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农药应该这么打!打一遍顶两遍,还不产生药害!
大多數農藥的藥效隨著溫度的升高,藥效也會增強,所以高溫季節(jié)用藥時應注意減少藥液的用量,尤其要注意激素類的藥劑,用藥量重極易導致藥害的發(fā)生,所以要根據溫度的變化合理調整藥劑的濃度。
其實作物在進行藥劑噴施時,作物葉片表面能夠附著的農藥霧滴是有限度的,當噴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葉片上的細小霧滴會凝聚成大霧滴而滾落、流失,反而使葉片上附著的農藥量降低。
噴霧法一般要求噴霧的質量霧滴分布均勻,覆蓋率高,以濕潤植株表面不流滴為宜,這樣就要求使用的噴霧器霧化效果要好,以減少藥液的浪費。同時要注意噴藥全面,尤其一些害蟲喜歡在葉背產卵為害,噴施藥劑時要尤為注意。
? 大風天氣易中毒:刮大風時不宜用藥,大風容易使噴灑的藥粉或霧滴隨風飄揚,不能均勻附在農作物表面,也會飄伏在施藥人員身上,從而導致施藥人員中毒。
? 陰雨天氣易流失:陰雨天噴藥雨水能直接沖刷掉藥劑,不僅影響效果還會造成水域污染,一般拌種用的藥劑受雨水影響小,乳油由于能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層油膜,對雨水沖刷有一定抵抗力,而粉劑和可濕性粉劑最不耐雨水沖刷。
? 高溫天氣易分解:高溫會使農藥分解加速、藥劑揮發(fā),所以高溫不宜打藥,因農作物在炎熱天氣時新陳代謝作用旺盛,葉片氣孔開放,藥劑很容易進入作物體內而發(fā)生藥害。
還要提醒農民朋友:
夏季炎熱,皮膚新陳代謝加快,打農藥之前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穿好長衣長褲,防止農藥通過呼吸和皮膚滲透中毒。
應選擇上午9點之前或下午4點之后進行,禁止夏季中午高溫時間噴施農藥,連續(xù)施藥時間不要過長。順風打藥,退步打藥,如果農藥污染了皮膚,應立即清洗。一旦出現不適癥狀,要馬上前往醫(yī)院就診。
注意稀釋倍數和噴霧器密封性
夏季高溫季節(jié)施藥,更要注意兌足水量,保證稀釋倍數,每畝藥液用量必須在45公斤以上。忌桶內藥液過滿,有的農戶噴藥時,喜歡把噴霧器桶內藥液裝得很滿。這樣做不僅對噴藥不利,更重要的是,如果噴霧器蓋子封閉不嚴,施藥人員在田間行走時,藥液濺出沾到身上,高溫季節(jié)很容易造成人員中毒。
正確的做法是:配藥時桶內藥液的上液面,應在刻度線以下,而且蓋子的封閉圈必須完好,確保蓋子封閉嚴實。
注意增加藥劑黏著性。露天作物使用農藥時應選擇耐雨水沖刷的藥劑和劑型。很多作物種類,葉片表面有絨毛或較厚的蠟質層,如玉米、大蔥、姜、芋頭等,藥液在絨毛、蠟質層上容易形成液滴,不能全面接觸植株葉片表面,施藥時可以在藥劑中加入有機硅等助劑來增強藥劑的效果。
打藥常見的三大錯覺
1、僅僅按稀釋倍數確定每桶水中的藥劑數量
大多數人習慣于按稀釋倍數計算每桶水中兌多少藥劑,其實這并不太靠譜。之所以要控制和計算藥箱中添加多少藥劑,是因為要計算好單位面積中的植株需要多大劑量的藥劑,以保證良好的藥效,和對植物和環(huán)境的安全。
特別提醒:按稀釋倍數在每桶水中添加多少藥劑以后,還要計算每畝地需要幾桶水、噴灑行進速度等細節(jié)。
目前,受勞動力的制約,很多人往往是往藥液箱中加量兌藥,快步噴灑,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最合理的舉措是選擇噴霧性能更好的器械,或者按產品說明書兌藥,仔細噴灑。
2、噴頭距離靶標越近藥效會越好
藥液從噴頭噴出以后一邊和空氣對撞而破裂成更小的液滴一邊前沖,一路跌跌撞撞的結果是霧滴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在一定距離范圍內,離噴頭越遠,霧滴越小。小霧滴更容易沉積和鋪展在靶標上。所以,并不是說噴頭緊貼著植株藥效就會更好。
一般來說,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的噴頭要和靶標保持在30~50公分的距離,機動噴霧機則要保持在1米左右的距離,根據噴霧器及其噴頭的性能,擺動噴頭讓藥霧飄落在靶標上,藥效會更好。
3、霧滴越細小就一定會有更好的藥效
霧滴并非越小越好,霧滴大小和其能否更好的分布、沉積和鋪展在靶標上有關。如果霧滴過于細小就會漂浮在空氣中而難以沉積在靶標上,這肯定會造成浪費;如果霧滴太大,滾落在地面上的藥液也會增加,也是浪費。
因此,要根據防治對象,以及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噴霧器械和噴頭,在相對密閉的棚室中防治病害和白粉虱、蚜蟲等微小的害蟲時可以選擇煙霧機,在露地防治這些病蟲害的時候就得選擇霧滴大一些的器械和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