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肥,深挖产品与应用技术是发展要义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魏婉新 2023/5/10 9:15:59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减肥增效”和化肥用量“负增长”的持续推进,能够提高化肥利用率、省工省力的特肥产品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缓控释肥凭借其营养效果释放与作物生长周期相匹配、一次施肥长久作用的特点,可以使作物显著增产增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包膜、控释、营养成分复合等技术的成熟和价格回落,“贵族肥”成为“平民肥”,缓控释肥真正得到用户认可,成为农业种植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肥料品类。【解读】缓控释肥如何

最近幾年,隨著我國農業“減肥增效”和化肥用量“負增長”的持續推進,能夠提高化肥利用率、省工省力的特肥產品在國內市場越來越受歡迎。

緩控釋肥憑借其營養效果釋放與作物生長周期相匹配、一次施肥長久作用的特點,可以使作物顯著增產增收。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包膜、控釋、營養成分復合等技術的成熟和價格回落,“貴族肥”成為“平民肥”,緩控釋肥真正得到用戶認可,成為農業種植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肥料品類。

【解讀】緩控釋肥如何作用?

顧名思義,緩控釋肥是一種施肥后營養成分釋放速率較慢、釋放期較長,可以滿足作物整個生長期營養需求的肥料。

雖然被統稱為緩控釋肥,但嚴格來說,緩釋肥和控釋肥是兩種不同概念的肥料。

圖片1.png 

目前,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緩控釋肥主要有四種類型:樹脂包膜控釋肥、脲甲醛緩釋肥、穩定性肥料、硫包衣尿素。除穩定性肥料暫無管理標準外,其余品類均有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緩控釋肥控制養分釋放速度的成熟技術有四種,分別是物理法、化學法、生化法和生化—物理法,其中在我國應用較為廣泛的是物理包膜技術,即通過微囊法和整體法來處理肥料,常見的硫包膜尿素、涂層尿素、聚合物包膜尿素等使用的就是微囊法。

微信截圖_20230510091441.png

【發展現狀】從追趕者到領跑者

美國是最早研究緩控釋肥的國家之一,于1924年研制出尿醛肥料,獲得第一個緩釋肥料專利。我國的緩控釋肥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制出中國最早的緩釋肥料——碳酸氫氨粒肥。隨后,中國的緩控釋肥研究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相繼研發出復混肥、包膜控釋肥、種子包衣肥、保水緩控釋肥等多種緩控釋肥料品種。

得益于緩控釋肥生產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生產線建設,以金正大、心連心、茂施為主的企業建成了全球領先的緩控釋肥生產基地,一舉使我國緩控釋肥技術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與傳統的速效肥相比,緩控釋肥可以契合植物生長規律,精準釋放養分,對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種植成本和控制環境污染都有積極意義。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化肥負增長政策的實施,同時由于農村勞動力的日益減少,緩控釋肥省工、穩產和提高品質產量的優點會逐步顯現。

市場份額:占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仍在持續增長

雖然我國緩控釋肥大規模應用至今僅二十余年,但發展十分迅速。

根據全球智庫Markets and Markets和智妍咨詢數據,2022年全球緩控釋肥市場規模約為25.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5.76億元,我國緩控釋肥市場規模約為119.58億元,占比為68%,且仍在快速增長,預計2023年將達到126.57億元,2017—2023年平均增速為5.29%。

圖片2.png

(數據來源:全球智庫Markets and Markets和智妍咨詢)

圖片3.png

(數據來源:網絡公開資料整理)

生產情況:入局者眾多,全球半數以上中國造

宏觀來看,緩控釋肥不僅僅是一種肥料產品,更是一種可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契合我國綠色農業和“提質增效”生產要求,隨著需求增長,入局企業眾多,產能產量也在不斷提升。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涉及緩控釋肥經營的企業共558家,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份。在2008年,這個數字僅為70余家,15年間增長644%,其中有近400家企業從事緩控釋肥的生產制造和技術研究。

圖片4.png

圖片5.png

(數據來源:企查查)

入局者眾多,必然是需求持續增加帶來的,也一定會帶來產量的不斷提升。2016年至2021年,我國緩控釋肥需求量從360萬噸增長至428萬噸,產量從373萬噸增長至449萬噸,占據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

圖片6.png

應用作物:玉米、大蒜、水稻等應用效果較好

與普通施肥相比,緩控釋肥一次施用基本能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的需求,可以減少化肥施用量和施肥次數,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同時還能改善作物品質,增強植株抗逆性。此外,緩控釋肥還能調節土壤養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在多種作物上均表現出顯著增產提質效果。

