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业绩
如果說2020年是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之年,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轉換的樞紐之年。那么,2021年就是一個強調變化遠超以往的特殊年份,是立破并舉、滌舊生新最為集中的一年。
反復的疫情、極端的天氣災害、原材料價格的高漲等因素的疊加,都讓2021年的農業、農資行業生態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為深刻的動蕩與變革。
在此背景下,今年對各大農藥肥料上市企業來說,注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財報年。
業績是衡量企業階段市場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直觀反映給行業發展面貌的晴雨表,更是砥礪一個群體前行的航向標。
2021年,國內化肥,農藥企業的業績單到底怎樣?誰跑贏了上半年?誰又是年度吸金王?讓數據說話!
下面我們將對農藥、肥料上市企業已發布的前三季度財報集中做一個梳理分析,以期透過數據洞悉今年行業現象與本質,判斷出2022年發展趨勢。
2021年上市肥企前三季度財報
(排名不分先后)
2021年農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財報
(排名不分先后)
原料漲勢如虹,上市公司前三季吸金能力強勁
今年以來,受煤炭、天然氣、硫黃等原材料漲價的影響,生產成本劇增、國際市場傳導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國內化肥價格快速上漲,達到近十年來的新高,氮肥、磷肥、鉀肥單價年內漲幅均逾三成。其中,尿素在10月份一舉漲破3400元/噸,氯化鉀產品價格也從不到2000元/噸突破4000元/噸,各類復合肥的平均漲幅也在40%-50%左右。
同樣,受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續,國際市場基礎化工開工率不足,大量訂單擁入國內以及能耗雙控,限電限產一系列政策的影響,農藥原料價格暴漲,導致農藥92%的品種上漲。特別是推高了原藥市場的草甘膦、草銨膦價格暴漲。其中,草甘膦原藥價格截至12月中旬,高達8萬元/噸左右,草銨膦原藥價格也高達26萬元/噸,紛紛創出歷史新高。
可以說,一場價格上漲引起的“蝴蝶效應”波及了整個農資產業鏈,也帶來了企業業績的狂歡。再加上今年農作物需求及農戶種植熱情增強等因素影響,化肥、農藥上市企業前三季的贏利能力相比往年更為強勁。今年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掙大錢的牛年。
截至2021年,我國A股化肥上市公司共有25家,其中氮肥公司5家,鉀肥公司4家。就氮肥公司而言,中國氮肥第一股湖北宜化得益于三大主營產品磷酸二銨、尿素、聚氯乙烯價格的高漲,上半年營收達93.49億元,凈利達7.26億元,徹底走出多年動蕩虧損的泥潭,創出盈利歷史最好水平。
就鉀肥公司而言,得益于今年以來國內外持續上漲的鉀肥行情,藏格控股、鹽湖股份、亞鉀國際、三孚股份4家鉀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均實現了凈利潤的正增長。尤其是一度瀕臨退市的鹽湖股份,歷經一年有余的破產重整、恢復上市,滿血回歸贏利賽道,前三季度實現凈利37.15億元。
而坐擁鹽湖提鋰概念的藏格礦業也受益于鉀肥和碳酸鋰量價齊升實現了困境反轉,前三季度實現凈利8.25億元,凈利同比增長1729.57%。
業內人士透露,未來5年,鉀肥供給增速將遠小于需求增速,處于中長期供小于求狀態,疊加鉀肥對全球糧食安全的至關重要影響,鉀肥價格將持續維持高景氣。
除卻鉀肥公司,復合肥企業業績也是從第一季度就高光迭起,實現凈利潤營收雙增的占據主流。
前三季度,磷肥、尿素等產品價格繼續上漲,肥料企業績更是全線飄紅,其中磷復肥龍頭企業成最強吸金王。前三季度,磷化工龍頭云天化凈賺28.40億元,繼中報的爆發式增長之后再次創出新高,領跑行業。新洋豐也實現營收、凈利的雙雙大增,凈賺10.51億元,凈利同比增長32.54%,云圖控股凈賺7.81億元,凈利同比大增110.68%;史丹利凈賺3.47億元,凈利同比增長70.28%;六國化工凈賺2.402億元,凈利同比增長61.68%。
業內人士透露,磷肥對于我國農業來說屬于剛需,今年磷肥的銷量雖然沒有比以往多很多,但由于磷化工整體提價,今年磷肥產品的利潤率也比往年有較大增長,產品凈利潤增幅達60%多,這對于磷肥企業來說是十分難得的高光年份。
和肥料不遑多讓,農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業績在今年也是一片紅火,表現亮眼。
截至2021年,A股市場上主業為農藥的上市公司共計24家,2020年四季度的高景氣延續到了2021年,草甘膦、草銨膦量價齊升的態勢得以保持,拉動相關公司業績大增。
到了第二季度,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減弱,蟲災的預防和治理,再加上農藥受能耗雙控、限電限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黃磷、液氯、液堿、硝酸等基礎原材料大幅上漲,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農藥行業的景氣程度和農藥企業的盈利水平。
前三季度,農藥公司可以說業績更是全線爆發,統計的30家企業中15家都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同比的雙增長。其中,草甘膦龍頭興發集團前三季度凈利潤超過24億元,同比增長592.24%,高居榜首,強勢領跑。和邦生物凈賺20.13億元,同比增長1112.42%,緊隨其后。
