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越来越热,海南农资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竞争
海南作為我國熱帶農業的重要基地,光溫充足,作物種類繁多,物種資源十分豐富。
這樣的自然條件使得海南成為發展熱帶特色生態高效農業的黃金寶地。
海南的農產品也在市場上具有巨大的銷售潛力。據不完全統計,僅2022年,海南瓜果和蔬菜就占據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的9.3%和3.6%。
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農民對高品質農產品需求的增加,特肥在海南的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海南特肥市場的蓬勃發展,不僅為種植者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也為農資經銷商和生產廠家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海南特肥市場也逐漸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和趨勢。
一、已是全國“果盤子”“菜籃子”,海南農業還有何潛力?
海南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熱帶氣候資源,能夠滿足大量農作物冬春季節生產的光溫生態條件,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廣泛多樣。
2023年海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3年海南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0.33億元,比上年增長4.9%,占全省GDP的31.92%;其中,種植業產值1354.34億元,比上年增長3.4%,占全省GDP的17.94%。
因此,農業不僅是海南經濟的基礎,也是高質量推進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支撐。
已是全國“果盤子”“菜籃子”,海南農業還有何潛力?近幾年,海南種植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種植結構不斷調整與改變,不斷升級老品種,拓展差異化新品種種植。
2023年海南農林牧漁業產值(單位:億元)及占比(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局)
糧食面積和產量趨穩態勢明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2018年,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海南糧食種植面積與產量整體上呈波動下降趨勢。種植業逐漸向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轉移。2019-2022年來,海南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趨穩態勢明顯,播種面積由408.98萬畝波動增至409.5萬畝,4年間增量不到1萬畝;產量由144.96萬噸波動增至146.6萬噸,4年間增量約1.64萬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海南糧食播種面積410.4萬畝、糧食單位面積產量716.51斤/畝、糧食總產量147.0萬噸,較2022年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長”。
2004—2022年海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單位:萬畝)和產量(單位:萬噸)
海南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單位:萬畝)及占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產值最高的作物。澄邁縣、樂東縣、文昌市、臨高縣、海口市、儋州市、東方市、萬寧市、瓊海市、定安縣、屯昌縣等糧食種植面積均超過了15萬畝,其中澄邁縣糧食種植面積最大,達到56.5萬畝(其中,早稻21.67萬畝,雙季晚稻24.98萬畝)。
海南糧食種植面積與產量整體以稻谷為主,其他還有玉米、大豆、番薯等。以2022年數據為例,稻谷種植面積343.04萬畝,占全省糧食總面積的83.76%;稻谷127.91萬噸,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 87.26%。
海南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趨穩態勢明顯主要得益于:
