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渗透率超 10%,中国生物农药稳步走向潮流中央!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内容团队 2025/5/5 10:02:45
近几年,生物农药始终是全球农化领域最热门的黄金品类赛道,产业价值在不断凸显,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技术竞争的高地。2024 年 3 月 24 日发布的《中国生物农药行业报告》报告显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防控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各国共识。在环保和食品安全驱动下,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重大难题的不断突破,生物农药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球植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也直观的说明了生物农药这

近幾年,生物農藥始終是全球農化領域最熱門的黃金品類賽道,產業價值在不斷凸顯,已成為我國新一輪農業技術競爭的高地。

2024 年 3 月 24 日發布的《中國生物農藥行業報告》報告顯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防控已逐漸在全球范圍內成為各國共識。在環保和食品安全驅動下,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重大難題的不斷突破,生物農藥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為全球植保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這也直觀的說明了生物農藥這個百億的黃金賽道的未來已來,且正穩步走向潮流的中央。

圖片

市場滲透率超 10%,

中國生物農藥進入快速增長期

生物農藥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一體現在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大。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大力倡導生物農藥的發展。2022 年 11 月 16 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到 2025 年化學農藥減量化行動方案》等文件,將生物源農藥納入農藥產業發展重點,在產業布局、結構調整、綠色生產、科技創新等方面優先考慮、重點發展,為生物農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和巨大空間。

2025 年 2 月 23 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廣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其中特別強調“發展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新型農資,構建生態循環農業體系”。

《中國生物農藥行業報告》指出,全球生物農藥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市場規模將從 2022年的 95 億美元增長至 2027 年的 167.5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0%。全球農藥市場整體規模保持穩定,處于結構性調整階段,其中生物農藥市場受益環境驅動發展態勢良好,規模增速遠超化學農藥。隨著化學農藥使用的進一步減少,生物農藥占整體農藥市場比例將持續提升。

而從我國農藥市場發展來看,生物農藥(含農用抗生素)市場規模占總農藥市場規模已經超過 10%,2024 年市場規模約為 210.2 億元。預計到 2027 年將增長至 330.9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 17.1%。

這強勁的增長態勢,直觀的反映出國內市場對生物農藥的旺盛需求,也彰顯出生物農藥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與此同時,國際農藥市場加速向綠色低碳轉型,歐盟計劃到 2030 年將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 50%,對生物農藥的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這都將為我國的生物農藥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將進一步驅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生物制劑產品經理王崇利表示,我國生物農藥產業發展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不大,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近年來,生物農藥已成為全球各大農藥巨頭關注的重點之一,未來,在消費需求驅動下,生物農藥產業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將和化學農藥一起,共同促進農業發展。

灼識咨詢合伙人趙曉馬也認為,生物農藥、化學農藥并行發展,將是未來農藥行業發展的大趨勢。近年來,生物農藥領域的投融資活動相對較為活躍,未來五年,生物農藥市場有望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從農藥板塊來看,生物農藥未來占據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市場比例將是一個理想狀態。

圖片

國際農化巨頭占據競爭優勢,

國內潛力企業加速崛起

生物農藥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二體現在布局的加速。

目前中國的生物農藥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涵蓋了從菌種篩選、活性成分提取、制劑加工到銷售應用的各個環節。

在競爭格局層面,國際農化巨頭無疑是占據著絕對的競爭優勢。如先正達、拜耳、巴斯夫、科迪華等企業憑借著雄厚的技術與資本實力,較早通過國內外并購特別是中國本土企業、建立數字化農業平臺等方式,持續深化對中國市場的生物農藥布局,搶占了全球 60% 以上的市場份額。

當然,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加持下,近幾年國內一些傳統的農藥、化肥企業包括跨界資本也逐步向生物農藥賽道布局,例如遠大控股先后收購了遼寧微科、福建凱利、陜西麥可羅持續進行生物農藥產業布局 ;利民股份與生物農藥創新企業上海植生優谷、廈門昶科生物、成都綠信諾生物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投身新型生物農藥的研發與推廣?;噬?,富邦科技公司子公司康欣生物依托“國家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及驗證平臺”,不斷加大在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禾本科固氮領域的研發力度。  

目前我國也誕生了一大批實力強勁的生物農藥公司,龍頭企業如國光股份、新朝陽、錢江生化、海利爾化學、蘇利股份、藍豐生化、慕恩生物、武漢科諾、新瑞豐、綠色農華、江西威敵、三浦百草等;創新型企業有蘭月科技、德強生物、維科生物、惠民中聯等。

眾所周知,農藥的研發特別是生物農藥的研發是一項長期“燒錢”的工作,所以除了以國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之外,目前我國進行生物農藥研發的企業大多是一些小型高新企業,生產規模還相對較小,研發實力還有待提升,還需要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支持。因此國內生物農藥領域還未有獨角獸企業的誕生。

