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颜色发生变化说明土壤出了大问题,补救和改良土壤要用对方法

作者:微生物肥料圈 2024/7/29 9:57:49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农作物又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如果耕地土壤出现了问题,那么田间种植的农作物就会长不好,长势差的农作物自然要产量没产量、要品质没品质,人民大众的饮食问题也就会受到间接性的受到影响。因此,土壤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健康与收成效益,而且也间接关系到民众饮食的健康安全,所以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然而,近几十年来在农田作物上盲目施肥、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特别

土壤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根本,而農作物又是人類食物的來源。如果耕地土壤出現了問題,那么田間種植的農作物就會長不好,長勢差的農作物自然要產量沒產量、要品質沒品質,人民大眾的飲食問題也就會受到間接性的受到影響。因此,土壤的問題不僅直接關系著農作物的生長健康與收成效益,而且也間接關系到民眾飲食的健康安全,所以說,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然而,近幾十年來在農田作物上盲目施肥、過量施肥、不合理施肥,特別是過量使用大化肥,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出現了一系列比較嚴重的問題,比如說土壤質量和肥力下降、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土壤酸化鹽堿板結、土壤重金屬超標,再比如說土傳病害逐年加重、作物爛棵死苗現象頻發等。

今天農技小背簍就給大家分析一種非常常見且非常容易被廣大農民忽視的土壤問題——土壤顏色發生變色現象。一般來說,正常健康的土壤顏色應當是黃褐色、黑褐色的,但很多地塊(特別是長年種植蔬菜的地塊、連茬種植的溫室大棚等)在連續種植多年后就會出現土壤顏色“變綠”、“變白”、“變紅”的現象。

圖片

不論土壤“變綠”、“變白”、“變紅”,還是土壤長“青苔”、“紅藻”,這都是土壤已經出現嚴重健康問題的直接體現,這都是土壤在通過自身“異常表現”的方式來向人類“呼救”,如果土壤在發生“變臉”后依然得不到人類有效的“補救”,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狀況的持續惡化,那么土壤在不久以后不僅僅是讓作物爛苗死棵的減產問題,而且嚴重時會導致土壤上出現寸草不生的后果!

那么,土壤“變綠”、“變白”、“變紅”的現象,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它是由哪些方面原因造成的?土壤“變臉、變色”后會對咱們的田間作物帶來哪些嚴重性危害?對于“變綠”、“變白”、“變紅”的土壤“變臉”問題,我們又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來及時補救“被嚴重傷害”的土壤呢?針對這幾方面的問題,在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家田地的土壤為什么會出現“變綠”、“變白”、“變紅”的現象?

一句話總體概括:田地土壤之所以會出現“綠”、“白”、“紅”的現象,是由于土壤養分失衡、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土壤中的礦物元素在地面大量聚集所造成的,歸根到底是土壤發生了鹽堿化、酸化、富營養化。如果分開來說,是由長期施肥不當、長期澆水不當、長期土地耕種方式不當所造成的,三類具體原因如下:

1、施肥不當的原因:長期盲目使用化肥,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未經發酵充分發酵腐熟農家糞肥,大量使用質量不達標的劣質有機肥。

2、澆灌不當的原因:長期大水漫灌式澆水,長期過量和過頻的澆水。

3、耕作不當的原因:連續多年對土地只使用小型旋耕機進行淺耕且不對使用大型翻耕機對深層土壤進行深翻耕。

圖片

以上三點原因,不僅會導致土壤的鹽堿化、酸化程度逐年加重,而且還會導致耕作層越種越淺、地下耕作層形成硬化隔離層,從而導致土壤結構被嚴重破壞、土壤中大量的礦物營養元素(如鈣、鈉、鎂、鐵、錳、鋅等金屬陽離子)在地表或淺層土壤中累積,這樣的田地土壤中就容易快速大量的繁殖長出一些綠色苔蘚、紫紅色球藻,長苔蘚的田地就會“變綠”,礦物元素離子大量聚集就容易使土地“變白”,長紫球藻的田地就會變“紅”。

一般來說,當田間土壤的“變綠”、“變白”、“變紅”三種變色情況是土壤情況惡化(主要是鹽漬化)的三個階段,它們也有在土壤受害情況上有輕重之分,正常來說,它們對土壤與作物的危害程度一般是按照“綠色”、“白色”、“紅色”的依次加重,地面表層有綠苔為輕度土壤危害,地面及地下土壤有綠苔(變綠)或地面有紅藻(變紅)或地面有“白霜”為中度土壤危害,當地上和地下的土壤都變紅時則說明土壤受害情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具體如下:

