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蓝皮书——序言
特肥的定義一直比較模糊。
和一個老牌特肥企業的CEO聊天時,他給筆者介紹他們的新技術、新產品時,說他們目前在做一項新產品的研究,不知道算不算特肥。
時至今日,好像已經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特肥的定義了,也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特肥。
其實,特肥的內涵和外延一直是在變化的,從開始的提供特需功效,促進作物新陳代謝,到后來的解決特定營養需求,對抗不同環境壓力的有效屏障,到現在從業者普遍認為的大特肥(功能性復合肥)+小特肥(生物刺激素、葉面肥等產品)+技術集成。
特肥行業一直在進化。
從原來的軟性需求,到目前的剛性需求,特肥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特肥市場的變化其實從我們的會議主題中也可見一斑,從“應用全球技術服務中國現代農業”到“匯聚特肥主流·引領品質未來”,再到“需求深挖·價值重塑”,再到“特肥新生,直擊剛需上量”。大家關心的問題,從產品是否進口到是否合乎作物需求,再到如何上量。主題在變得越來越具象化,越來越市場化。
雖然現在特肥市場的環境比前幾年艱難,但是沒有人因此而不看好它。無論是種植者還是特肥生產經營者,都對特肥充滿希望。前者覺得一定會有特肥來滿足需求,后者覺得只要有特色一定有市場。
很多人戲稱,目前是所有企業都在成為特肥企業。
隨著農業、農資的高速增長,隨著科技快速發展,降低了行業間的競爭壁壘。
需求端和供給端都在變化:種植者對作物品質提升的需求以及作物整個生長期方案指導的需求打破了產業邊界,給原來壁壘分明的化肥、農藥、特肥、設備行業帶來了更多的跨行業的交融和互動,使得原本清晰的行業邊界漸漸變得模糊。
發展,成了商家融入特肥的催化劑,也是產品越來越“特”的基礎邏輯。
雖然進入的企業日漸增多,競爭變得愈加激烈,但是新的場景,新的產品也在不斷豐富。
隨著大肥特肥化,大田特肥化進程加速。
特肥更加強調科技感,以及技術的獨特性。
企業都在找自己的獨特優勢,打造自己獨特的產品。
或者有供應鏈優勢,或者有全產業鏈優勢,或者有規模優勢,能在成本上有足夠的優勢去滿足擁有更大市場的大田需求。
或者有技術優勢,或者有細分領域優勢,能在特殊用途和特性上滿足更細分市場的需求。
一方面,是本土特肥企業的不斷進發,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單項冠軍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涌現不少特肥企業,也說明了特肥企業的“含金量”。
一方面,是國際品牌的本土化。或者在我國建廠,或者建分公司、辦事處,或者選擇和國內知名企業共建品牌。國際品牌本土化已經成為中國肥料市場構成的重要力量!
重新定義特肥,找到真實用戶需求,找到自己獨特的生長機會和方向,或許是特肥由初級階段走向成熟階段的必由之路。行業永遠存在機會,就看我們如何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