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前院士:将南繁硅谷打造成全球种业科研战略高地
努力把南繁硅谷建設成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種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種業科技國際合作大平臺和種業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
育種4.0時代要實現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AI+BT+IT″融合,這就要從資源入手,加快支撐智能設計育種的種質資源表型和基因型數字化,將種質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育種創新優勢。
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已經明顯呈現出高科技、高投入、大規模的″兩高一大″特征。其中,高科技排在首位,既要能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又要有高水平裝備條件,為此,種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就是高水平種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條件能力保障共同驅動的種業創新 。
海南擁有天然的光溫資源優勢,是我國種子育種的戰略寶地。從1983年踏上南繁之路開始水稻育種工作,錢前像候鳥遷徙般的眾多育種人一樣,每到冬天便來到海南進行種子繁育。如今錢前已與海南結緣40載,他見證了南繁巨變——南繁硅谷已集聚一批種業創新科研單位和企業,建設一批種業創新重大平臺,形成一批國際先進的科研成果,產學研一體化的種業創新發展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就是要把南繁硅谷打造成全球種業科研戰略高地。未來,這里將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面向全國、服務全國。″錢前表示,在新的歷史坐標點上,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作為立足南繁硅谷、以種業創新為己任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南繁硅谷一樣,都處于各項事業開創階段,要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求創新。
1″中國飯碗″的底部支撐
《瞭望》:在筑牢中國飯碗堅實底座方面,南繁發揮了怎樣的獨特作用?近年來展現出怎樣的新氣象?
錢前:海南島北緯18度地區的獨特氣候條件,使其成為我國天然的大溫室,可以在冬天加速一代育種進程,為育種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每年冬天全國各地的育種科研人員,都像候鳥一樣匯聚到海南三亞、陵水、樂東等地開展南繁育種工作,科研人員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憑借中國人民特有的勤勞與智慧,跑出了中國人的育種加速度。
70年代初,袁隆平先生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三亞發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后,19家科研單位近萬人的育種大軍集智攻關,僅用3年時間就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同期,新疆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吳明珠帶領團隊與眾多育種家進駐三亞開展瓜果育種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一努力讓中國人民實現了″吃瓜自由″,豐富了中國人民的餐桌。
一直以來,科技人員在南繁這里交換種質、分享育種經驗、引領技術創新,因而這里也成為種業科技創新的大本營。如今南繁育種已走過70多年歷史,我國2萬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中有七成以上經過南繁孕育。
尤其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我國的麥類作物也在海南實現了南繁,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進考,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為鋼在樂東實現了小麥南繁,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剛剛等在海南五指山市進行大麥南繁實驗,越來越多的農作物實現南繁育種加代,更加穩固了中國飯碗的底部支撐。
《瞭望》:《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3—2030年)》已經印發,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到南繁硅谷,南繁基地迎來怎樣的新使命?
錢前:《規劃》以種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對南繁硅谷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從功能布局上說,主要是″一城兩地三園″。″一城″是南繁科技城,定位于種業創新、支撐保障、合作交流、貿易服務等功能;″兩地″是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是育種材料加代、鑒定、擴繁和種質資源引進中轉隔離檢疫、評價利用的關鍵支撐;″三園″是農作物、畜禽、水產三類現代種業產業園,是育種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從定位上說,就是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設成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種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種業科技國際合作大平臺和種業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從南繁基地到南繁硅谷,從種業人才的匯聚到種業創新的品種選育,再到面向國內國際市場的科技型種業公司的創立,正在全面推動中國現代種業的產學研一體化,為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注入新動能。
2 打造種業科技創新高地
《瞭望》: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在引領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搶占全球種業科技戰略制高點上如何發揮支柱作用?它與南繁硅谷的其他科研平臺構成怎樣的創新生態?
