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拼命支撑,印度收紧食糖出口,″糖高宗″又要卷土重来?
今年農產品領域有兩樣產品的走勢可圈可點。
一個是豆粕,另一個就是食糖。
豆粕不用說了,不僅在于豆粕的漲勢,而更在于屢次能從低點重新反彈至新高。
而食糖則在于上半年一直漲勢驚人,并且屢創新高。比如,4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發布報告顯示,全球食糖價格指數環比上漲達17.6%,創下了2011年以來的新高。而受此影響,國內糖價也大幅飆升,一度沖上了7000元/噸的大關,創下2018年以來的新高。
并且食糖的這個上漲倒真不是虛的,因為全球食糖供應持續偏緊。主要原因是北半球食糖集體減產,印度、泰國以及中國食糖產量均呈下降趨勢,從而助推糖價上漲。
不過,在全球食糖的供應中,巴西這個產糖大戶發揮了重要作用。或者說,今年巴西在農業領域的表現十分亮眼,不僅大豆、玉米天量增產,食糖產量同樣也大幅增加。
前不久,巴西甘蔗行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7月下半月巴西中南部地區壓榨甘蔗5296.2萬噸,同比增加了7.8%,創下歷史同期的最高水平。而產糖量達368.1萬噸,同比也增加了11.3%。
糖價走高,更助力了食糖的壓榨,截至7月底,巴西2023/24榨季的產糖量達到了1916.7萬噸,同比漲幅達到了近20%。
正是由于這些利好,一度大漲的糖價才逐漸的趨于緩和。不過,雖然巴西在很努力地加大食糖出口,以期支撐全球的供應,但是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大食糖生產國卻屢屢″拉胯″。
雖然根據美農預計,2023/24榨季,印度的甘蔗種植面積增長了約1.8%,達到了560萬公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食糖產量也將增加,并且恰恰相反,食糖減產的概率正在大增。
原因一是天氣。今年的厄爾尼諾來勢洶洶,尤其對于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影響較大,干旱十分明顯,例如印度食糖主產區的降雨量明顯減少。雖然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食糖生產國,但是其食糖產量并不穩定,波動很大。再加上極端天氣,減產的概率不斷走高。
回顧往年,在2015至2016年間,全球糖價曾出現過一次大漲,而造成這個″大牛市″的正是由于受厄爾尼諾影響,印度食糖大幅減產。所以這么來看,減產的概率就更高了。
原因二是即便不減產,印度的食糖供應也堪憂。因為印度一直忙于應對國內的能源供應短缺問題,比如俄烏沖突爆發后,美西方對俄油進行了多重限制,但印度仍然頭鐵,頂著風口大肆進口俄油,一方面轉手倒賣有利可圖,但另一方面也是其需求確實緊迫。根據印度目前推行的E20計劃,用于生產乙醇的甘蔗用量將持續增加。2022年,印度乙醇的平均摻兌比例為10.2%,而到2023年下半年時,這一比例可能將上升到12%。所以即便不出現減產,印度可能也很難有多余的食糖供應全球了。
而顯然,印度方面也預料到了這一點,所以收緊了食糖的出口。而更糟的是,如果一旦出現減產,那么印度可能不僅無法再出口食糖,甚至還要進口食糖了。而這也將再次加劇全球食糖的供應緊張。
隨著巴西豐產高峰的逐漸過去,印度減產的預期開始上升,全球糖價面臨再度飆升的可能,至少從中長期來看,上漲的動力仍然不弱。隨著國際糖市的蠢蠢欲動,國內是否會再迎來″糖高宗″的局面呢?
雖然我國也是產糖大國,但我國人口眾多,所以也是消費大國,每年食糖的缺口約有500萬噸之多。而今年國內也同樣面臨減產的問題是,截至7月底,我國2022/23年度共產糖897萬噸,同比減少了59萬噸。而下游需求不斷增長,庫存越來越走低。而進口方面由于利潤有限,再加上海關的嚴控,補充有限。所以國內糖價也開始有所波動,新一輪的漲勢或正在醞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