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经作可持续种植的本质!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胡晶晶 2021/10/7 14:17:12
过去50年,全世界依靠肥料和农药,实现了作物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创造了绿色革命,不仅喂饱了快速增长的人口,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化肥功不可没。 我们不是要否定化肥,只是提出另一种解题思路,在未来全球人口依然会增长,水土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资源管理、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传统理念支撑的种植天花板已现,我们该如何解决? 突破困境,

過去50年,全世界依靠肥料和農藥,實現了作物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創造了綠色革命,不僅喂飽了快速增長的人口,而且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化肥功不可沒。

 

我們不是要否定化肥,只是提出另一種解題思路,在未來全球人口依然會增長,水土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資源管理、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傳統理念支撐的種植天花板已現,我們該如何解決?

 

突破困境,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定是來自新的選擇——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而且,當前人民群眾對資源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更加期待,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等技術模式不斷集成創新,農村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備了良好的基礎。

 

可持續種植,是相對于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言的。可持續種植能夠使種植價值最大化,這不僅僅是種植技術的可持續,還有經營、服務、生態、社會的可持續。

 

如何讓看似高高在上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我們種植經營“可持續增長”的新驅動?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但確實是當下農業發展值得思考的。

 

可持續種植,是目前必須走的一條路。

 

可持續種植表面是農作物能繼續正常生長獲得農產品現象,其實卻涵蓋了土壤、氣候、水質、病蟲草害等變化對種植業的影響,所以廣義的可持續涉及農業、工業等行業對環境的改變給種植帶來的接踵而至的難題。狹義來講就是農業保護修復土壤、適應氣候、控制修復水質、做好病蟲草害的防治。

 

可持續種植,主要有三方面關鍵因素:

 

1.地理氣候。近幾年洪澇、干旱、霜凍、冰雹等極端天氣發生頻繁,對于種植戶,這個因素要首先考慮。

 

2.土壤肥力的可持續。土壤健康,只有好的土壤才能夠生產出更優質、健康的產品。

 

3.種植者盈利和積極性的可持續。種植者要有持續種植的長線布局,如品種迭代的更新計劃,判定選擇作物品種以及品種市場飽和的分界線,這是經作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比如云南原本發展比較好的陽光玫瑰、沃柑,由于大量的跟風種植,最終導致供大于求,市場效益大幅度下降。

 

農業技術和農業投入品是維持經作可持續性種植的關鍵因素。

 

首先,農業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核心技術、解決痛點的農業投入品支撐。農業生產投入品的本質是對種植痛點的解決,一切還要回歸到產品本身,一定要聚焦作物的痛點問題與潛在需求,而且對于經銷商來說,要盡量選最具競爭力的廠商合作,著眼長期價值,因為只有真正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產品才能持續增長。

 

據此,路朗農資近兩年主要做三方面的優化,一是調整篩選客戶群體;二是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產品精簡,更優選擇;三是主推大單品,對標作物的痛點和問題解決。

 

其次,對應的農業種植管理技術也極其重要。現在很多種植戶對所種植的經作并不熟悉,而盲目輕信于某一專家,但大部分專家只在某一方面專業,很難做系統高效種植。從品種、栽培管理到藥肥等依賴于專注于某一作物的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這樣更靠譜!

 

因此,企業需要做到的是從作物需求出發,匹配核心技術與研發方向,滿足種植者的需求。而服務商的方向也應基本一致,那就是走下去,沉下來,了解自己區域內的農戶、作物、痛點,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做到所在區域內的不可替代和價值附加,這才是趨勢所在。

 

對于服務平臺來說,技術服務做好了,銷售是順便的事。賓川遠航植保立足賓川,專注葡萄技術服務21年,用技術服務驅動銷售,年銷售額達1.2億元。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經作種植的目標,已經從過去的追求產量,轉向現在的追求質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隨著大眾消費者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品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提升品質,生產出符合消費者要求的農產品,這就是經作可持續種植的出路。

