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

作者:昌邑市农业农村局 2022/5/11 10:27:19
小麦赤霉病又称烂穗病、麦秸枯、烂麦头、红麦头、红头瘴,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

圖片

小麥赤霉病又稱爛穗病、麥秸枯、爛麥頭、紅麥頭、紅頭瘴,是由多種鐮刀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引起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濕度大時,病部均可見粉紅色霉層。小麥受害后千粒重降低,發芽率下降,發芽勢減弱,出粉率低,面粉質量差,色澤灰暗,商品價值降低。病麥含有致嘔毒素和類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病麥粒中含有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還會導致懷孕母畜中毒后流產。

圖片

小麥花期遇雨,極易發生穗腐,初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病菌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幾天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小穗發病后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濕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霉層。

圖片

小麥赤霉病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預防穗腐發生。小麥赤霉病可防不可治,應預防為主,主動防御,重治輕防的傳統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時,對病害預防過程中用藥時期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著防效高低。實地調查發現,最佳的防治時期為小麥齊穗到揚花5%時。抽穗期遇連陰雨天氣,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雨隙多次噴藥防治;若使用內吸性好、持效期長的藥劑,防治時期可提前到小麥抽穗初期。在始花期噴灑,要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株率5-10%)用藥。藥劑防治應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的農藥,每畝可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95克,兌水30-45公斤細霧噴施。視天氣情況、品種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噴第二次藥,注意交替輪換用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