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龙头企业再发禁止网销声明,农资电商真的“十恶不赦”吗?
“ 我公司產品僅授權線下渠道經營”
“未授權任何電商平臺、網店或個人通過網絡渠道銷售”
“通過網絡渠道購買的商品,我司不提供任何質量保障、技術指導及售后服務。”
……
近日,海利爾藥業、美邦控股、利民控股、江山股份、山東先達、科賽基農等多家頭部農藥企業先后發布關于禁止網絡銷售、保護市場渠道的聲明。
部分聲明原文見——保護渠道,杜絕網銷!三家頭部農藥企業發布聲明
與此同時,國內某農資電商平臺連續9年復合增長率超50%,2025年更是定下了20億元的銷售目標。
一邊是頭部農藥企業的嚴令禁止,一邊是電商平臺的高歌猛進。
農資電商,到底是擾亂行業的洪水猛獸,還是大勢所趨的行業革新?
這場持續數年的“渠道戰爭”,又折射出了農資渠道怎樣的困境與機遇?
增速驚人,農資電商因何而起?
據網絡相關數據,2024年農資電商市場規模已超過700億,預計到2026年將突破千億大關。
從被稱為“農資電商元年”的2014年開始算起,到2026年,這一新生事物也不過走過了12年的時間。
短短12年,就造就了一個新的千億級市場,這一速度不可謂不驚人!
能夠實現從邊緣到主流的逆襲,歸根到底是因為農資電商直擊行業兩大痛點:
價格透明化:傳統經銷體系層級多、加價率高,電商平臺通過工廠直供和去中間化,能將價格對半“砍”,且全國各個區域都能實現統一售價;
選擇便捷性:偏遠地區的農戶無需付出時間和空間成本,網絡下單便捷快速,并且能夠多種商品直觀對比,購買選擇更自主。
此外,在網絡快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農人,正在成為行業的主力,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也更傾向于看視頻或網絡口碑的方式選擇產品,這種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是農資電商茁壯成長的土壤。
傳統廠商眼中的農資電商“四宗罪”
雖然有一句話叫“存在即合理”,農資電商的快速崛起也證明了其市場接受度之高,但在大部分農資廠商眼中,農資電商依然是弊大于利,頭部企業對其的抵制也并非空穴來風。
1.假貨橫行,品牌買單
售價30元的明星殺蟲劑產品,在網上購買的“高仿品”僅需15元。但隨價格一起縮水的還有質量,有效成分不足正品的一半,農戶使用后無效,最終損害的卻是品牌形象。
2.價格戰摧毀行業生態
網絡電商秉持“竄貨無罪”的理念,低價傾銷,打亂價格體系,甚至出現零售店在網店進貨的現象,讓傳統銷售鏈條中的各級從業者苦不堪言。
3.線下做功、線上夠買,電商坐享其成
線下渠道努力做推廣服務,用戶卻轉頭到線上購買的情況,即傷了服務者的利益,也讓電商“坐享其成”。如果網絡購買的產品出現使用不當,農戶也求助無門。
4.監管困難,質量事故維權無門
農藥作為特殊商品,需嚴格執行追溯管理。但部分平臺銷售記錄不透明,一旦發生質量事故,監管部門難以追蹤,農戶的維權成本也十分高昂。
是按下暫停鍵,還是擁抱挑戰?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時代的答案。
其實回看快消、服裝、家電等各行各業,都經歷過傳統渠道與電商之間的沖突,但是現在來看,一切都在沖突中實現了融合。
農資電商的種種弊端,都可以通過技術與監管的進步避免。
譬如前段時間的第二屆中國農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農藥網絡銷售行為規范》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對經營者資質、貨品來源、宣傳方式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
農業農村部也在去年回復了關于加強網絡及電商平臺銷售農資等產品監管的建議。
在生產企業和渠道端,也有許多與農資電商融合的嘗試。
再如筆者了解到,云南有不少農資店在通過網絡直播銷售,銷售額十分可觀。
還有生產企業在嘗試“線上銷售+線下提貨”的方式,既能獲得流量紅利,又保障了渠道利益和服務質量。
結語
對于農資行業,應該問的不是“需不需要電商”,而要問“需要怎樣的電商”。
或許只有監管從空白走向完善,服務從缺失走向標配,產品從卷價格走向卷品質時,行業對農資電商的態度,才能夠從管制走向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