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资市场为什么能做大?
大家都知道云南市場大,那么為什么云南農資市場能做大?
散裝的作物,旺盛的需求
“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是云南高原特色經濟的四張名片。
云米、云菜、云果、云花利用高山立體氣候,錯峰上市,人無我有是云南的特色。
在這里,我們幾乎可以找到從南到北所有作物的種植。糧食產量一直攀升,經作更是百花齊放:蔬菜種植面積達1880萬畝,茶葉種植面積720萬畝,花卉種植面積190萬畝、水果面積1150萬畝、核桃種植面積4303萬畝、咖啡種植面積15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900萬畝……
未來,在特色種植方面,還會有長足的發展。
豐富的作物,品質化的種植,為農資的蓬勃經營定下了基調。因為種植結構決定了施肥、用藥結構,越是高端作物,越需要品質高的產品。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云南云天化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樹新認為,云南用肥整體結構上,底肥在弱化,追肥越來越重要了。專用肥、專用配方更加適合作物的需求,轉色、膨果、風味等功能性的農藥、肥料將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
特色作物用肥、用藥水平高
據云南省自然資源廳網站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云南省全省共使用設施農業用地11316宗、面積2087萬畝。設施農業面積的增加使得施肥自動化程度增加,灌溉方式逐步發生變化,也使云南的特肥市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
品質農業成共識
202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1年云南省新增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戶,新認證登記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1528個。
可以看出云南省對高品質農業的重視。
近些年,農產品價格越來越體現出優質優價的苗頭。
所以,農業投入品的提質也在所難免。
特肥在慢慢地常規化,復合肥的功能化也開始增強。目前,云南市場礦源腐植酸、微生物菌劑、菌肥、微生物代謝產物、植物提取物等產品銷量可觀。究其原因,符合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無公害發展的政策;符合老百姓追求有機、追求健康、需要更高品質果蔬的訴求。
葡萄、鮮切花是高端肥增量重點
據昆明海關數據,2021年云南省鮮切花出口額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位居中國各省市第一。
為什么云南的葡萄、鮮花產業價值高?
供應期長;
氣候優勢明顯;
市場前景好;
規模化、設施化種植水平高。
除了葡萄、鮮花,還有元謀的番茄、黃瓜,華寧的蜜橘,寶山潞江壩蒲縹鎮的脆柿,通海的小蔥……
種植者在品種上追新的步伐是永遠不會停歇的,因為風險越高,回報越高。同時,需要的服務也越多。聚焦特色作物,或將是在云南市場打開大門的鑰匙。
趨新的態度,韌性的成長
市場的新,新在作物。
有時候趨新是自發的,有時候的趨新是被迫的。
如果說,賓川建水葡萄品種的迭代是自發的,那么,元謀的作物變化就是被迫的。“因土傳病害的因素,生理病害、營養障礙、市場因素等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元謀由番茄主導變為番茄、黃瓜占優勢的多元化種植。”金誠種業負責人武成勇這樣介紹元謀的產業發展。
武成勇主要做番茄育種,掌握著番茄的“芯片”,今年已經有8個新品取得登記,還有20多個新品在登記當中。番茄研究所投入使用后,將會加速番茄品種的升級換代。
每過一段時間,云南市場都會有新的熱門作物出來。而新的作物,需要有新的技術和團隊。
“市場機會都是自己找的,機會是永遠存在的。像今年,花卉和葡萄的價格好一些,而葉菜就會稍微差一點。這樣看來,只聚焦一個作物做市場可能會費勁一些。”云南金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忠銀介紹。
