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达集团植保″超级大单品″三氟吡啶胺(TYMIRIUM®)的诞生之路
回顧先正達集團植保最新引入中國市場的″超級大單品″ 三氟吡啶胺(TYMIRIUM?)的誕生之路。
克來傲?正是先正達集團創新化合物三氟吡啶胺在中國市場的一款殺線蟲劑,對土壤線蟲和鐮刀菌等常見頑固病害有顯著的效果,而且用量僅為同類產品的10%,能極大降低對土壤和周邊環境的影響。
當天見效,作物健康和產量顯著提升,施藥用量顯著降低,這些優點讓這款大單品被寄予厚望,有望為公司帶來每年至少 10 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
在快消行業,從最初的創意到產品交付到數百萬用戶手中,整個過程通常只需要1至2年。但在農業領域,創新是一場漫長的事業,從發現一種新化合物并完成嚴格的實驗室和田間測試,通常需要10年甚至15 年時間。此外,新化合物的研究耗資巨大,通常在1.5至2.5億美元之間。
″因此,我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長期投資,并確保我們推出的每項創新的質量?!?先正達植保全球研究負責人Camilla Corsi博士強調。
先正達植保全球市場負責人 loana Tudor 表示:″我們需要面向長遠,展望未來的10年乃至15年。我們需要積極思考氣候變化究竟將帶來什么樣的挑戰?可能會有哪些病害蟲和雜草會威脅到農作物?當前的解決方案在未來是否還能行得通?市場環境和法規將如何演變……然后才進一步規劃和設計研發戰略,爭取持續地研發出創新產品,并高效地推進登記和應用推廣,以更好地滿足各地農戶的不同需求?!?/font>
早在 2008 年,先正達就開始了三氟吡啶胺的研發,而當時全球殺線蟲劑市場規模僅為目前的十分之一??紤]到一款新產品從立項到研發到最終推向市場需要耗費的大量金錢和時間,行業內普遍認為不值得為此冒險。
有關線蟲的種類記錄已超過2.5萬種,但它卻不為我們的肉眼可見。生活在土壤中的根結線蟲是一種蠕蟲狀的微生物,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會讓作物的根結瘤、阻塞,嚴重影響養分吸收。當農戶發現作物長勢不好的時候,往往首先會懷疑作物是不是感染了病害或真菌,亦或懷疑是由土壤貧瘠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而不會想到線蟲這個″罪魁禍首″。
長期以來,先正達通過向農戶提供種子處理技術來防治線蟲,并通過農藝指導和培訓向農戶普及對線蟲及其潛在危害的認識。為了讓″隱形″的線蟲無所遁形,先正達甚至開發了專門的數字檢測技術,利用衛星圖像和人工智能分析當前和歷史的數據,將線蟲侵擾對農場的影響可視化,讓農戶可以更為準確地識別、定位和防治線蟲。
除了隱蔽性,線蟲防治還存在一大難點。并非所有的線蟲都是有害的,還有許多有益的線蟲,它們以有害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為食,能促進土壤健康和植物根系生長。所以需要開發一種既能殺死有害線蟲,同時又不會傷害到有益線蟲的技術方案。
正是基于對農戶需求的真切關注和深入挖掘,先正達才敢于冒險一搏,進一步研發出更為便利和能夠廣泛應用的后續產品,這才有了三氟吡啶胺。
據《自然》雜志估計,植物線蟲每年給全世界農戶造成的相關損失高達3500多億美元。隨著氣候變化導致全球許多農業種植區的氣溫升高,溫暖的土壤也為線蟲的生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我國,根結線蟲也是常見病害之一,一般認為線蟲危害面積多達 2000 萬畝,被稱為農作物的″隱形殺手″。
在研發初見曙光的同時,先正達技術人員開始在國內針對作物線蟲開展三氟吡啶胺的探索性試驗。2023年10月,三氟吡啶胺正式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2024年初,以其作為核心成分的品牌制劑克來傲?在中國上市,并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小麥莖基腐病緊急用藥名單。這項最先進、最高效的技術以最快的速度為中國農戶帶來增產和增收的效果。
″自打12月份用了一次克來傲?以后,長出來的番茄不光植株粗,葉子綠,番茄個頭也比以前大多了。因為它們的根部受到了保護,更強壯、更粗、更長了?!?李培玉說道。
化合物的研發過程存在巨大不確定性,任何可以提高研發效率和成功幾率的方法都至為關鍵,可以為上市縮短寶貴的時間。
以往新化合物的研發,研發人員通常需要篩選數十萬種化學分子,才能發現最有希望對抗特定病蟲害的分子。如今,先正達的研發人員開始使用計算化學,結合數學建模、人工智能算法和數字模擬來識別最有″前途″的分子,并提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新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發工具中新技術、新手段的引入,為新化合物的成功研發鋪就了″高速公路″。
先正達為此還成立了專門團隊來研究分子的作用模式,包括分子抵御病蟲害的具體機制機理。在早期研究階段,科學家就已排除了大量不具備相關特性或沒有潛力成為優秀產品的化學分子。
Camilla Corsi博士介紹說:″一旦發現了所需要的有效成分,我們就會使用計算化學來完善該分子,直到滿足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等各類條件。以三氟吡啶胺為例,我們通過對特定分子的設計,使其能夠靶向識別防治有害植物寄生線蟲,同時又能完好無損地保護有益線蟲和其他微生物。″
創新模式的成功,離不開新質生產力要素的加入。先正達集團的研發團隊還在不斷探索下一個″超級大單品″,在此過程中,農戶的需求和痛點真正決定著行業未來的科研方向,也是一項新的研發成果最終能否成為全球性″超級大單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