微信截圖_20230510091513.png

茂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鐘成虎表示,全球范圍來看,控釋肥目前主要應用在花卉上,如蘭花、金錢樹、石斛等高經濟價值作物。隨著近年來的控釋技術的進步,質量和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重點向大田和經濟作物普及。如樹脂包膜控釋肥在北美的主要應用作物是玉米、油菜和小麥,日本幾乎全部應用在水稻上。

我國的緩控釋肥發展較晚,但得益于技術較為成熟、生產規模大、性價比高,主要應用在玉米、大蒜、水稻、小麥、生姜等作物上。其中緩釋肥登記產品為39個,適用作物47個,其中玉米29個,占比約61.7%;控釋肥銷量最大的市場是玉米,普及率最高的作物是大蒜。

圖片7.png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頭部企業中,金正大的樹脂包膜控釋肥主要用于玉米;茂施2020年樹脂包膜控釋肥生產量為17萬噸,控釋BB肥20萬噸,主要用于玉米、大蒜、水稻和小麥;外企以色列ICL的包衣復合肥生產量為8萬噸,樹脂包膜控釋肥為1萬噸,主要用于高經濟價值作物。

【未來發展】產品、應用技術協同拉動

根據田間實驗的公開資料顯示,緩控釋肥平均增產效果達到10%以上,最高可達40%。因不需追肥,可減少施肥次數,每畝可節省用工成本約50元,肥料利用率可提高15%以上,每畝增加凈收益100—150元。

除經濟效益外,緩控釋肥在環保節能上的貢獻也十分可觀。據測算,如果將我國每年2500萬噸的氮肥改造提升為緩控釋肥等特種肥料,每年可節省近800萬噸氮肥,相當于節約800萬噸標準煤,這成為我國堅持推動緩控釋肥發展的動力。

根據網絡公開數據,未來五年我國緩控釋肥市場規模仍然將以5%的增速持續增長,到2028年可達到158億元。

圖片8.png

雖然緩控釋肥發展前景得到企業和政策的一致看好,市場規模也一直穩步增長,但相對單質肥料和復合肥來說,仍然是一個小品類,應用作物和推廣面積仍然比較有限。

這個小,體現在緩控釋肥的產量和市場規模占比上。

Modor Intelligence、中商產業研究院等公開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化肥產量為8011萬噸,2023年肥料產業市場規模可達3018億元,緩控釋肥在其中的占比僅為5.60%和4.19%。

鐘成虎認為,緩控釋肥的推廣難點主要體現在質量參差不齊、成本居高不下和用戶認知培養慢這三個方面。此外,緩控釋肥的前期推廣一般都要經歷漫長的試驗和教育市場階段,企業首先面對的就是2—3年的虧損,后面才會逐步盈利。

雖然近年來緩控釋肥入局企業眾多,但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有品牌影響力的頭部品牌并不多,許多中小企業往往撐不過市場培育階段就銷聲匿跡。

面對近些年緩控釋肥的市場變化,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巫春麗表示影響有利有弊。

首先,更多的企業加入后,緩控釋肥的價格逐年走低,性價比提高,使更多消費者認同緩控釋肥這個品類,便于市場推廣,但價格的降低也意味著企業利益被稀釋。同時,一些行業投機者技術不過關,虛標肥料含量和控釋時間,導致控釋期不達標、養分釋放不穩定,使市場陷入無序競爭。

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各企業提的最多的還是技術。

金正大和山東農業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緩控釋肥包膜技術上進行持續研發創新,力爭實現高效精準控釋;心連心控失系列產品則在水觸膜、水肥耦合方面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所聯合研發全新技術,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近20%;施可豐與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等30余家科研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此外,清潔生產、環保材料、自動化生產技術等也是企業未來的研究方向。

在現在的緩控釋肥行業,產、學、研一體化的態勢越來越明顯,未來的競爭一定是聚焦在包膜、利用率等核心技術的開發,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必將會被行業淘汰。

高質量產品是基礎,與產品配套的應用技術決定著產品的最終功效。

每種作物的用肥需求不同,可適用的產品也不同,更何況還有氣候、播種方式等因素影響,必須根據實際需求量身定制施肥方案,才能使好產品真正發揮價值。此外,方案優化、產品推廣、培養農民用肥習慣,也是企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鐘成虎透露,僅在水稻上,茂施就設計了至少兩種以上的施肥方案,保證了每種水稻都達到滿意的效果,生產上也必須采用柔性生產,保證多品種的配方生產萬無一失。

目前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緩控釋肥成本高、控釋時間不穩定等核心問題,除了玉米、水稻、姜蒜等作物,在藍莓、草莓、甘蔗、葡萄、柑橘等高價值經濟作物上也很有發展前景,市場規模穩定增長。企業和行業工作者應著眼于新技術、新概念和新理論的應用,展開研究和推廣,助力行業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