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已共建283个无人农场,项目总投入8.72亿元
據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消息,依托各類新型智能農機裝備,全省目前共建設各類“無人化”農場283個,項目總投入8.72億元,建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冬至,寒風呼嘯,儀征市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無人化”農場的麥苗卻悄悄從土里探出頭來,呈現一片嶄新的綠意。這片田一年四季只需要1個人常態化管理,田間作業的均為無人駕駛的新型農機。
在園區的現代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大屏上,各田塊被不同顏色標記,左側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小氣候環境數據和土壤濕度、墑情等數據實時更新,右側大田、大棚和果園里的設備可實時控制。“現在,農場使用的植保機、拖拉機、插秧機都是無人駕駛的,人在室內操控,機器就能在田間作業形成軌跡。你看,點一下按鈕,出水口自動打開灌溉,指令能精準下到某一臺機器上。”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黨支部書記陳朝云邊點擊鼠標邊演示。
走進園區,田邊架設著智能泵站和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管線。陳朝云表示,園區在2011年形成,總占地面積1.03萬畝。核心區域200畝稻麥輪作,在2023年獲評糧食生產省級“無人化農場”。“除了農業生產,園區還承擔著示范帶動功能,因此有意引進一些新裝備、新技術,帶動周邊種植大戶轉型升級,提升整體收益。我們關注到農村勞動力短缺,2022年開始著重引進無人化農業機械,感覺非常高效。2024年‘無人化’農場小麥畝產800斤—900斤、水稻1300斤,是妥妥的‘噸糧田’。”
儀征市陳集鎮現代農業園區“無人化”農場的先進技術還推廣應用到園區的大棚蔬菜種植,讓田間管理更加高效。
走訪江蘇鄉村,這樣的“無人化”農場還不少。去年12月底,在昆山市陸家鎮,工作人員正在商討建設水稻智能育秧工廠及運秧流水線,并打算今年春天便投入使用,他們背后的麥田正是一片“無人化”農場核心示范區。
“在這片田里,我們布設了許多農情傳感器,收集到的四情數據都能實時傳輸到系統平臺并反饋至大屏上。”在陸家鎮“智慧田園指揮決策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長三角智慧農業研究院的工程師耿博健表示,2021年,蘇州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約共建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陸家未來智慧田園無人農場項目同步落地。無人農場智慧服務系統是整個場景的“智慧大腦”,其中包括了農情監測、農機管理、農資管理、無人機管控等多個模塊。“通過這套系統,我們可以讓無人機每天自動飛出去代替我們巡田,在指揮室就能讓田間閘門開啟進行灌溉。智能農機也省了很多事情。耕播機可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種作業;收割時機器直接監測谷物破碎率、含雜率,從而提高作業質量;收獲的稻麥可通過運糧車直接送到農場烘干中心進行烘干入庫……無人裝備已覆蓋稻麥生產過程中耕種管收的每一個環節,而且讓生產作業更加便捷、高效。”
昆山市陸家鎮“無人化”農場配備的無人拖拉機、無人植保機等機械。
截至目前,江蘇共建設各類“無人化”農場283個,項目總投入8.72億元,建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各類“無人化”農場擁有智能農機數量3643臺套,2024年開展“無人化”作業330余萬畝次。這些“無人化”農場不僅提升全省新型經營主體智能化水平和作業效率,更顯著提升綜合經濟效益。據統計,全省糧食生產耕種管收等主要環節的無人化農機作業可節約成本300元左右,畝均增產50斤左右,減藥5%左右,促進糧食增產增效。
除了糧食生產,智能化、“無人化”的東風也吹向特色產業。
入冬后,儀征龍頭茶企揚州市大自然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內,茶樹開出黃色的小花朵,樹冠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國家一級制茶技師、公司技術總監陳蘇生說,大自然茶業有五六百畝茶田,這些年,由于勞動力缺乏,企業逐漸引進機械進行田間作業,品種也開始傾向于品質高、上市早且適合機械化操作的類別。
揚州市大自然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園
“這臺修剪機2023年購入,采摘明后茶定型時使用。以前人工用大剪刀剪枝,兩個人抬著機器走,一人一天最多剪2—3畝地,這臺機器一天作業20—30畝,可代替10個人。”陳蘇生介紹起茶園機械如數家珍,機器作業效率更高,不會累,且更規范標準,雖然現階段價格較高,還要定制,但長遠看是節約成本。“這3臺機器大概就要二十七八萬元,由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研發。將來有了更先進的,我們還要引進。現在茶園的宜機化改造已超六成。”
同樣在儀征,黑莓種植也在向“無人化”靠攏。在百匯園黑莓小鎮,肯馬克、卡伊娃等多個品種分片種植。“8500畝黑莓,植保、翻田等都引進了機械作業。采摘環節技術難度較高,還以人工為主。”百匯園黑莓小鎮副總經理張盼飛表示,黑莓采摘期主要在6至7月,正逢陰雨、高溫天,每年有30%左右的黑莓因采收不及時損失。如果能用機械高效采收,將有望減少一大筆損失,也是對黑莓后期擴種的有力保障。當前儀征市農業農村局已聯系相關科研機構針對性研發攻關相關農機。
百匯園集團種植的黑莓。受訪者供圖