在政策支持方面,海南印發了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海南關于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十條措施》,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等各類補貼,切實激發農戶的種糧熱情;
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立了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逐步打通了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
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一手抓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打造田間綜合服務站,為農民提供“耕、種、管、收”全方位服務,一手抓農業機械能力建設,引進先進的小農機裝備,提升農機手服務作業水平。
蔬菜、瓜菜播種面積穩步增長
海南蔬菜有120多個品種,是中國最大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反季節生長,正是海南蔬菜、瓜菜的“強項”。
20多年來,海南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一直保持增長的趨勢。海南蔬菜種植面積常年位列全國第21位,產量常年位列全國第24位——產量規模在全國位次落后面積規模3位,意味著單位面積產量與全國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海南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2022年,海南蔬菜播種面積401.71萬畝,單產3014.27斤/畝,產量605.43萬噸;瓜菜播種面積70.26萬畝,單產3014.27斤/畝,產量605.43萬噸。主要有椒類、豇豆、四季豆、茄子、冬瓜、黃瓜等。
區域分布來說,樂東縣是蔬菜、瓜菜播種面積最大的區域,播種面積分別為48.46萬畝,18.65萬畝。此外,澄邁縣、海口市、文昌市蔬菜播種面積也非常大,分別為45.62萬畝、41.21萬畝、31.14萬畝;東方市、陵水縣瓜菜播種面積也超過了10萬畝,分別是17.64萬畝、10.31萬畝。
然而,海南的反季節蔬菜種植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由于種植者變多,供過于求,市場競爭激烈,種植戶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種,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海南氣候高溫高濕,蔬菜、瓜菜類作物生長周期短,尤其是瓜菜類,一般75-90天,這么短的時間內達到生產目標,就需要產量大,高品質,見效快的農資產品,特肥產品已經是農戶必選項。所以,特肥產品在蔬菜、瓜菜類有著很大的機會。
2004-2023年海南蔬菜播種面積(單位:萬畝)和產量(單位:萬噸)
2022年海南各地區蔬菜、瓜菜播種面積(單位:萬畝)
2022年海南蔬菜、菜用瓜分品種播種面積(單位:萬畝)及占比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23》)
特色水果更加多元化
海南熱帶水果資源豐富,一直被視為特色高效農業產業,一端連著“民生”,一端連著“三農”,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海南光熱資源充足,降水充沛,十分適宜熱帶水果生長。憑借自身農業資源優勢,海南不斷做大做強熱帶水果產業,素有全國“果盤子”之稱。
據海南農業農村廳信息顯示,海南擁有29科53屬400余個品種的水果,主產水果有香蕉、芒果、菠蘿、荔枝、柑橘、蓮霧、龍眼、哈密瓜、甜瓜。
2010年以來,海南果園面積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整體呈先降后增趨勢,水果產量整體隨果園面積同步變化。《海南統計年鑒2023》數據顯示:2022年水果年末種植面積約306.87萬畝,當年新種面積約31.16萬畝,收獲面積約256.10萬畝,總產量約387.95萬噸;果用瓜播種面積68.76萬畝,總產量約175.62萬噸。
2023年海南水果(包含果用瓜)收獲面積約337.61萬畝,總產量約592.69萬噸,分別比上一年同期增加3.4%、5.2%。
2022年海南主要水果(水果、果用瓜)種植面積(單位:萬畝)和產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23》)
從近幾年擴種較多的水果品種看,2023年菠蘿、芒果、荔枝、龍眼、蓮霧的全年收獲面積和產量,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均呈現增長趨勢。