雖然說,公司服務多種作物,但是,也有側重,葡萄就占了金牌農業最大的精力,“金牌農業重點為葡萄提供營養方案,做品控,將陽光玫瑰的糖度、香味、脆度做上去。”趙忠銀表示。在技術的道路上,沒有成熟二字,他們一直在實踐經驗中探索最佳方案。
每一個產品消費群體是不同的。只有企業和產品與客戶的匹配度高,黏性才會越來越強。
市場的新,新在方法。
一部分年輕人,也有自己的方法。木戈農業負責人“90后”羅立娟,帶著一幫“00后”,在走一個新路徑。創業之初,從下而上做營銷。搞定種植者之后,再找零售商。今年,她又開始了新的征程,以作物為核心、技術為導向、產品為媒介,開始做加盟店,為客戶提供保姆式銷售:店面陳列、培訓、線上線下活動等等。
“線下學習+下地指導”為客戶提供在營養+植保全程托管方案。
也有人憑借聚焦一個作物,通過在抖音的技術視頻,生生在幾乎沒有縫隙的市場中拿到上億元的份額。
作物不斷迭代,商業環境瞬息萬變,新的挑戰不斷涌現。要想發展,就必須看清云南經作市場的邏輯,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不斷進化,韌性發展。
精耕細作,從業者共同將市場做大了
據云南省農資協會數據,云南省農資經營在冊的有3萬家,不辦證的大概有2萬。賓川、元謀、文山、通海經營者比較多。
很多經銷商都是以作物為基礎進行服務的。專注幾個作物(葡萄、柑橘、花卉、蔬菜),去鉆研,去探索、豐富技術,去做方案。
產品、市場、作物管理是杰潤農科的鐵三角,聚焦客戶需求,滿足客戶需求。杰潤農科張子剛告誡種植者和服務者,“云南作物贏得市場靠的從來不是產量,而是品質和錯峰。7月份,華寧蜜橘就可以領先上市,地頭價3—4元/斤。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客戶做好長期投入,技術穩定,讓企業和種植者都能行穩致遠。”一旦聚焦區域或者聚焦作物,市場就能有深挖的空間。
云南四角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和林認為,做市場要思路清晰,不要跟風,目前真正的競爭還沒有開始,要想做好可能就需要往上走,往下沉。往上走和廠家戰略合作,往下沉去聚焦作物。
即便在不被大家關注的劍川,經銷商也能做出大市場來。
劍川2021年糧食(玉米、水稻、大麥)種植面積31.35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量8.8萬噸。烤煙種植面積3.5萬畝,蔬菜(蠶豆、辣椒)種植面積2.66萬畝。
化肥施用量為4608噸,農藥施用量為134.3噸,地膜施用量為547.4噸。
對很多企業和平臺商而言,這樣的市場很雞肋。
但是80后經銷商德通農資總經理趙麗平卻用實際行動說明了“哪里有用戶的痛點,哪里就有經銷商的機會!”。
農學專業出身的趙麗平經常說,經銷商的衣食父母就是作物,要解決作物的需求。經過十多年對當地病蟲害的研究,使她對植保有自己的理解,不但教經銷商如何防治病蟲害,還總結出當地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一到農閑就去村里做公益的病蟲害防治及技術普及。她的植保水平厲害到政府、企業都邀請他講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及發生規律的地步。
專業,是他們的代名詞
小市場,同樣能做到幾千萬。
做經營,比的是慢、是笨、是扎實,是聰明人下笨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后的增長,基本上都是需要技術突破的!沒有技術做底層邏輯,增長是很難的。
無論如何差異化,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家都信奉“千里之外的炮火支援,勝過千軍萬馬的貼身廝殺”專業是他們的代名詞。
或者憑借新技術深耕單一作物搶占品類賽道形成圈層,或者找到新需求做深作物市場脫離低端競爭,或者依托新的種植品種、品類找到新業務,或者依靠數字化東風找到新效益一騎絕塵。
我們看到,很多經銷商、零售商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了(不少零售商也能做幾千萬的流水)。云南的農資從業者共同將種植者用肥、用藥的水平都提高了,共同將市場做大了。
即便今年農資價格產品震蕩,農產品價格不景氣,但是主流經銷商都反映今年仍有增量。
因為,他們以長期主義的眼光,專注作物品質種植的需求,立得住、看得遠、行得久。
有人說云南市場,無論是做大做全,還是做精做細的企業都會活得很好,本質是路徑選擇。市場一直在那里,你得確定要切入的產品和找得到釋放影響力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