錢前:南繁硅谷持續推進重大科研關鍵共性平臺建設,包括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國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設施、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目標是利用新理論、新技術、新賽道、新種源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其中,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定位于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創新中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從解決當前重大迫切需求和搶占未來制高點兩個方面出發,圍繞種子創新與種業全鏈條布局,積極統籌整合國內外現有科技創新資源和國內優勢力量,建設成為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生物育種核心戰略科技力量。
其他各個科研平臺以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為核心,著力開展公共技術支撐、開發應用、合作交流、企業培育等工作。共同貫通種業創新鏈上下游,有效促進創新、轉化、應用一體化,合力打造共建、共享、共用的種業科技平臺新高地。
《瞭望》:全球種業進入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育種4.0時代,南繁硅谷圍繞種業前沿技術進行了哪些布局,重點聚焦哪些″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錢前:作物育種歷經馴化選育1.0、雜交育種2.0、分子育種3.0時代,如今分子設計育種4.0時代正從理論變成現實,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設計育種方向發展。育種4.0時代要實現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AI+BT+IT″融合,就要從資源入手,加快支撐智能設計育種的種質資源表型和基因型數字化,將種質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育種創新優勢。開發育種預測新算法,匯聚育種大數據,加快實現數字輔助育種,還要與生物技術結合,利用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和技術實現種質創新方式轉型升級,開創智能育種新賽道,保障我國種業安全。
此外,在野生稻種質資源方面,通過促進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和創新建立起全球野生稻聯盟,整合全球野生稻資源多生態區聯合鑒定評價,尋找顛覆性、革命性基因資源,為未來水稻產業提供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核心基因。
3 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商業化育種體系
《瞭望》:南繁硅谷已匯集一大批農業科研單位、種業龍頭企業,如何通過科研體制機制創新,集聚各方優勢協同攻關,構建科企深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錢前: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育種企業未來將逐漸走到種業科技創新舞臺的中央,科企深度融合是現階段加速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的重點,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正在加快推動科企融合體制機制創新。
在機制創新方面,著力孵化種業CRO(育種科研全流程的研發外包服務)創新業態,明確以生物育種產業化為方向,支持生物育種、數字輔助育種、智慧表型觀測等技術在CRO服務中的應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種業CRO模式發展實施方案》已出臺,在全國率先制定種業CRO組織認定管理辦法。
在政策支持方面,為支持南繁種業高質量發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印發了《關于支持南繁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通過獎補政策,對標生物育種、檢驗檢測、田間育種測試等技術服務方向,從配套設施設備升級、技術創新、技術轉化等方面深化研究對企業的扶持政策。
在匯聚資源方面,圍繞種業科技創新高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布局設立省級揭榜掛帥、聯合項目、崖州灣菁英人才科技專項等項目,通過項目支持撬動社會和財政資金,引導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投入開展育種研究。
《瞭望》:種業新質生產力有哪些表現?
錢前: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已經明顯呈現出高科技、高投入、大規模的″兩高一大″特征。其中,高科技排在首位,既要能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又要有高水平裝備條件,為此,種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就是高水平種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條件能力保障共同驅動的種業創新。
近年來,通過科技創新,在種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出現幾個新氣象。一是企業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如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通過基因挖掘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再到加強技術儲備,充分展現出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實力和快速發展態勢。二是種業創新跨界發展。如南繁硅谷與阿里巴巴等開展跨界合作。借助IT巨頭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共同推動育種資源的數字化升級和向智能育種方向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不僅如此,雙方還共同加強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培養更多具備數字化技能和農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共同加快培育種業新質生產力。
南繁硅谷作為培育種業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在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建設這一國家重點項目支持下,打造保障國家級科研實驗基地和科研育種平臺,助力南繁硅谷建設。截至2023年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吸引匯聚各類高層次人才863人,為南繁硅谷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科研人員用實干和擔當,搭建全流程智慧育種平臺,其數據容量、運行速度及數據安全措施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大模型大算力優化加速、人工智能算法加持下,將作物表型、基因型海量數據與先進的算法結合,充分利用種子精準設計與智造創新平臺,為精準設計育種體系提供技術支撐,為育種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與此同時,還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