從分布區域來看,樂東縣、三亞市、東方市、海口市、澄邁縣等水果種植面積是排在前幾名的區域。2022年年末芒果種植面積最大的是三亞,37.30萬畝,其次是樂東縣27.53萬畝,東方市22.86萬畝;香蕉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澄邁縣14.44萬畝,其次是昌江縣8.97萬畝,樂東縣6.13萬畝;龍眼種植面積最大的是樂東縣6.23萬畝,占龍眼總面積的42.65%;龍眼種植面積最大的是萬寧市4.99萬畝,其次是瓊海市4.66萬畝……
熱帶“果籃子”,還涌現很多新奇優特品種,比如手指檸檬、冰淇淋果、燕窩果、榴蓮、黃晶果等高附加值熱帶珍稀水果。現在,“熱帶水果之王”榴蓮已在海南規模種植,如果第一批榴蓮取得好效益,榴蓮種植會迎來“井噴”。
而這些高附加值水果,是入局海南農業市場最為關注的作物,也是海南經銷商們重點聚焦的作物。這類作物是農資企業入局海南市場的首選,也是新產品、新技術重點推廣目標作物。比如海南哈密瓜可以實現一年兩種或三種,這樣的產業特點不僅讓種植者在短時間內收益增加,還成倍地擴大了當地肥料、農藥等農資的需求量,快速拉動當地農資發展。
2022年海南各地區主要水果全年種植面積(單位:萬畝)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23》)
檳榔成為最受關注的熱帶作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海南省熱帶作物面積也在逐年增加。主要品類包括橡膠、椰子、檳榔、胡椒等。
由于近年來國內外需求放緩,天然橡膠供應過剩等因素影響,海南天然橡膠價格持續走低,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割膠工作,膠園棄割現象日趨嚴重。另外,海南天然橡膠產業發展面臨老齡低產膠園占比偏高的問題。
為加快推進低產低質膠園更新換代,促進天然橡膠生產穩定發展。2022年起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天然橡膠良種良法補助,通過財政補助獎勵支持,推進膠園更新升級,加快良種推廣,保障國家天然橡膠可持續生產能力。
2022年起,海南開始實施天然橡膠良種良法補助政策,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標準合計達2000元/畝,有了一定的提振作用。2022年海南橡膠年末種植面積不到777.89萬畝,雖然這與2015年813.09萬畝相差了35.20萬畝,但也比2021年增加了8.97萬畝。
與海南橡膠相反,海南檳榔近幾年可以用蓬勃發展來形容,也成了關注度最高的作物。
2018年之后,海南檳榔種植面積及產量逐年增加,2022年種植面積升高至272.48萬畝,各市、縣、自治縣均有分布,瓊海市、瓊中縣、屯昌縣、樂東縣、萬寧市、定安縣、海口市、保亭縣等均超過了15萬畝,其中瓊海市種植面積最大,達到37.57萬畝。
成為我們在海南走訪市場,與經銷商交流,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及檳榔。其主要原因就是檳榔價格高,收益高,農戶舍得投入;另一方面,檳榔黃化、花穗灰枯病等問題需要解決,種植戶對于能解決問題的新產品、新技術勇于嘗試。
2022年海南主要熱帶作物年末面積(單位:萬畝)
2018—2022年檳榔年末種植面積和當年新種面積(單位:萬畝)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23》)
綜上所述,海南每一年的作物都在不斷地迭代,海南農業的可開發的潛力還是非常大的。比如,現在海南檳榔種植面積恢復了,成為最火的作物,檳榔有特定的痛點難點病害需要特肥才能解決,其特肥市場也隨之擴大。再比如,比較火的哈密瓜一季施肥25次(一年2-3季);面積也在擴大的百香果(今年預估10萬畝左右),種植周期是300天,施肥量是哈密瓜的兩倍。
二、農資市場大洗牌,特肥成為必選項
海南一年四季都能進行農業生產,農資產品的消費持續旺盛,農資市場蘊含巨大商機。
但當下,海南農資市場正經歷著一場大洗牌。
傳統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在持續減少,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經銷商和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這種背景下,特肥成為農資市場的新寵,成為農資經銷商和企業的必選項。
傳統農藥、化肥使用量持續減少,競爭激烈
國家統計局數據,海南農藥使用量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處于減少的趨勢,2022年減少到了1.76萬噸;農用化肥肥料施用量也從2017年開始下降,2022年其折純量減少到了38.64萬噸。
2011-2022年海南農藥、肥料使用情況(單位:萬噸)
2022年海南各市縣化肥實物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單位:噸)
