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种&大品种?
“好品種是育出來的,大品種是推出來的”,這是玉米種子行業的共識,好品種有更多的機會成為大品種,但并不一定都能成為“大品種”。好品種成為大品種需要許多條件,比如有一個或幾個有實力的公司來經營,有一幫經驗豐富的運營團隊,有恰當的銷售策略。
除此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推廣機遇。比如在鄭單958如日中天的時候,黃淮海地區選育的大部分品種都是曇花一現。當時有一些被業內寄予厚望,被多個大公司瘋搶的品種,最終也沒成氣候。
近年來南方銹病和莖腐病的大流行,擊中了鄭單958的軟肋,在黃淮海地區種植面積日漸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抗性好和具有其它優點的品種,如沃玉3號、MY73遇到了極好的機會,一躍成為“大品種”?!按笃贩N”一定是好品種,沒有良好的內在潛質,無論實力多強的公司,多么高明的運營手段,都不可能把“阿斗”扶起來。
“大品種”之所以成為“大品種”,主要原因就是足夠優秀,什么是“好品種”?從育種目標上把“好品種”進行界定是很容易的,比如高產優質、抗倒耐熱、抗病抗逆,耐密適宜機收等等,但是,大家都明白,十全十美的品種是不存在的,即便如鄭單958、先玉335這些如神一般存在的品種,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記得當年先玉335在國內推廣初期,在許多地方發生了嚴重倒伏,有一個省級種子管理部門的領導,也是一個資深專家就斷言:“倒伏是致命缺陷,這個品種很快就會退出市場”,可事實卻大相徑庭。
如果這個品種歸一個實力有限的公司經營,一旦出現嚴重問題,肯定就偃旗息鼓了。
近年來很受歡迎的品種,如裕豐303、良玉99、DK653、MY73、東單1331、秋樂368、沃玉3號等,也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弱點,有的看起來好像很嚴重,遠遠談不上完美,但是,他們都在較大范圍或一定區域經受了生產的檢驗,成為“大品種”。
成王敗寇,看起來好像是偶然的,實際上是符合邏輯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玉米品種的情況不好說太具體,也沒資格評頭品足。但前幾天和一個從事西瓜育種的老專家的談話,感到和我們玉米育種是一樣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下為該專家提供的信息)。
西瓜品種8424是吳明珠院士在上世紀80年代育成的品種,一直到本世紀初,該品種并未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主要是西瓜個頭小,產量不夠高,瓜瓤不夠紅、甜度不夠高、瓜皮韌性不夠,易開裂,不利于長途運輸等。
吳院士在本世紀初到上海建院士工作站后,把該品種引到上海,隨后在江浙一代推廣成功,并在全國大放異彩。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目前交通條件改善,運輸更便捷了。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口味喜好發生改變,該品種瓜瓤纖維少、口感脆酥、糖度適中等特點更好地適應了這種趨勢。
如果不是這個機遇,8424這個“好品種”就不會成為“大品種”。西瓜品種“西農8號”,太晚熟,正常收獲口味稍偏酸,不受歡迎,所以,育成初期在陜西并未的到大面積推廣。
但是,豐樂公司接手經營后,該品種貨架期長,適合長途運輸,適合大面積種植,在收獲后過一段時間消費者開始食用時,反而口感更好。這些優點適應的市場的需要,使“西農8號”成為“大品種”。
還有鄭雜5號推廣初期也并不順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其適合粗放種植,加上他具有因為早熟,七成熟瓜瓤即甜的特點,使其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成為風靡一時的“大品種”。
幾點感想:
種業公司在確定或尋求重點經營品種時,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可苛求完美。
所有公司在選擇品種時,都想找那種理想的品種,也就是十全十美的品種來經營,真能這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公司快速發展起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十全十美的品種是不存在的。
正如咱群里一位老師前段時間文中所說,他在陪同一個公司領導和銷售人員挑選品種時,遇到已經推開的“大品種”,他們只看到這些品種的優點,對缺點視而不見,遇到新的品種或組合時,基本上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很難看到優點。當那些“大品種”沒掛標簽,混同在普通組合中時,就又看不上眼了,這就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局限性。
所以,公司不能奢求拿到一個品種就能推成一個“大品種”,或者只有自己覺得能推成“大品種”時才能下定決心。
而是拿到一個各方面不錯的品種就要敢于嘗試,由小到大,揚長避短,循序漸進,只要不過分激進,還是能夠避免大的失誤的。
“好品種”的篩選離不開廣泛的測試體系和科學的評價方法,大公司憑借其強大的財力、人力建立起完善的品種測試網絡,能夠發現品種的優缺點和最佳適應區域,在推廣過程中能夠做到揚長避短,這樣篩選出的品種推廣的風險就大大降低。
跨國公司在推廣品種出現問題時,能夠繼續堅定信心,堅持下去,除了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對其測試體系有信心。
對于小型育種團隊和種業公司,受實力限制,建立完善的測試體系存在困難,除了在前期試驗中主義觀察研判,只能靠推廣初期廣泛布點示范,循序漸進,通過生產檢驗來確定推廣規模。否則,盲目擴大規模就會給企業帶來難以背負的包袱。
有很多育種單位以品種的生命周期短,試驗年限過長會使品種審定后即處于落后狀態,建議縮短品種試驗年限,這是特別不可取的。真金不怕火煉,真正的好品種生命周期都是比較長的。
通過試驗測試和生產檢驗是篩選好品種的不二法門,希望靠個別育種家或種子營銷高手的一雙慧眼來鑒定品種,往往是靠不住的。
“大品種”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種植習慣的改變和育種方向的改變。大品種能夠改變農民種植習慣,引領品種選育方向。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育種家和種業公司都是在迎合生產上種植戶的喜好,只有“大品種”的優良性能在生產上出色表現才能使種植戶心服口服,做出改變。
上世紀九十年代,生產上受歡迎的品種主要是大穗型品種,掖單13、掖單19、豫玉22、農大108等廣受歡迎,生產上玉米種植密度大部分是每畝3000多株。
鄭單958橫空出世后,扭轉了這種局面,把玉米種植密度提高500-1000株/畝,從黃淮海到東華北,生產上鄭單958和類958品種占絕對主導地位,這些品種大部分是白軸的。
先玉335出現后,它產量潛力大、籽粒脫水快的優點受到生產認可,因為先玉335和其衍生品種大部分是紅軸的,生產上又出現對紅軸品種的喜好,白軸品種的推廣受到很大影響。
近些年,黃淮海地區高溫熱害頻發,因為美系種質很多有耐熱性差的缺點,生產上又出現對紅軸品種的恐慌。
同時,土地流轉規模越來越大,玉米種植大戶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更重視品種的高產性、穩產性,對品種的外觀長相并不在意。
在這種情況下,東單1331、MY73等耐密型品種又成為市場的新寵。特別是MY73,果穗小,長相一般,但因為耐密植,籽粒商品品質優良,推廣勢頭強勁,成為一個現象級品種。
目前,許多種業公司又在積極尋求耐密植、硬粒型品種,這勢必會對玉米育種方向產生積極影響。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