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种植大户时代对玉米品种的新需求 | 十个获“国奖”的玉米品种盘点
東北地區種植大戶逐年增多,且增長速度較快,個人認為5-8年后戶均土地能達到300畝以上,種植者進入大戶時代。隨著戶均土地的增多,留下來農戶基本成為靠種地為生的專業種植者,素質高,對新技術和新事務接受快。由此產生種植者需求快速變化,具體變化分析如下:
一)從品種本身出發有如下變化
2)第二需求是豐產性
種植大戶越來越理性,一切以經濟指標和風險性為決策依據,顏值時代看品種將不復在。
3)第三需求是綜合抗病性
一個合作社的理事長曾經給我講過,規模化種植對品種的需求是抗倒和豐產性,其它抗病性只要不是高感就可以,均可以靠技術手段去彌補。但考慮到未來種植者主流還是家庭農場或種植大戶,對品種本身的理解和技術不高,所以需要綜合抗病性要好的品種。
種地是經營行為,不是純粹的種植行為,既然是經營行為,就像經營企業一樣需要穩定收益,不是高風險的最高收益,所以穩產品種才是未來的需要。
2)品種類型越來越細分
如高支鏈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青貯玉米等等。過去小農戶種植專用型玉米品種難度高,未來規模性種植者,信息靈通,關系廣泛,產業意識強烈,細分市場的專用型玉米品種需求越來越強。
三)從種植角度出有如下變化
芽勢影響一個出苗整齊度,出苗整齊一致是高產的基礎,如果出苗不齊,小苗生長弱小影響單株玉米產量。種植戶的土地條件和當地的氣候條件千差萬別,各種條件種植保證苗齊需要品種芽勢強。
2)需要中高密度品種
密植增產即是科學又是實踐,但不是無限的增加密度提高單產,而是不同用戶不同地塊適度的密植,未來5-8年后,個人認為東北玉米種植主流密度在5000-5500株/畝。
3)需要收獲性狀好的品種
在玉米收獲時期,穗柄要有韌性防止掉棒和籽粒不脫落防止掉粒。
4)熟期適中的品種
吉林和黑龍江地區溫度低要求品種早熟性,遼寧和內蒙古東部區的通遼和赤峰積溫較高,品種熟期不能太早,積溫在2700-2800度最適合。
5)需要轉基因品種
基于此,玉米種子科研人員結合用戶新需求,調整自己的育種方向,尋找新材料,利用新技術,培育出大戶時代需求的好品種,是科研人員的目標,是企業和種植大戶需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取得重大成績。現將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一等獎以上的玉米品種敬錄于后。感謝這些為中國雜交玉米做出貢獻的人,擴大面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轉化為肉奶蛋顯著改善人民生活。
河南省新鄉農業科學研究所宋秀嶺主持選育的“玉米優良自交系矮金525及雜交種新單1號(矮金525×混517)”,最高年份種植面積2000多萬畝,還遠涉重洋,引種到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宋秀嶺培育的優良自交系矮金525,全國育種人員利用它育成28個單雜交種。1978年3月新單1號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2年,丹東市農業科學院景奉文主持選育的自交系自330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景奉文1950年從事玉米雜交育種工作,先后主持選育出37個玉米自交系,特別是自交系自330,配合力高,抗病蟲,抗倒伏,適應性強;用旅28×自330配制的玉米雜交種丹玉6號,在全國23個省(市)種植面積最多年份3000多萬畝。全國玉米育種界利用自330組配選育出中單、沈單、鐵單、遼單、復單等高產玉米雜交種,以自交系自330組成的優勢類群,先后育成149個玉米單交種。玉米育種界公認景奉文是“中國玉米育種事業奠基人”。
李競雄1974年隨中國農業代表團訪問加拿大,獲華僑學人贈送Mo17自交系,當年用Mol7與自330雜交,培育出植株矮健、抗多種病害的中單2號,1976年開始推廣,很快遍植20多個省(區),1984年種植面積2637萬畝,最多年份超過3400萬畝。1985年李競雄主持培育的“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從國外引進自交系Mol7豐富了中國玉米育種資源,全國以自交系Mo17育成的玉米單交種有90多個。
遼寧省沈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姜惟廉主持“高產多抗玉米雜交種沈單7號的選育”獲199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沈單7號是從美國先鋒雜交種3147選育的沈5003做母本,以丹東市農科所選育的E28做父本雜交而成。1992年全國種植面積1050萬畝。
遼寧省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吳紀昌主持選育的“多抗性玉米雜交種丹玉13號”獲198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吳紀昌在植物病菌生理分化和玉米抗病育種方面成績卓著,用旅9寬導入帶有單基因抗性的A619ht,經過多次回交、自交、雜交、基因重組,育成了E28自交系,與Mo17ht雜交選育出帶有單基因抗性和多基因抗性相結合的抗大小斑病、絲黑穗病、玉米螟害的高產新品種丹玉13,1988年種植面積4565萬畝,最多種植年份5250萬畝。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主持選育的“高配合力、綜合性狀優良的玉米自交系黃早四”,獲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科研人員1974年從河北省農家種育成自交系唐四平頭,再從唐四平頭培育出自交系黃早四。1976年通過會議發放和友好贈送,短短數年各地科研人員用黃早四×Mo17相繼培育出黃417、煙單14、戶單1號、四單11、黃莫417、林趙1號等玉米雜交種,均先后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獎勵。1999年農業部組織專家鑒定,以黃早四為材料育成的自交系60多個,以黃早四參與組配玉米雜交種52個。2000年12月31日舉行“本世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封存儀式”,玉米自交系黃早四被隆重置于北京中華世紀壇。
許啟鳳教授用自育玉米自交系(黃c×178)培育出玉米雜交種農大108,榮獲200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2年全國種植面積4100萬畝,最多年份5000多萬畝。
2004年2月2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山東省萊州市農業科學院李登海培育的“高產玉米新品種掖單13號的選育與推廣”,獲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李登海以掖478與丹340雜交培育出緊湊型玉米掖單13,1996年全國種植面積3150萬畝,以自交系掖478為母本全國培育的玉米雜交種在黃淮海地區占有半壁江山。
09堵純信——鄭單958
2008年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堵純信、張法林培育的“高產穩產廣適玉米雜交種鄭單958”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6年鄭單958種植面積5858萬畝,年最大種植面積近7 000萬畝,特別是制種產量畝產邁越千斤關!
2011年2月1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河南省浚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程相文主持完成的“玉米單交種浚單20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浚單20全國種植面積4639萬畝。溫總理視察浚縣農科所時高度贊揚程相文取得的成績,并給玉米雜交種浚單20起名“永優”!溫總理寫的親筆信:“一個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中國實現現代化需要一大批像程相文這樣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為科技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程相文獻身玉米育種事業的事跡應該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