(數據來源:《海南統計年鑒2023》)
使用量持續減少的情況下,自農藥經營許可證相關政策放開之后,農資經銷商數量增加得相當可觀。不區分批發、零售的話,現在海南有超過2000家經銷商。就三亞而言,政策放開前后,經銷商由180家左右增加到現在310多家。
海南諾澤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劉華表示,大批的經銷商在短時間內涌入了海南市場,導致現在海南的農資經銷市場很混亂,內卷嚴重,價格競爭,電商沖擊,賒銷嚴重都成為如今海南農資市場發展的難點與痛點。
海南的政策放開,經銷商批發商新增了好多,但是更大的利潤是下行到零售店,他們或許逐漸會沉淀到零售方面。海南佛羅鎮,得益于當地蓬勃發展的哈密瓜種植產業,僅一個鎮上就有120多家農資零售店,可以說是全國農資零售最集中的地方。
海南得福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道福表示,就農藥而言,海南農藥受到網絡沖擊較大,因為價格是透明的。另外,海南農藥政策放開之后,競價多,價格競爭激烈。
海南裕豐源生產資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智表示,復合肥做的人多,門檻低,競爭激烈。
電商低價的特點(有時候網上買的比線下進貨價還要便宜),對農藥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未來,“線上直播+線下實體店”的營銷模式有可能成為主流發展方向。
另外,海南農資市場賒銷嚴重,風險很大,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一旦出現滯銷,農資市場就很艱難。就比如,今年過年前后內陸兩次大雪降溫,高速封路,海南瓜菜運不出去。農民收益都不好,自然在農資上的投入會相對來說減少一些。現在很多經銷商都要開始轉向現金銷售的方式來避免賒銷。
但是海南種植結構的變化,也給農資市場帶來了新機會。海南植保站高級農藝師李濤表示,海南地處熱帶,病蟲害發生一直以來都非常復雜。由于近幾年種植結構上的變化,病蟲害面臨的一些新情況。一是新的作物會帶來新的病蟲害,二是海南一些原始的病蟲害抗性呈逐步增加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小蟲,比如薊馬、粉虱。
一方面,這導致在病蟲害防治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給農資市場帶來了新機會。
利潤、需求驅動,特肥成為必選項
回顧前文,海南幾乎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在增長。那么,如何在農藥、肥料使用量都減少的情況下,達到增產目的呢?答案就是特肥的加入。
海南特肥市場發展還是比較早的,但海南市場其實很小,遠不及廣西、云南。
但海南市場的特點就是經作多樣但規模小,基本每種作物都能找到,種植戶對特肥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效果好的產品。
因此,特肥在海南是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作物高產量、高品質,需特肥加持
特肥在海南發展起來,主要得益于有用得上的作物,海南就有著特定的作物優勢,以前是反季節蔬菜,現在是熱帶花果,如哈密瓜、芒果、西瓜、榴蓮、百香果等。
“特肥就要投入到有高附加值的作物,高投入,高回報,農戶才會愿意投入更多,形成正向循環。”海南綠生農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福文表示,海南氣候高溫高濕,作物生長周期短,尤其是瓜類,(一般75到90天)這么短的時間內,就需要提升產量,提高品質,見效快的產品,所以更多的會去選擇特肥。云南、廣西特肥也做得好,他們有自己的需求市場,而海南市場一是得益于作物,二是作物生長周期短。
特肥在作物上的應用效果表現比較好,哈密瓜、芒果、百香果、菠蘿等作物高產量、高品質基本上都離不開特肥的加持。比如在芒果上使用,硝酸鉀+氨基酸;菠蘿使用微生物菌劑等等,這些都是種植戶已經習慣的用法。
種植端新問題需特肥解決
近幾年特肥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導致特肥產品增長也是缺乏動力。因此,近兩年,特肥產品宣傳開始從作物的需求著手,解決作物黃化、生根等問題,效果不錯。
因此,圍繞市場需求的方向是可以走的。
“老辦法已經解決不了新問題了。”劉華表示,種植端很多問題大肥和農藥已經解決不了了,更多的是需要特肥來解決。比如菠蘿根腐病,唯一的辦法就是農藥和微生物菌劑結合,培養土壤有益菌,才能徹底解決。再比如哈密瓜病毒病,用傳統的辦法治不好,但是前期可以預防,用特肥才能預防,農藥是治療問題。土傳病害現在在海南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傳統農藥根治不了,目前主要解決方案就是用特肥調理土壤pH ,提高有機質含量。另外,海南不會出現凍害,但是會出現低溫,農藥肥料也解決不了低溫這種抗逆問題,必須有特肥參與。