其中,和邦生物第三季度單季凈利潤達到10.99億元,單季盈利更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盈利總和,等于是一季度賺了三年的錢,超過多數上市公司半年凈利潤的盈利水平。
全產業鏈運營的企業將更具市場競爭優勢和話語權
全產業鏈運營的企業將更具市場競爭優勢和話語權,是農化行業發展不爭的事實,這從各家的業績數據中也得到了直觀的體現。
他們中很多都是擁有一體化優勢的企業,如云天化、新洋豐、史丹利、云圖控股、六國化工、司爾特、魯西化工、四川美豐、芭田、川發龍蟒、瀘天化、鹽湖化工都是磷化工一體化的企業。全產業鏈運營也讓它們的磷礦、磷酸、合成氨等重要原料自給率顯著提升,同時還能發揮集中采購平臺優勢,把控硫黃、煤炭等大宗原材料的采購節奏,有效緩解大宗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并受益于相關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增厚業績。
農藥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贏利能力最突出的以興發集團、揚農化工、新安股份、利爾化學、利民股份、和邦生物、廣信股份、諾普信、安道麥A、江山股份、長青股份、海利爾為代表。他們都擁有原藥和制劑的一體化的競爭優勢,其中“雙草”龍頭企業在“雙草”產品量價齊升的強勢拉動下,成為今年最強的吸金王代表。
未來,這些擁有資源稟賦優勢的龍頭企業更能充分長期受益于行業發展,盈利空間可期。
發力新型肥料、農藥產品,培育新的增長點
今年各家化肥農藥上市公司公布的前三季財報中,發力新型肥料、新型農藥產品成為一大亮點,也成為各大企業增加盈利的新增長點所在。
肥料上,不少都在發力新型肥料,銷量都實現了同比增長,對業績形成了有力支撐。例如新洋豐上半年實現新型肥料銷量56.15萬噸,同比增長35.29%;新型肥料營業收入占比22.81%,同比增長達43.46%。近期,新洋豐還推出了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專用肥系列產品。
云圖控股也積極推進增效肥戰略,還就新型緩釋復合肥、水溶肥產能專門設立了增效肥公司,依托現有完善的產業鏈優勢,開始發力新型肥。今年著力對全線品牌進行了增效創新,推動公司復合肥從單純添加物為主向關注作物功能增效轉變和升級。
農藥上,發力新產品研發的也不在少數。例如,利爾化學今年在財報中就表示已取得精草銨膦原藥和制劑的登記證件,并在今年6月上市金閑牛?15%精草銨膦銨鹽產品,加速了商業化量產步伐。接下來,利爾將在廣安基地規劃年產3000噸L-草銨膦項目,綿陽基地規劃建設年產2萬噸L-草銨膦項目。這將進一步鞏固利爾化學在草銨膦領域的龍頭地位和競爭優勢。
布局磷產業新賽道,積極進軍新能源
“磷化工+有機硅+鋰電池”是當前行業里最熱的三大風口,未來最掙錢的一定是磷酸鐵企業。
今年磷化工產業鏈異常火爆,磷酸鐵概念功不可沒。受新能源汽車概念影響,磷酸鐵鋰在2021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在今年10月宣布將在全球推廣搭載磷酸鐵鋰電池后,行業對于磷酸鐵未來的預期大大提高。預計到2025年,我國磷酸鐵鋰總需求量預計將突破200萬噸,復合增長率將超50%,是未來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
不少擁有磷化工和有機硅資源的化肥、農藥上市公司也都在今年的前三季財報中高調“官宣”布局磷酸鐵相關項目,以切入新能源材料賽道,謀求轉型。肥料上有云天化、新洋豐、史丹利、司爾特、云圖控股、湖北宜化、川發龍蟒、魯西化工;農藥上有新安股份、興發集團。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擁有原材料產能的龍頭企業成本優勢顯著,也更具規模優勢,化學合成、化學工藝成熟,未來或將是強有力的新能源材料行業變局的主導者,將長期享受利潤與估值的雙重提升。
新能源概念的強勢崛起,讓農資企業從“農業股”變身“新能源股”,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想象空間。但這些新能源材料項目要落地、生產、營利,價值變現還需要更多時間的打磨。
小結:
截至12月下旬,肥價在國家一系列保供穩價舉措調控下,逐步歸于理性,尿素價格也以穩中小漲為主。國際氯化鉀市場價格堅挺上行,國內現貨市場依舊緊俏,到春節前以行情高位盤整為主。
農藥上,黃磷價格再次暴漲,突破4300元/噸,導致草甘膦原藥供應形勢緊張,價格在8.4萬元/噸,甘氨酸也處于高位,草銨膦原藥價格上漲到38萬元/噸,敵草快、阿維菌素等原藥價格也依舊堅挺。
綜上,原料高漲的態勢將延續至年底,在此背景下,可以預見,化肥、農藥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報將依舊亮眼。具備產品、渠道、成本優勢,特別是具備一體化產業鏈優勢的龍頭將會繼續領跑行業。
數字證明一切,但數字不代表一切!前三季度的成績單注定有人見星辰,有人見塵埃,并不能為全年發展的基調定論。跳動的數據也昭示著,接下來的2022年,嚴峻的環保安全形勢依舊是橫亙在企業發展道路上的考驗,企業也將繼續承壓前行。企業還是要堅持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在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攪動下,積極調整心態、保持定力,提高認識水平,積極生產自救,樹立底線思想,積極轉危為機,加速轉型升級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