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国内外草甘膦/草铵膦原药及制剂企业布局深耕,这个领域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近期,2025年第3批擬批準登記農藥產品公示,在136個登記變更農藥產品名單中,含5個草甘膦異丙胺鹽、草甘膦銨鹽相關除草劑產品擬批準擴登用于我國轉基因目標性狀的玉米/大豆田。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登記企業名錄中首次出現了利爾化學、僑昌現代及利民藥業三家企業的身影。反映了農化企業對轉基因配套植保市場還在加速布局中,市場競爭格局火熱升級。
20+企業 / 4大活性成分 / 28個產品
中國生物育種除草劑登記隊伍快速壯大
超180個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投放市場
2024年,中國生物育種產業化迎來了意義重大的關鍵一年,批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省份增至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等8省區,種植面積約1000萬畝,標志著轉基因糧食產業化從試點階段邁向大面積示范。
在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下,目前已有逾百種玉米/大豆轉基因作物通過審核,轉基因產業化進程顯著加速。農業農村部分別于2023年12月6日發布第732號公告、2024年9月30日發布第830號公告,兩則公告合計公示了64個玉米品種、17個大豆品種,均已實現了商業化銷售。2025年4月8日新公布97個擬通過審定轉基因玉米品種和2個轉基因大豆品種。預計2025年將有超過161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和19個轉基因大豆品種投放市場。
2024年全國轉基因玉米種子制種面積達20萬畝(第二十一屆種子雙交會數據)。未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將為全球草甘膦/草銨膦市場需求提供更多的增長空間。據華安證券預測,當滲透率達到95%時,將新增6.6萬噸的草甘膦需求,草甘膦市場將長期受益。
5大玉米/大豆轉化體配套生物育種除草劑登記
隨著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與之配套的農藥使用規范和登記變得愈發凸顯。尤其在轉基因作物配套使用的除草劑登記方面,經AgroPages世界農化網統計,現已有25款草甘膦(異丙胺鹽、鉀鹽、銨鹽)不同鹽類制劑和3款草銨膦產品獲批用于轉基因玉米/大豆作物不同轉化體上。
現已批準登記的生物育種作物配套的除草劑產品中,涉及的轉化體主要是大北農(玉米轉化體:DBN9858、DBN9936、DBN3601T;大豆轉化體:DBN9004);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大豆轉化體中黃6106。
表1. 中國已批準生產用安全證書且配套登記農藥產品的轉化體
生物育種作物用草甘膦/草銨膦產品登記
截止2025年4月1日,包括最新一批擬登記(2025年第3批)的生物育種作物配套除草劑登記產品共計已達到28個,涵蓋的除草劑成分囊括草甘膦異丙胺鹽、草甘膦鉀鹽、草甘膦銨鹽和草銨膦。
所有登記的草甘膦和草銨膦證件中……
a) 草甘膦異丙胺鹽登記證件17個,覆蓋了所有轉化體類型。其中在轉化體DBN9936、DBN9858和DBN9004上,分別有16個、11個和13個證件,而在轉化體DBN3601T和中黃6106上匹配的登記證件相對較少,分別為4個、2個;
b) 草甘膦鉀鹽登記證件6個,在轉化體DBN9936、DBN9004、DBN9858和DBN3601T上對應登記產品分別為6個、4個、3個和1個;
c) 草甘膦銨鹽登記證件3個,在轉化體DBN9858、DBN3601T和DBN9004上分別對應登記產品2個、2個和3個;
d) 草銨膦登記證件3個,對于轉化體包括DBN9936、DBN9858和DBN3601T。
值得注意的是,新安股份的30%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產品已完成5大轉化體全部登記;同時,3個草甘膦異丙胺鹽和1個草甘膦鉀鹽產品已完成在大北農4個轉化體上的全部登記,包括江山股份、興發集團、泰禾股份和僑昌現代(擬批準)或各自旗下全資子公司的30%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產品,以及興發集團的41%草甘膦鉀鹽可溶液劑。
表2. 我國已批準登記的轉基因耐除草劑作物用藥
(下表中橙色文本標識的登記信息為最新一批,暫未正式批準登記)
頭部企業競速擴容
相關品牌產品商業化示范輻射全國
從登記企業來看,2024年以來中國已有約20家國內外草甘膦/草銨膦原藥及制劑企業積極布局生物育種除草劑這一領域,頭部企業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強大的生產能力,正在生物育種除草劑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更多的企業還在不斷地進入這一領域。
新安股份
新安股份是除大北農生物外,戰略部署生物育種″性狀、種、藥″一體化的頭部企業。新安股份的草甘膦產品農旺?(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已取得匹配所有商業轉化體登記,是目前唯一完成5大轉化體上正式登記的產品。另一產品泓琪?(50.2%草甘膦鉀鹽水劑)也已取得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DBN9858和轉基因大豆轉化體DBN9004上的登記。除此之外,公司農興旺?(33%草甘膦銨鹽可溶液劑)已取得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登記。
自2021年中國啟動生物育種產業化科研試點以來,新安積極投入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科研試點工作,在內蒙古、河北、云南、四川等不同省份,開展用藥技術指導,已服務轉基因作物面積200余萬畝,2023年-2024年,新安兩次進入國家試點縣轉基因作物用藥白名單。公司針對南方市場的農旺?對標國際領先技術生產,加入先進復合型多功能助劑,適用多種作物場景;針對北方干旱少雨特點,新安重點推出的泓琪?產品,以草甘膦第三代鹽型和自研助劑配制,鉀鹽含量更高,具有活性更高、多次吸收、低溫除草效果好、耐干旱等諸多功效,同樣深受市場認可。