陳偉智也表示,海南許多作物都需要特肥來解決問題,比如哈密瓜、芒果、檳榔等等,尤其是檳榔,作物價格好,賣得好,農戶舍得農資投入。
莊福文表示,海南長期存在土壤調理問題、線蟲病、哈密瓜萎蔫問題和土壤根系問題,且海南氣候高溫高濕,作物生長周期短,需要產量大、高品質、見效快的產品,現如今的復合肥,或者農藥都難以解決,需要特肥來加以干預,而這些一直存在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助力著海南特肥市場越來越火熱。
利潤驅動向著特肥發展
傳統農藥和化肥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經銷商和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特肥的興起正是迎合了這種市場需求。
特肥的利潤相較于更高一些,所以現在很多企業專門成立了特肥部,向著特肥方面發展。未來,農資企業、經銷商會越來越向特肥傾斜。很多企業都在加大特肥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力度,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
劉華介紹,以前很多企業都是農藥為主,因為傳統農資利潤在壓縮,后來才慢慢開始開設特肥,包括很多農資批發商、經銷商,也開始轉向特肥。
林道福也表示,特肥價格并不透明,不方便在網上購買所以受到網絡的沖擊較小。所以,特肥是我們一定要抓住的商機。
“利潤才是支撐一個企業走下去的關鍵因素。”海南正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副總兼市場部總監莊禮珂也表示,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農藥企業由于利潤率低的問題,開始逐漸布局向利潤更高的特肥市場轉變。
現下,特肥已經成了海南經營者的必選項,企業必須通過特肥來拉高企業的毛利潤。
三、海南特肥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說海南特肥市場已經飽和了。
劉華認為,大家僅僅是在說大量元素水溶肥的市場,它的市場確實已經十分飽和了。但實際上,海南還有很多的特肥應用場景,只是大家還沒有關注到。
海南特肥的春天才剛剛開始,特肥企業發展機會更多。
莊福文也表示,從長期來講,肥料的發展朝著利用率更高方面去,從單體肥、復合肥,到現在特肥、全水溶性的肥料,特肥的發展空間比傳統的復合肥更大。
競爭開始向著特肥發力
海南農資市場的競爭一直很大,海南面積小,熱帶雨林又要保護,種植的面積也就沿海地區,所以競爭異常激烈。
現在,海南的農資競爭開始向著特肥發力。海南特肥的競爭才剛剛開始,但是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海南特肥市場的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
這幾年,特肥在海南越來越火。由于大量元素競爭太激烈了,種植戶使用很普遍,部分企業、渠道商已經把大量元素劃歸為基礎肥,和復合肥類似。另外,這幾年,全水溶復合肥在掀大量元素水溶肥的桌子。劉華介紹,從價格來講,種植戶也更愿意接受全水溶,因為兩者效果差別不大,但全水溶的價格更實惠一些。
因此,海南的特肥一般是包括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生物刺激素、微生物菌劑等來算的。目前海南做得比較好的包括大量元素(磷酸二氫鉀)、腐植酸、海藻類、魚蛋白等,這些品類在穩步上升。比如,磷酸二氫鉀在海南現在批發價9500元/噸,主要是用滴灌,隨著用途的增加,在海南的銷量也越來越多;魚蛋白一直都在利用,主要是修復傷口,打破作物在高溫狀態下的生長狀態。
新品類種植戶也在逐步接受中。比如,微生物菌劑在海南的市場機會非常大。林道福表示,近兩年海南特肥市場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可以明顯感覺到微生物菌劑時代已經到來。微生物菌劑在作物上的應用效果表現比較好,如檳榔,檳榔是長期作物,且在海南占據較大市場,種植面積大,而且沒辦法翻地,這就要用到微生物菌劑來對土壤進行改良。
就特肥品牌來說,目前海南特肥品牌比較多。早期的時候進口品牌較多,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進口品牌會比國內品牌好,但是同時,海南特肥市場有很多的假洋鬼子,也經常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傷害。現在,很多國產的也慢慢做起來了,整體來說,海南特肥市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場景。
如何讓特肥增量走起來
經過,近十年的特肥市場教育,特肥外企以及國內企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理念、新推廣方式和新應用技術。
那么,海南特肥蓬勃發展的下半場,我們如何讓特肥增量走起來?