登記占比飆升,逐漸占據主流

生物農藥走向潮流的中央第三體現在登記占比的飆升。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一直在加快生物農藥登記速度,支持農藥企業研發生產,生物農藥登記數量、登記品種逐年攀升,已成為新農藥品種的主力軍,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

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2022 年我國登記新農藥有效成分有 43 個,其中,生物農藥有效成分 29 個,生物農藥有效成分數量占新農藥有效成分總數的 67.4%。2023 年我國共登記了10 個新農藥品種,其中生物農藥 9個,登記新生物農藥品種數量占登記新農藥品種總數的 90%,且100%由國內企業自主或合作研發。

圖片

2024 年中國新增生物農藥168個(包含 2024 年第 13 批擬批準的新農藥產品),其中生物化學農藥 88個,農用抗生素 49 個,微生物農藥24 個,植物源 7 個,占新農藥品種的 62.5%。生物化學農藥有效成分登記數量較多的為 24- 表蕓苔素內酯、赤霉酸、28- 表蕓苔素內酯 ;農用抗生素有效成分登記數量較多的為甲氨基阿維菌素、多殺霉素、阿維菌素;微生物農藥有效成分登記數量最多的為球孢白僵菌,其余均為新農藥母藥和制劑一起登記的 ;植物源農藥有效成分有苦參堿、大黃素甲醚、芳姜黃酮。

圖片
圖片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生物農藥在新農藥登記中逐漸占據主流,展現出日漸火熱的發展勢頭。相信隨著人們對生物農藥需求的增加,未來企業對生物農藥登記的積極性會不斷提高,登記的生物農藥產品數量將會迎來新的增長。

創新力受關注,14 項生產技術限制出口

作為生物技術的前沿應用領地,生物農藥也成為各國爭奪的技術高地,為保護創新,一些核心的生產技術上,國家是限制出口的。

2023 年 12 月 21 日,商務部、科技部修訂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修訂后《目錄》中涉及農藥行業的主要是限制類生物農藥生產技術 14 項。

14 項生產技術分別是滅蝗微孢子蟲制劑生產工藝,多角體病毒毒種及制劑生產工藝,井岡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華光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瀏陽霉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金核霉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寧南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阿維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Bt 菌株及生產技術,枯草芽孢桿菌菌株及生產技術,春雷霉素菌株及生產技術,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農抗 120)菌株及生產技術,白僵菌、綠僵菌菌種及生產技術,多殺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

這次修訂后的《目錄》14 項限制類生物農藥生產技術,就是我國在生物農藥領域領先于世界的一些獨家技術,為了防止偷竊和復制,對其加以限制是必然的。

圖片

戰略合作頻仍,

致力于探索細分領域多重可能

生物農藥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國內許多布局生物農藥的企業與科研機構、生物農藥創新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強化資源整合與戰略協同,實現優勢互補,深入探索新型生物農藥細分領域的多重可能,力求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綠色、高效的農藥產品解決方案。

2024 年 7 月 23 日,三浦百草與河南農業大學就核酸干擾素生物農藥項目達成戰略合作。

2024 年 9月23日,利民股份與上海植生優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于各自的戰略布局和業務優勢,共同致力于合成生物學技術,共同創制研發、推廣應用新型 RNA 生物農藥產品。

2024 年10 月 21 日,利民股份與廈門昶科生物在江蘇新沂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雙方將基于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和業務優勢,共同致力于發展以噬菌體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為底層技術的噬菌體生物農藥。

2024 年 12 月 19 日,成都綠信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利民股份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小肽挖掘、分子改造及合成生物學技術為核心,聚焦新型小肽生物農藥的研發與推廣。

2024年12月9日,武漢康厚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北省生物農藥工程研究中心舉行了“生物殺線劑”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儀式,在生物農藥的聯合開發應用上邁出重要一步。

2025 年 3 月 12 日,江西威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允發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基于 28- 高蕓苔素內酯以及復配植調劑在全球的市場開發與推廣。

綜上,生物農藥綠色安全,是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新需求、農藥發展新方向、農藥創制新賽道,從市場規模的穩步增長、登記占比的快速攀升、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等方面來看,中國生物農藥市場都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正穩步走向潮流的中央。

目前我國生物農藥的市場滲透率剛超過10%,相信在市場和政策雙重因素驅動下,未來可挖潛的空間不可估量。但也應該看到,生物農藥離真正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市場真正爆發尚需時間的沉淀。目前仍然面臨品種少、提取難度高、生產成本高、產量不穩定等瓶頸問題,還需要從理論創新和生產創新兩大突破口深入挖掘其市場潛力。同時在推廣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民對生物農藥的認知度、進一步降低成本、加強產品質量和效果的穩定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