圖片

1、土壤“變綠”是土壤惡化的第一階段

土壤之所以“變綠”,是因為土壤上繁殖和生長了大量的綠色的苔蘚,而土壤之所以大量生長綠苔是由于長期過量使用肥料(特別是尿素等氮肥)、田間長期過量或過頻的澆水造成土壤濕度過大,以及土壤中的鹽分隨水分蒸發大量在地表累積(俗稱“返堿”)、土壤板結過重、礦物元素在地表大量富集等所造成,這樣一來,就會給綠苔的生長創造高濕、高養分、高堿性的生長環境,而且化肥施的越多、水澆的越大越勤或陰雨天氣越多,地面上的綠苔繁殖的越快、長勢越旺且綠苔顏色越深,進而導致土壤看起來就越“綠”。

除此之外,在夏季高溫高濕、氮肥使用過多的情況下,田間土壤的表面也容易長出一部分青綠色的苔蘚,但只要是地表一層長綠苔,則說明情況土壤惡化不嚴重,如果連地表下土壤也長有綠苔,則說明土壤惡化程度比較重了,這就需要及時檢測一下自家土壤PH值是不是已經明顯酸化了!同時,如果田間過量使用鐵肥,也會導致土壤中的鐵元素遇水可以形成墨綠色的二價鐵,進而使土壤呈現為綠色。

圖片

2、土壤“變白”是土壤惡化的第二個階段

土壤之所以會“變白”,是因為土壤的鹽堿化程度過重,主要是土壤中礦物養分大量在地面富集累積發生“返白堿”所造成,田間土壤的地面之所以看起來就像覆蓋了一層“白霜”,就是因為咱們農民朋友因為經常盲目施肥、過量施肥、長期不對土壤進行深翻耕,從而造成土壤中的鈉、鎂、鈣等陽離子在淺層土壤和地表上大量的聚集,而這些聚集在表層土壤中的礦物元素陽離子又會與肥料殘留在土壤中的大量殘留的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氯離子等發生化學反應,進而導致土壤逐步變白,遠遠看起來就像地里長了一層“白霜”。

3、土壤“變紅”是土壤惡化的第三個階段

相對于土壤“變綠”、“變白”,土壤“變紅”是土壤惡化的第三個階段,而且“變紅”土壤的危害性要更重。

土壤之所以會“變紅”,一方面是因為土壤中的鹽分和礦物養分元素大量在地面聚集累積,從而滋生繁殖出大量的紫球藻(紫球藻出現說明土壤鹽堿性過重),而紫球藻在土壤干旱后死亡的殘體就表現為紫紅色或紅色;另一方面是土壤因為過度酸化而導致淺層土壤中大量聚集累積的鐵、錳、鋅等金屬離子發生氧化反應后,在地面形成紅色的氧化物質;再一方面,土壤“變色”情況在長期連茬種植蔬菜的溫室大棚中經常發生,其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溫室大棚的環境長期處于相對封閉的高溫高濕的狀態,再加上很多農民經常大水漫灌式澆水,這樣更容易導致土壤中的鹽分和礦物金屬陽離子隨水分蒸騰作用而在地面大量累積;另一方面,很多菜農為了片面追求蔬菜的產量,而長期大量甚至過量的盲目使用大化肥,這些被超量施入到棚室內土壤中的肥料不能完全被當季蔬菜作物吸收完,就會導致大量的化肥元素在土壤中殘留進而導致土壤發生酸化、鹽堿、板結;再一方面,很多菜農在蔬菜種植過程中長期只對土壤進行淺旋耕而不進行深翻耕,這樣就會導致表層土壤下方形成相對隔離的犁底層,從而進一步加劇田間土壤的鹽堿化和富營養化。

圖片

二、田間土壤“變綠”、“變白”、“變紅”后的危害性有哪些?

首先來說,雖然田地土壤中生長的綠苔、紅藻并不會直接對農作物生長造成危害,但這些大量生長、快速繁殖的苔藻會使本來疏松通透的土壤間隙發生堵塞,這樣就會導致作物的根系因為缺氧窒息而發生根系受損、吸收不利、生長不良的問題。

其次來說,田地土壤中大量出現綠苔、紅藻的現象,就表明土壤已經發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鹽漬化、酸堿化、板結化、富營養化的問題,同時也表明土壤養分結構已經嚴重失衡、土壤團粒結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土壤質量和肥力嚴重下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銳減。

再次來說,土壤“變色”后,會嚴重影響農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吸收,也會加重各類土傳病害的繁殖與傳播,既容易導致作物出現生理性干旱、苗株出現脫水萎焉問題,也容易導致作物上的各類病蟲害情況不斷加重、各類缺素癥狀不斷頻發,同時還非常容易導致作物發生爛根、死棵、萎枯、落花落果落葉等問題。

田間土壤發生“變綠”、“變白”、“變紅”等現象后,咱們農民朋友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防治和補救?