 

然而,當前中國的經濟作物發展雜亂無序,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市場行情極其不穩定。經作可持續種植依賴于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可持續性,而農產品市場的穩定可持續性除了依賴市場因素之外,還依賴于農產品品質的穩定性。

 

農產品品質穩定性依賴于種植技術、種植理念和農業投入品的品質。市場因素是客觀不可預測的,而主觀可以管理的則是農業技術和農業投入品的品質。

 

但是要想提升種植戶收益,堅持可持續種植,只是種好優質高產還不行,還要做好銷售端。而面向大市場,就要拓寬銷售渠道,多元化發展。

 

首先是鮮果銷售。百花齊放不如一枝獨秀,要種出自己最拿手、最專業地道的水果,以質取勝,果分等級賣,兩條腿走路:大眾市場(走批發)和小眾市場(好吃好賣相,走高端市場和園區采摘)。

 

其次是深加工。有行業人士表示,“現在搞農業,必須走深加工。”深加工能讓種出來的農產品體現更好的價值,提升競爭力,現在如果單純種植,沒有深加工一二三產業的話,競爭非常激烈,附加值很低,種植+深加工+ 一二三產業才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才能帶動農戶致富。

 

經作可持續種植,最重要的是實現可持續盈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產業鏈各環節融合發展才能實現!

 

種植者的可持續發展,不單單要解決如何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種植者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并取得良好收益。

 

產業鏈要想形成持續的良性循環,經作的上下游及相關產業也要獲得合理的經濟收益,這就要上下游等相關產業形成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以西鄉縣獼猴桃種植為例,首先由獼猴桃各個種植企業聯合成立獼猴桃協會,統一指導、統一作物、統一生產、統一銷售,成立了獼猴桃銷售公司,由公司牽頭解決各個園區獼猴桃產后銷售問題。西鄉縣獼猴桃2014年開始種植,2019年第一批獼猴桃開始掛果,由獼猴桃銷售公司對接企業、貿易公司、果品超市、果品批發商到西鄉來實地考察,提前訂購,用訂單進行獼猴桃生產,統一監管,保證品質。

 

可持續種植核心來自于種植者的意識形態,圍繞種服務商的意識形態。可持續種植本身要回歸到怎么能讓作物更好地成長,種出更健康、產量合理、品質更好的東西。

 

可持續種植是一個理念的種植,首先是思維、思想上的認可與認同,如果你本身不具備這個理念,那發展可持續種植就很難。

 

可持續性種植需要理念和技術,以市場為導向綜合發展。服務商要著眼長期價值,必須要弄明白什么是可以長期堅守的,能夠產生持續價值的。比如圍繞作物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圍繞作物的流通體系的建設、優質農資投入品資源的建設等等,一定不著眼于眼前利益。比如云南佳豐恒業以綠色高品質引領市場可持續發展,打造以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的沃柑種植技術服務基地。

 

在可持續種植層面,青島及地象限探索了一條圍繞著作物,產供銷一體化的運營體系。以他們操作的“嗨番”小番茄為例,他們圍繞作物建立一套圍繞兩個核心節點的抓手,一個在種植端,以技術服務為抓手,以優質的農資產品作為解決方案,建立小番茄的農事管理、營養管理、植保管理的體系,種出更好的果子,另一個在供應鏈端,通過標準化的分選與采后處理,將初級原料變成能夠滿足不同渠道需求的商品,然后對接各種流通渠道銷售出去。更好的原料+更好的商品,形成一種正向拉動。

 

結語:

 

要想種植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其實最根本的是內在理念的轉變。可持續種植的理念需要深入每一位種植經營者和農業服務者的腦海。

 

土壤、氣候、品種、規劃、投入品、品質、人才、收益、銷售、服務平臺等關于種植業的方方面面,產業鏈各個環節圍繞可持續種植的理念都要轉變,這才是根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