充分擴大應用場景
想要增加特肥產品的銷量,就要不斷地發現挖掘特肥的使用和應用場景,只有搞明白使用場景了,才能提高銷量。
“特肥產品要有銷量的話,就必須發掘它的使用機會。只有把他的試用機會充分延展,應用場景充分擴大,特肥的銷量自然就大了。”劉華表示,很多特肥產品,包括一些傳統產品,在海南的應用場景都還沒有發掘完。比如磷酸二氫鉀,很多人只是把它拿來做增甜轉色,實際上它還有很多功能。高倍數的使用可以控旺,正常倍數可以使藤蔓類作物的莖稈增粗。另外,海南一些特色作物,比如檳榔花穗灰枯病,解決這一問題,也離不開磷酸二氫鉀。
只要你擴大或延展應用場景,特肥在海南的市場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做好定位,聚焦“作物+特肥品類”
市場不斷變化,我們也要相應地跟著變化,尋找新的定位走向,找準合理的價值分配,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莊禮珂表示,特肥最重要的還是定位,價值分配好!只要定位好了,賣出好價格不是個問題。海南農資市場難就難在沒有一個好的戰略定位。想要做好特肥,我們需要有戰略性主推作物,主推品牌,明晰自己的定位,才能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定位很重要,選品、聚焦作物、人員服務,農資是一個很復雜的圈子,聚焦某一作物某一節點,著重解決這一痛點,找準自己的定位。下一步,我們要聚焦作物的某一痛點問題來進行銷售,以解決方案為主。”海南嘉禾兄弟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鐘興來也認為。目前嘉禾兄弟在品類上聚焦海藻和微生物菌劑,且在這兩類產品選擇中更傾向于選擇門檻更高,市場更穩定的產品來做。在作物上聚焦芒果、哈密瓜,也向著檳榔、蓮霧、榴蓮等方向努力。
陳偉智介紹,做好特肥市場有這三點必須做好:真真正正的好產品;有實實在在的效果;踏踏實實做服務。從這三點,在市場上把自己的口碑做起來。未來,找到獨一無二的差異化,有優勢的產品,帶動其他的產品去走市場,是未來特肥營銷的努力方向。
從服務做起,做大做強特肥
特肥行業想要做大做強,做好服務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整個市場競爭太大了,投入空間被壓縮,很多人忽略了前期的宣傳投入,一味地以價格競爭來獲取更大的銷量,這是不可取。莊福文表示,長遠來看,好的宣傳、服務和高品質才是根本。
去年開始做特肥的陳偉智認為,特肥和農藥一樣,推廣、試驗示范、技術服務都是很重要,這些是特肥做好的必經之路。
林道福在介紹自身的優勢時表示,得福農業這么多年直接面對種植戶,已經摸索、建立,得心應手的經營模式——以服務為主,只要在這個賽道上做精做好,就能走得長遠,把每一位農戶都服務到位,是我們對農業一直以來的情懷。
海南強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項磊也表示,他們的優勢就是服務,聚焦作物痛點,以功能性產品為主,做深度推廣服務。
總而言之,海南特肥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我們一定要回歸理性,做好自己的優勢。一方面要在產品、技術、功能、應用上挖掘特肥的深度,充分擴大應用場景,做好定位;另一方面又要從市場、作物上去拓展特肥的寬度,把服務做到位。
只有不斷地向正向的方向前進,才能不斷地滿足市場需求,贏得競爭優勢,實現特肥的剛需化和規模上量,共同把海南特肥市場這塊蛋糕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