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年农资经销商的十大苦!
2021年對于農資行業注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作為農資產業鏈重要一環的農資經銷商更是感同身受,如果讓他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將逝去的這一年,那一定是“寶寶心里苦啊”。過去的一年,農資經銷商到底有哪些苦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2021年農資經銷商的十大苦”吧......
第一苦:原料漲價苦
如果在年初告訴農資經銷商,今年草甘膦原藥價格過8萬/噸、草銨膦原藥過30萬/噸、尿素價格突破3000元/噸,他們一定會罵你“神經病”。結果呢,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旺盛、政府“限電限產”政策的出臺,下半年的農資產品就像脫了韁繩的野馬一樣瘋漲,漲幅之高堪稱近十年之最。
農資產品價格瘋漲,經銷商還要不要冬儲?這成了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不冬儲,繼續漲價怎么辦?年后沒貨賣怎么辦?冬儲,萬一降價怎么辦?難道要把前幾年賺的錢都賠進去嗎? 面對這一困局,聰明一點的經銷商會選擇適量冬儲,既保證倉庫里有貨賣,又不至于占用太多資金,如果繼續漲價就少賺點,如果降價就少賠點。 第二苦:利潤倒掛苦 過去做農資,只要勤勞肯干,都能或多或少賺到錢;而現在做農資,除了勤勞肯干,還要看清趨勢,看懂行情,“該出手時就出手”,才有可能賺到點錢。 2021年,哪些農資經銷商賺到錢了?一是眼光看得準、膽子大押寶冬儲的,二是上游關系搞得好的,三是打造個人IP有鐵桿粉絲的,這三類經銷商不僅賺了錢,而且賺了大錢。 對于那些不關注行業信息、不擅長維護廠商關系、缺乏粉絲用戶基礎、沒有冬儲或冬儲太少的經銷商們,農資價格的一路猛漲搞得他們措手不及、有苦難言。 為了保住下游的零售商和種植大戶,他們只能低價甚至貼錢供貨,盡管如此,還不一定得到客戶的理解,有些人認為他們“心太黑、賺錢太多”,對此,經銷商只能“打碎牙齒往肚子里吞”。 第三苦:大戶賒銷苦 農資經銷商生意做的越大,資金壓力就越大。他們不僅要對零售商賒銷,還要對種植大戶賒銷。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加速,催生出了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喜歡繞過零售商直接找經銷商合作。大戶們用貨量大,但喜歡欠款,這讓經銷商左右為難。不做,等于把到嘴的肥肉送給了對手;做,就要賒銷,如果年底能收回來了還好,最怕的是碰到年景不好,大戶虧錢跑路,經銷商最后落得個“血本無歸”。 第四苦:年終催款苦 農資行業賒銷多、催款難已經成為常態,行業內流傳著“哭著賒銷、跪著討賬”的說法,或許年終催款是最讓農資經銷商傷自尊的事情了。 明明年初說得好好的“賣了貨、收了錢就第一時間回款”,到了年底卻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當初要貨的時候點頭哈腰、千恩萬謝,到了還款的時候要么見不到人、要么電話不接、要么短信不回或回一句“沒錢”敷衍了事。但凡稍微催得緊一點,錢要不到不說,還把人給得罪了。 每到年底,飽受催款之苦的農資經銷商都會咬牙切齒、頓足捶胸地發誓“來年再也不賒銷了”,結果過完年又“好了傷疤忘了疼”,繼續賒銷。 第五苦:前途迷茫苦 “敢問路在何方?”這應該是近幾年所有農資經銷商共同面臨的焦慮。做農資真不賺錢嗎?平心而論,多少還是能賺一些的。那為什么大多數農資經銷商都對未來充滿迷茫呢? 做生意不怕短期賺不到錢,只要看清未來的方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賺錢就行。現在則不然,農資行業的未來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廠家會不會直接服務種植大戶?農資電商會發展到什么程度?農服公司會不會替代掉經銷商?做農資生意越來越不賺錢怎么辦?營銷團隊始終做不大怎么辦?經銷商要不要轉型,該怎么轉?這些問題讓農資經銷商對自己的未來越來越不自信。 第六苦:電商沖擊苦 2021年,農資電商來勢兇猛,越來越多的農資零售商、經銷商甚至廠家覬覦并開始試水電商。農資電商已成為農資零售市場不容忽視的力量。很多傳統經銷商經營十幾二十年,業績還在一兩千萬徘徊,而他們一旦插上電商的翅膀,銷售額動輒三五千萬甚至過億,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用送貨上門、不用下地服務、更不用賒銷墊資。 最初,人們認為農資電商主要是和零售商搶奪種植戶,后來發現,電商的觸角已經伸向了零售商。一些頭腦靈活的農資店主看到網店或者直播間的價格竟然比跟經銷商拿貨還便宜,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過去經銷商的競爭對手是同一地區的其他經銷商,而現在卻變成了農資電商。在這場“高維打低維”的戰爭中,處于低維的農資經銷商到底有多苦多難可想而知。 第七苦:惡性競爭苦 做農資,不怕競爭,就怕惡性競爭。但農資市場的不規范性,又為惡性競爭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有的農資經銷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推火了一款產品,還沒開始賺錢呢,有些競爭對手就開始竄貨砸價了。 有的農資經銷商現款現貨規規矩矩做生意,結果被同行的“價格戰”、“賒銷戰”搞得苦不堪言,不跟就會失去客戶,跟了生意也難做大。 第八苦:假貨泛濫苦 盡管農業執法部門一直在打擊假貨,但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在農村市場還是屢禁不止。 雖然知道產品質量無法保證,但架不住價格便宜,很多農民就吃這一套,而且還不長記性,上了一當又一當。 2021年農資產品價格節節攀高,進一步給假農資提供了市場的生存空間,這讓守法經營的農資經銷商叫苦連天。 第九苦:廠家壓貨苦 2021年,除了原料企業日子好過外,農資廠家的日子都普遍難過,尤其是2020年冬儲收得多的企業,為了兌現承諾,都在“賠本賺吆喝”。 為了熬過“漲價潮”、緩解資金壓力,廠家想盡辦法、威逼利誘經銷商多訂貨。對經銷商來說,廠家就是爺兒,不敢輕易得罪。為了眼前的飯碗或者長遠的發展,每個廠家都要或多或少打點款,沖點任務。這直接造成了農資經銷商庫存的包袱越來越大。 第十苦:員工流失苦 農資經銷商要想做大,就需要有專業的人才服務零售商和種植戶,他們既要有業務員的開拓能力、技術員的服務能力,還要有物流配送員的充沛體能和嫻熟的駕駛技術。 相對于綜合實力更強、發展空間更大的企業而言,農資經銷商的公司因為發展空間有限、管理缺乏規范、薪資待遇不高等客觀原因,對優秀的人才缺乏吸引力。即便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起來,也很難長期留住。 有的銷售骨干一旦成長起來就要自立門戶,更有甚者搶走經銷商的品牌和客戶,和“老東家”對著干;還有一些有著更高追求的人被上游廠家吸引,變相挖走;即便有些小富即安者,也會選擇自己開個店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