“建設‘無人化’農場,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缺‘人’的問題。當前更準確地說是‘減人化’、少人化,還沒有真正達到‘全無人’。”儀征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科科長張宏照說,現在,儀征很多農機手在60歲以上,漸漸地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如何讓農業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儀征的解決方案是無人駕駛和智能裝備的應用。儀征2021年著手建設“無人化”農場,目前全市40歲左右、本科畢業從事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有50多人。“通過‘無人化’農場建設,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一大步。1.0是農機裝備記錄數據,2.0是分析農機數據,3.0是使用數據指揮農機執行指令,我們正在向3.0努力。當前,儀征重點引進智能機械和數字化終端,讓新農人在辦公室就能遠程控制生產。事實上,農機化也在倒逼農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
2021年起,江蘇多措并舉加快“無人化”農場建設。一方面,以創新驅動支持智能農機研發攻關,包括開展一體化補短板項目、組建江蘇省智能農機裝備產業聯盟,另一方面,制定出臺建設規范、組織比武競賽,以標準推動實施智能農機應用場景示范。此外,每年安排1億元資金建設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項目,打造以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為支撐、智慧農機示范基地為節點的全省智慧農機示范推廣應用網絡。
盡管“無人化”農場藍圖可喜,但實際建設過程中也存在明顯門檻。
首先是采訪對象無一例外全部提到的投入成本相對較高。張宏照說,一臺無人農機一般高出常規農機5萬元—10萬元,建議政府予以項目支持,推動相關業態發展。陸家鎮的“無人化”農場自2022年開始建設,至今直接投入1000余萬元。依托中國農科院華東農業科技中心的平臺優勢,陸家鎮將智慧農業確定為發展賽道之一,這意味著該項目不僅承擔生產智能,更是打造一個技術的研發、推廣、示范基地。“如果從生產角度把現有成本攤到產值里,必然不劃算,但我們不僅僅算經濟賬,還有著更長遠的考量。”陸家鎮相關負責人說。
其次是無人駕駛機械作業精度還不夠高。陳蘇生從事制茶業28年,歷經手工炒茶、單機炒茶至流水線炒茶等多個階段,種植環節也在不斷擁抱機械化大潮,但他坦言,精細化采茶環節仍然高度依賴人工。“采茶工人年齡偏大,基本在65歲以上,數量也很缺乏,且要提前一年從外地預訂,負責全程接送。也有人試探做機器采摘,但一小時只能采摘幾個芽,需要效率更高、識別更精準。”他說。
陳朝云則明顯感到人才缺乏。他說,雖然不需要農機手,但需要精通耕種管收、倉儲、加工和銷售等涉及全產業鏈的管理者,園區要做一個培養新農人的搖籃。“干好農業的門檻變高了,如果不能持續學習,可能‘開著寶馬進來,開著寶驢出去’。希望政府支持定向委培,同時搭建同行交流平臺。”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副處長周忠誠調研后分析,盡管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無人化農場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技術的成熟度與可靠性還需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無人化”農場面臨的首要問題。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宜機化建設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和標準規范還不健全等等也是影響無人化農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無人化’農場以試驗示范為主,并通過熟化耕種業管收各環節智慧化應用,逐步推向生產經營主體。”昆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姜鋒說,更長遠來看,建設“無人化”農場是實現農業數字化、智慧化的主要實現途徑之一,要充分立足這個平臺研發、推廣更加智能化、數字化的農機裝備。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周忠誠表示,江蘇“無人化”農場發展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強技術研發、完善人才培訓體系、優化政策環境,合力推動“無人化”農場健康發展。
針對資金投入高等問題,江蘇在新一輪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中,已明確加大智能農機裝備支持力度,提高農戶購機的積極性。制訂支持“無人化農場”發展的相關政策,引導增加社會化投入。
在技術研發投入方面,江蘇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攻克解決無人機械化除草作業、智能農機自動避障、無人化收割卸糧協同作業等裝備和技術難題,提高智能農機裝備穩定性、可靠性和生產效率。牽頭建立統一標準,確保不同廠家的設備和系統能夠互聯互通,實現高效協同作業。
在此基礎上,江蘇著力完善省級“無人化農場”建設模式和地方建設標準,堅持模式輸出,由點到面,加快推進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逐步探索破解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實施智慧農機發展行動,加大對符合條件的“無人化”農場接入“蘇農云”數據平臺獎補力度,完善農業大數據及智慧農業決策系統,推進農機管理和農情監測等系統信息互聯互通。
“我們還將依托農機研發生產企業,借助企業技術力量,提高專業培訓水平,常態化開展智能農機操作、維修競賽,打造一支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智能農機技能人才隊伍。建立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等多方聯動的培養體系,打造專業化‘無人化’農場生產管理隊伍。”周忠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