土壤的問題,就應當加強和改善田間土壤的管理入手進行防治和補救,具體方法如下:

1、合理增施優質有機肥

對于發生土壤“變色”問題的地塊,需要在施肥時就應當根據土壤的特性,進行連年合理性的多增施一些優質商品有機肥,以此來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促進形成更好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的滲透能力,提高土壤的疏松通透性、保肥保水保墑性、抗逆性,同時來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促進作物根系發達,從而促使受害的土壤逐步恢復到健康狀態上來。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已經發生土壤“變色”情況的地塊,在增施有機肥時,應當選擇優質的商品有機肥,而不是使用農家糞肥或劣質商品有機肥,因為優質的商品有機肥在控鹽漬、控金屬離子以及調酸堿方面具有更強更好的效果,而農家糞肥和劣質有機肥則達不到這個效果。

圖片

2、足量補充優質微生物菌肥或微生物菌劑

在作物種植管理過程中,不論是施底肥還是施追肥,盡快能的多增施一些優質微生物菌肥、微生物菌劑(如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通過增施微生物菌肥或微生物菌劑,可以在土壤中快速且大量的補充有益微生物菌,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土壤中聚集累積的多余礦物質養分盡快的分解成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養分,又可以通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通透性來提高土壤中殘留鹽分的移動活性,從而達到降低土壤鹽堿度的效果,除此之外,通過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還可以起到活化土壤養分、抑制土壤中有害病菌繁殖活動活性的效果,進而達到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吸收利用率、減輕或緩解土傳病害的效果。這些對于防治土壤“變綠”、“變白”、“變紅”等都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圖片

3、嚴格控制化肥用量,并且要合理使用化肥

在化肥的使用上,應當根據作物的生長階段及養分需求規律,在滿足作物生長所需養分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大化肥的用量,尤其要嚴格控制氮肥的用量,并要注意為土壤補充各類中微量元素肥,既不可盲目性的施肥,也不可隨意性的過量施用復合肥,最好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同時,在施肥時應當選擇優質肥料,最好選擇全水溶、全營養、全吸收、低殘留的優質高效水溶肥,或者選擇肥料溶解后呈中性或弱酸性或弱堿性的肥料,這樣既可以大幅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又可以有效防治土壤養分失衡對土壤所造成的傷害。

如果還是按照傳統性的大量使用復合肥或單質肥料,這樣就會導致土壤的鹽漬化、酸化、富營養化等進一步加重,進而導致土壤惡化情況一年比一年重。

圖片

4、強化土壤深翻耕管理

對于土壤惡化問題嚴重的地塊,尤其是鹽漬化、酸化、板結等嚴重的地塊,應當注意每連續淺旋耕2-年后就必須對全田土壤進行1次30-40公分的深翻耕,以此來打破耕作層下的犁底層土層結構,把深層含鹽堿較少、酸化程度較輕的土壤翻上來活化使用,把地面和淺土層中含鹽堿或酸化、富營養化較重的問題土壤翻到底層土層中,這樣對改良土壤環境、改善土壤結構、培育地力、促進耕作層土壤形成優良的團粒結構等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對抑制土壤“變色”問題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5、加強田間澆灌的合理性

在田間作物的澆水管理上,一定要避免再進行大水漫灌式澆灌,也不要過多過勤、過頻過量的的澆水,最好的澆水方式是根據天氣降水情況、土壤干旱情況以及作物不同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進行噴灌、滴灌以及小水勤澆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團粒結構的破壞,還可以預防大量澆水后水分蒸發而造成地下土壤中的鹽分、多余礦物營養元素等在地面繼續聚集累積。

圖片

6、鹽堿化程度較重的土壤可以采取大水沖刷壓鹽的方法進行改良

土壤鹽堿化程度重就容易導致大量苔藻繁殖生長、土壤發生“變色”現象。因此,對于鹽堿化較重、鹽分含量較高的地塊,可以結合夏季高溫干濕悶棚進行一次大水漫灌的方法來降低淺層土壤中的鹽分,適當通過大水漫灌沖刷,可以使聚集在淺層土壤中的鹽分向地下深處移動,從而減少地表的鹽分含量。

7、合理輪茬種植,降低土壤鹽分含量

對于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重的地塊,可以在田地中種植一些能夠吸收鹽分的禾本科大田作物,以此來降低土壤中的鹽分含量,也可以在田間中輪茬種植一些豆類類的綠肥作物,以此來起到改良土壤、培育地力的作用。

圖片

8、根據土壤酸堿性科學選擇具有調節土壤酸堿度的肥料

對于酸性較重的土壤,可以選擇使用草木灰、生石灰等堿性物質或生理堿性的肥料來降低土壤的堿性,對于堿性較重的土壤,可以選擇使用石膏等堿性物質或生理酸性的肥料來降低土壤的酸性。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使用一些優質的土壤改良劑來改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