。并給出了具體路徑,
未來紅火藥肥的工作重點將圍繞三個關鍵詞展開:專業、專注、結構化突圍。
“我們的自我定位很明確,就是專業、專注做藥肥。”張云林介紹。
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技術驅動,在保障品質的前提下提升性價比,是張云林目前考慮的。“未來不是拼價格,而是拼誰能讓農民少花錢、多增收。”紅火藥肥將推廣高效緩釋肥、功能型藥肥,替代傳統低效產品。
張云林對自己也有清醒的認知,作為中小型企業,沒有資源優勢,紅火藥肥只有以專業立命,通過規模效益降成本,通過作物全周期解決方案提高用戶收益。目前,紅火藥肥團隊通過自主研發已經形成作物全周期解決方案(如花生“防病+防蟲+增產”方案)。
張云林也經常告誡團隊人員,把產品做好是企業的天職,要真正地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問題,把產品和應用技術配合好,把作物方案、服務做好才是真本事。“服務能力才是真正抵達終點的能力。”張云林表示。
張云林表示,接下來,紅火藥肥將有更多的作物方案推出,將有更多功能集成的產品推出。使得紅火藥肥更具性價比,讓農戶施用更加方便。
除了專業、專注,紅火藥肥還將在結構上有所變化,從產品、渠道、作物三方面做層次化、結構化突圍。
首先,是產品分層。在大田作物上推廣高
性價比產品,在經濟作物(如大蒜、中藥材)上主打高附加值方案。
其次,是渠道分層。區分大肥渠道與特肥渠道,避免渠道“互相排斥”。
再者,是作物聚焦。在紅薯、中藥材等細分領域建立技術壁壘,“別人不敢碰的,紅火敢深耕。”張云林的話擲地有聲。
張云林分析,藥肥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經濟作物和中藥材等領域。而大田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種植者對藥肥的接受度仍需培養,主要原因包括藥肥產品質量、價值體現不夠等。下一步將調整上述作物的運營策略,解決用戶價值感知問題。
聚焦小宗經濟作物,進行結構化突圍,根據作物和區域特點,提供不同層次和價值的產品及方案。
張云林認為,藥肥的增量空間仍在。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藥肥在新市場增量,而在老市場存在部分減量。解決問題的方案,就是回歸原點,不斷去優化、迭代、升級產品。
張云林坦言,農藥“一證一品”政策將是行業的分水嶺。登記證件是入場券,未來拼的是技術儲備和作物理解。
政策對紅火藥肥是利好,紅火藥肥已布局 30 余個證件,2025 年將增至 50 個,證件自有匹配度高,且會持續優化產品布局,如在某個作物或者區域上形成作物專屬“產品矩陣”。
張云林認為,農藥登記費用及周期會影響部分企業,但是政策一定是利好規范企業,淘汰投機者的,過去一個證件套用千種包裝的亂象將終結,這也將加速行業的規范化。
現在,藥肥企業都在主動擁抱“雙標”,2023 年起,紅火藥肥開始推動行業的“雙標雙效”(除了標注農藥、肥料標準之外,也要強調“藥效 + 肥效”標識)進程,這也將推動品類往前發展。
做企業有什么比聽到“他家的東西讓人放心”更讓人欣慰的?
筆者發現,能讓紅火藥肥的銷量從2000噸增長到10萬噸,張云林以及紅火背后的邏輯很簡單——真!
產品真,服務好。
從零售商起家的張云林一直用他樸素的產品觀來做事。
客戶不是怕產品假嗎?藥肥雙標把農藥和肥料的含量標注得清清楚楚。
紅火藥肥以專業立身,從作物、用戶出發,從解決問題出發。
用不斷迭代的產品、集成的作物全周期解決方案持續引領行業發展,推動行業雙標雙效進程,推動行業走向規范競爭。
所以,企業得到的社會評價也是——靠譜。
在藥肥這個信任度低的產業里能解決信任問題真的不容易。
一句不提產品主義,但是步步都能做到極致。
不張揚,不冒進。有定力,有方向。
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別人不敢碰的,紅火敢深耕。
筆者不知道張云林與他的團隊2026年是否能實現20萬噸的銷售目標,但是張云林的一句話筆者很贊同:做農業沒有捷徑,誰離土地更近,誰就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