江山股份
江山股份是生物育種除草劑首批公示企業之一,公司草甘膦異丙胺鹽產品紅靈達?(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已在4大轉化體(轉基因玉米:DBN9936、DBN9858和DBN3601T;轉基因大豆:DBN9004)上完成登記;同時,鑫靈達?(43%草甘膦鉀鹽水劑)也已在轉化體DBN9936、DBN9004上取得登記。
2021年以來,南通江山以紅靈達?為代表的技術服務及產品品質得到實踐驗證。2023年紅靈達試點示范約50萬畝,2024年紅靈達?輻射國內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云南5個轉基因種植省份,2個轉基因試點區域四川及廣西。其中在河北、云南、內蒙(興安盟),紅靈達?市場占有率達到80%。
福華化學
草甘膦龍頭企業福華化學也已先一步生物育種草甘膦除草領域,公司草甘膦產品可靈達?(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已在轉化體DBN9936、DBN9858和DBN9004上取得正式登記,在大豆轉化體中黃6106上也擬登記公示。另一產品奔達豐?(50%草甘膦鉀鹽水劑)也已在轉化體DBN9936、DBN9858、DBN9004上取得登記。
福華化學與澳大利亞紐發姆成立合資公司,將紐發姆草甘膦相關產品銷售納入公司產品組合,包含″可靈達″、"奔達豐″等,其中″可靈達″和"奔達豐″已變更登記于福華通達化學股份公司名下。2023年及2024年,福華化學在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四川等地開展示范試驗,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團隊深入市場一線,累計市場投放樣品50千升,測試安全性與藥效表現優異,贏得了市場認可和用戶信賴。
福華化學不僅借助紐發姆的海外生物育種除草市場經驗,快速完成學習復制趕超。此前,福華化學還與大北農生物達成了戰略合作,宣布將共同探索生物育種作物除草劑的新技術和新應用,開展田間試驗和示范活動,以深入評估除草劑在生物育種作物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興發集團
興發集團是產能規模居國內第一的草甘膦龍頭企業,公司也在生物育種除草劑領域進行了深入布局,其全資子公司湖北泰盛的2個草甘膦產品——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50%草甘膦鉀鹽可溶液劑,均已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DBN9858、DBN3601T,及轉基因大豆轉化體DBN9004上取得正式登記。
除了上述幾家頭部企業外,利爾化學、豐山集團、泰禾股份、利民股份等擁有草甘膦/草銨膦原藥登記的企業,以及揚農化工、長青股份、綠色農華、中保集團、豐樂農化、金秋集團、僑昌現代以及利民藥業等擁有草甘膦/草銨膦制劑登記的農藥企業,也都在逐漸豐富其生物育種除草劑以覆蓋更多的轉化體類型。
跨國公司攜數十年經典方案下場深度參與
目前,中國市場上已取得生物育種除草劑產品登記的國外企業包括拜耳、先正達及福阿母韓農。
拜耳方面,其知名草甘膦品牌農達?(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達邁?(49%草甘膦鉀鹽水劑)均已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上取得登記??蓮V泛適用于含DBN9936轉化體耐草甘膦的玉米田、水稻田埂、柑橘園、桑園、棉田行間、棉花免耕田、茶園、橡膠園、玉米田等場景下的各類雜草。
自1974年問世以來,全球性草甘膦除草劑品牌農達?已經在美國、巴西、加拿大等超過130個國家的30多種作物上廣泛應用,并在生物育種作物上積累了近30年的成功應用記錄。2024年6月,拜耳舉辦了生物育種除草劑技術論壇——以農達?為匙、再啟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新篇章。拜耳表示,未來還將有農達?家族面世,并在產品線、技術方案和推廣三方面提供定制化服務,從傳統市場和耐草甘膦玉米兩大領域市場出發為用戶帶來差異化價值。
先正達方面,先正達植保旗下產品泰草達?(43%草甘膦鉀鹽水劑)已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DBN9858,和轉基因大豆轉化體DBN9004上正式登記。2024年6月,先正達舉行泰草達?生物育種除草觀摩會。據悉,泰草達?憑借行業首創的鉀鹽技術、專利雙效助劑以及卓越的產品品質,已在美國、拉丁美洲等市場成功推廣應用幾十年,是生物育種化學除草的優質方案。
福阿母韓農方面,東部韓農(黑龍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已在轉基因玉米轉化體DBN9936、DBN9858,以及轉基因大豆轉化體DBN9004上取得登記。
總結
在轉基因作物加速商業化的浪潮中,草甘膦與草銨膦除草劑正成為農化行業競爭格局重塑的核心支點。從政策驅動到市場擴容的雙重引擎,正在推動中國生物育種產業鏈完成從技術突破到商業化落地的深刻變革。
政策層面,中國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五年強調″生物育種″,連續五年的政策加碼,標志著生物育種已從技術概念升華為國家戰略,正從″實驗室潛力″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為草甘膦與草銨膦市場提供了長期增長的政策紅利。
企業端,頭部企業的加速布局,既是行業競爭格局升級的縮影,也是技術驅動型增長的典范。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福華化學等本土龍頭企業,憑借全產業鏈技術積累與本地化服務能力,已率先完成從產品登記到市場輻射的閉環;拜耳、先正達等跨國巨頭則以全球化經驗與專利技術為依托,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的技術迭代。競爭格局正在重塑行業集中度與價值鏈分配,推動資源向技術領先、市場覆蓋能力強的企業集中。
產品端,競爭已從″數量比拼″轉向″技術適配性″的深度較量。草甘膦異丙胺鹽、鉀鹽、銨鹽等不同劑型的差異化定位,正在滿足區域化種植需求(如南方復雜作物場景與北方干旱環境);跨國企業通過專利助劑與復合配方技術,進一步提升產品在生物育種作物上的安全性與藥效表現。未來,技術突破和產品差異化將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