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索显效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农民安心卖粮
眼下,黑龍江富錦的室外溫度已經接近零下20攝氏度,在糧食收購交易大廳,前來售糧的農民絡繹不絕。
據了解,作為黑龍江玉米、水稻主產區,近期富錦地區的糧價呈現波動趨勢。為了維護糧食市場穩定,中儲糧2025年擴大了玉米收儲規模,并以高于市場平均收購價格每噸約100元進行收購。
由于價格合適,賣糧的貨車排起了長龍。在中儲糧富錦直屬庫記者看到,一輛輛滿載玉米和水稻的大貨車正排隊進行抽樣檢驗。
在儲糧倉庫旁,記者見到了一位正在卸糧的工作人員。交談中記者發現,他說話的口音明顯和當地人不一樣。
面對不斷增長的賣糧需求,企業負責人介紹,人手不夠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關。為了解決這一困難,一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收糧生力軍”加入進來。
增加的不僅是工作人員,新增倉庫點也為農民就近賣糧帶來了方便。在距離富錦大約80公里外的同江市,當地新建的中儲糧庫點近期剛剛投入運行。據了解,以往同江地區農民賣糧,不少人會選擇包車前往價格高的收購點,甚至跨省賣糧。2025年,他們就近將糧食賣到中儲糧的收購點,不僅節約了運輸成本,價格也高出市場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中儲糧在黑龍江省已啟動玉米收儲庫點71個,日均玉米收購量達4萬噸左右;水稻收儲庫點109個,日均水稻收購量達6萬噸左右,收購進度快于往年。
多方發力 提升糧食收儲效率
糧食收購市場保持穩定的背后,離不開政策性收儲的調控作用。面對農民的賣糧需求,地方政府又是如何提升糧食收儲效率?
在分管富錦等地糧食收儲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給記者展示了一張地圖。她介紹,2025年,糧食收儲庫點在制定初期只有5戶,由于布局分散,一些農民的送糧距離達到200公里左右。為此,政府積極和相關單位協商,增開收儲庫點。
收儲庫點增加的同時,當地糧食檢驗監測機構還在糧食收購旺季免費為農民提供檢測服務,并指導農民科學儲糧,避免因“地趴糧”導致糧食霉變損耗。
在富錦,檢測人員攜帶快速測水儀等設備上門為農民初步化驗糧食等級,10分鐘左右可出結果。截至目前,已累計服務近200戶農戶。
截至目前,佳木斯市已累計收購新糧151.8億斤,同比增加60億斤,收購進度快于2024年同期。為了拓寬農民賣糧渠道,相關部門主動為符合條件的5家糧食加工企業申請200多萬元貸款貼息,提升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
佳木斯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調控科副科長梁伊介紹,引導多元主體盡早入市,多收購、早收購。發揮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市作用,通過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購的“雙輪驅動”,保證農民手中的余糧能夠應收盡收。
產業鏈兩端發力 提升種糧收益
近年來,受國際糧價持續波動傳導等因素影響,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出現波動,一些種糧農民的收益受到影響。據了解,針對如何提升種糧農民收益,調動種糧積極性,當地開啟了一系列的新探索。
江蘇漣水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全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幾年前,這里大米的生產仍然是小作坊模式,幾十個大米品牌無序發展。
從2023年開始,當地集中資源打造“漣水大米”這個統一的區域公共品牌,由國有平臺公司投資設立了漣水大米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購入國內一流的生產線,同時設立稻米研究院,研發升級產品。
憑借優良的口感和味道,漣水大米的市場份額在2024年迅速拓展。商品米賣出了更高的價格,對應的原糧的收購價也相應提升。通過開展訂單種植,進行原料供應的這部分種植戶們,擺脫了普通大米價格波動的影響。
企業負責人孫進平介紹,隨著不斷拓展市場,2024年,大米廠的經濟收入同比上漲60%左右,實現在漣水縣占據市場份額的65%,在縣外省內占據市場份額的40%。不斷打開的市場,讓產業鏈帶動原糧價值提升的能力更大了。預計2025年,漣水縣開展“漣水大米”品牌訂單種植的規模將達到5萬畝以上,帶動更多種植戶賺取產業發展的收益。
隨著大米品牌的打響,當地也準備進一步嘗試把成功經驗復制到小麥上。
此外,在產業鏈的前端,漣水縣計劃通過培養“新農人”的方式,提升農民種糧技術水平和收益水準。
2025年1月,當地有關部門聯合江蘇省漣水開放大學按照“定點招生、定向培養、支持創業”的方式,面向漣水戶籍高中及以上學歷人員和青年村干部,聯合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
按照每年30人進行招錄,每屆培訓3年,內容涵蓋土壤、植保、營養、農機、智慧農業、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為當地的現代農業輸送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