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下阶段趋势预测
當前小麥生育期,西南大部、湖北處于拔節至孕穗期,云南局部開始灌漿;陜南、安徽、江蘇、浙江等沿江麥區大部處于返青起身期;黃淮、華北和西北地區東南部從南到北陸續返青。由于秋播拌種等防控措施到位以及冬季氣候條件總體對病蟲不利,當前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等重大病蟲害呈總體輕發態勢,截至3月14日,全國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面積共6890萬畝次、同比減少12.9%。
一、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
小麥條銹病冬季擴展慢,近期漢水流域多點見病。冬繁末期(2月底),西南和漢水流域6省(市)113個縣發生32萬畝,比2月初增加58個縣、24萬畝,總體擴展速度慢于常年。進入3月以來,條銹病擴展加快,截至3月13日西南和漢水流域8省(市)154縣發生48.1萬畝,比2月底增加41個縣(區)、16.1萬畝(增幅50.3%),但與輕發生的近三年(2022—2024年)同期相比,發生縣數少40個,發生面積減少33%。其中,西南麥區4省(市)140個縣區發生46.9萬畝,比近三年同期減少14.9%,四川南部和云南中部局部點片至擴散流行,大部零星發生。漢水流域麥區3省13個縣發生面積1.0萬畝,重于輕發的2018、2019年,輕于常年;湖北江漢平原和河南南部9縣區見病,一周內增加7個縣,湖北江漢平原累計查見發病中心8個,最大中心面積3.5平方米;3月12日河南南部淅川縣馬蹬鎮一塊病田查見4處發病中心,最大中心面積1.5平方米、病葉率70%,判斷為潛育越冬菌源顯癥,見病時間接近常年。
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總體發生輕,但華北局部病情重于去年。莖基腐病全國發生面積736.9萬畝、同比減少27.5%,其中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發生面積占94.2%;平均病株率,河南、山東為1.5%—2.9%、低于去年同期的2.5%—4.3%,河北、山西為0.8%—1.2%,高于去年同期的0.3%—0.6%。紋枯病全國發生面積2694.3萬畝、同比減少25.4%,主要發生在華北、黃淮、江淮麥區;平均病株率,山東、河南為4.5%—5.4%,低于去年的6.7%—6.9%,陜西、湖北、安徽、江蘇為0.7%—2.2%,低于去年的1.2%—4.5%,河北和山西為1.4%—1.6%,高于去年同期的0.6%—1.4%。
小麥白粉病在中西部麥區病情較重。白粉病全國發生面積297.1萬畝、同比增加82.8%。平均病葉率,四川、重慶為8.1%—15.1%、高于去年同期的1.5%—4.3%,山西、陜西、湖北為0.6%—4.4%、高于去年同期的0.3%—0.8%,總體病情重于近年(2018—2024年)。
小麥蚜蟲在西南蟲量較高,長江中下游蟲量高于去年。蚜蟲全國發生面積986.7萬畝次、同比增加26.5%。平均百株蟲量,西南麥區為80—233頭、低于去年同期的88—310頭,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為7—78頭、高于去年同期的2.4—52頭,黃淮、華北、西北麥區大部為10頭以下。
二、原因分析
秋季拌種和適期晚播措施落實到位,有效壓低病蟲基數。據統計,全國小麥秋播藥劑拌種3.04億畝,拌種率達96.3%、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黃淮、華北和西北麥區拌種率98.2%,小麥條銹病菌源區、莖基腐病和紋枯病重發區做到杜絕“白籽下地”、拌種全覆蓋;江淮、長江中下游和西南麥區拌種率也在90%以上。此外,主產麥區推行適期晚播等栽培措施,對減輕苗期病蟲發生也有一定作用。
冬季氣候不利于小麥條銹病擴展,進入3月后氣溫回暖、病蟲上升加快。2024—2025年冬季,大部麥區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有利于小麥蚜蟲越冬和白粉病擴展;西南麥區中西部、漢水流域大部降水偏少兩成至一倍,對條銹病冬繁和擴展不利。3月上旬,大部麥區氣溫接近常年至偏高,鄂西北、河南中南部降水較常年偏多,越冬菌源陸續顯癥。
三、下階段趨勢預測
據國家氣象中心預測,未來10—14天,除西南地區東部外大部麥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西北、華北、黃淮等地有降溫過程,西南、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南部有降水。預計下階段,條銹病在漢水流域將集中顯癥、見病縣點增加,具有向長江中下游和江淮麥區擴展的風險;江淮黃淮華北麥區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和蚜蟲的始盛期將有所推遲,長江中下游麥區需嚴密監控病蟲害的早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