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一串我国生物育种作物(转基因/基因编辑)证件审批时间线
生物育種對于我們來說是個比較新穎的名詞,尤其是近年來官媒屢次提及,特別是2020年后高頻亮相,這對許多農業科研及從業者來說已不陌生,但對廣大群眾來說還是比較模糊的。
生物育種就是指所有生物的育種,可理解為植物、動物、微生物育種的統稱。而在國內它的另一個名字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那就是轉基因。為什么發生了這種稱呼的變化呢?
讓我們來看看國內外對其的定義:中國國務院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農業轉基因生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基因組構成,用于農業生產或者農產品加工的動植物、 微生物及其產品。
FAO(世界糧農組織)網站(http://www.fao.org/3/X9600E/x9600e06.htm):A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 otherwise referred to as a 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 or transgenic organism, is understood to mean any living organism that possesses a novel combination of genetic material obtained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得到的具有新的遺傳物質組合的生物)。
FAO:″轉基因生物″稱呼為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即″遺傳修飾生物″或″遺傳改良生物″;其它的別稱有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或Transgenic Organism。
ISAAA (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1996 年稱為 Transgenic Plants;2006年至今,一直稱為Biotech Crops或GM Crops。
美國:美國2016年通過了《國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法》,2018年發布了《國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標準》,要求從2020年起生物工程產品或食品的含量>5%的產品均要強制標識Bioengineered的圖案:
中國臺灣:稱″Genetically Modified″為″基改″。
中國大陸:1993年稱為基因工程(國家科委《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1996年稱為基因工程(農業部《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2001年稱為轉基因(國務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020年開始廣義的稱為生物育種。
簡言之,生物育種是包括轉基因、基因編輯、RNA干擾、合成生物學等新育種技術(New Breeding Technology)在內的生物工程育種。之所以改名字是基于:
1、轉基因范圍
″轉基因″不能很好的涵蓋育種新技術:把基因編輯、RNA干擾、合成生物學等新育種技術都歸類為″轉基因″,造成″轉″要涵蓋″編輯、干擾、合成″等詞義,引起中國人的疑惑、誤解。
2、轉基因叫法
″轉基因″稱呼不符合國際潮流 ″轉基因″在國外的主流稱呼為Genetically Modified (GM), Genetically Engineered (GE), Biotech,Bioengineered; 也就是說側重于稱呼:遺傳修飾、基因技術、基因工程等。轉基因生物為GMO, GE crops, GM crops, Biotech crops。
3、轉基因聲譽
″轉基因″聲譽不好,中國人談轉色變!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我國是對轉基因技術開發和應用最早掌握的幾個國家之一,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為了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和產量,中國開始引進轉基因作物的種子和相關技術。
1986年——首批轉基因作物(棉花)被批準進行田間試驗。
199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煙草)的國家,后來因美國反對被自己禁止了。
1997年——為了減少棉花蟲害損失,開始引入轉基因抗蟲棉。
2009年——中國頒發了轉Bt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的安全證書,頒發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安全證書,但至今均沒有實現商業化生產。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開始異軍突起,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科技前沿方向,尤其是主糧作物上,我國于2023年開始批準基因編輯證書,它的監管相比于轉基因證書來說更加簡單和快捷,有助于我們趕上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來看我國的主糧作物可能要傾向于基因編輯,而飼用及其他用途作物可能是以轉基因為主。
2016年——世界上第1例基因編輯的食品抗褐變白色雙孢菇在美國上市。
2018年——基因編輯的高油酸大豆油在美國上市,油酸含量高達80%。(第1例商業化應用的基因編輯作物)。
2020年——阿根廷批準抗旱轉基因小麥HB4的商業化生產。它在過去10年的試驗中證實能增產20%。
梳理我國生物育種的證件審批情況,可以發現我國對生物育種的證件審批幾乎沒有中斷過,從動物、微生物再到植物中的棉花一直穩步推進,在2019 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二)中首次出現了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兩種作物的安全證書審批證號,基因性狀由以前的棉花上單一抗蟲升級為抗蟲耐除草劑兩種性狀的疊加,下表列出了近幾年來我國在農作物(未含棉花)上的證件審批信息:
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與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是分開的,不在一張表里,農基安證字(2023)第 114號為我國首次批準大豆的基因編輯證書,主要為表達高油酸性狀。
此次農業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包含山東舜豐生物獲得的第2張大豆基因編輯證書,齊禾生科的第1張基因編輯證書,齊禾生科大豆基因編輯證書突變基因與山東舜豐的第一張證書是一樣的,均為高油酸突變基因。
此次農業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準清單為該類型第3批次審批,包含山東舜豐生物獲得的第3張基因編輯證書,齊禾生科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基因編輯證書,其中山東舜豐首次取得基因編輯產量性狀改良玉米證書,齊禾生科首次取得基因編輯抗病小麥證書,而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在玉米和小麥上取得的基因編輯證書。截止5月8日,山東舜豐已取得3張基因編輯證書,涵蓋大豆與玉米,齊禾生科取得2張基因編輯證書,涵蓋大豆與小麥。
山東舜豐與齊禾生科在基因編輯育種層面已經處在全國優勢地位,而在轉基因育種層面北京大北農生物、瑞豐生物、中種集團、隆平生物、新安化工等也在快步發展,尤其是大北農生物的耐除草劑技術十分過硬,已有農化草甘膦企業取得其轉化體登記應用,但在基因編輯方面還未取得安全證書,同時也希望其他企業在生物育種方向上取得突破,共同打造中國生物育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格局,助推端牢中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