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肥市瞭望:理性回归、难言乐观
“2019可能是10年里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里最好的一年。”這是今年多數農資人的年度總結,尤其是眾多肥料行業人士的心聲。不論2019年是好是壞,大家都認為2019年必定是變化最深刻的一年。
2019年肥市雖低迷,卻相對穩定
就像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易宣剛所言,從宏觀經濟上看,2019年經濟環境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較大,農業尤甚,農產品價格整體偏低,是“寒冬”無疑。
從中觀經濟上看,氮磷鉀肥,包括復合肥,整體產能過剩情況仍在持續。近幾年行業內雖然進行了部分結構性調整,但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2019年化肥價格仍舊處在下行通道。2018年第四季度氮肥價格約1900—2000元/噸,2019第四季度僅1500—1600元/噸,跌幅接近20%;磷肥國際市場價格從2018年第四季度的410美元/噸,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305美元/噸,跌幅近30%。
同時,磷復肥行業整體贏利能力也不容樂觀,不少資源型肥企也難避外部嚴峻形勢帶來的重大壓力。從供應上看,2019年全球既有產能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是部分存續產能裝置的生產能力是在提升的,這意味著新建裝置還沒有發揮明顯效益。
從需求上看,北美及南美市場有一個明顯下滑的趨勢。受中美貿易摩擦以及美國本土氣候原因影響,美國市場需求明顯下滑,價格走低;南美市場受到北美市場低價沖擊,市場價格也很難提振。相對而言,中國本土肥料市場雖然低迷,卻相對穩定。
2020年國內化肥需求會下降,難言樂觀
國內化肥總在逐年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2019年12月13日,中美雙方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將根據自身的需要大幅增加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這就意味著進口糧食就等于進口化肥,也引發業內人士的新一輪焦慮,不少人擔心,中國大量進口美國低價農產品相對會打壓國內農產品價格,進而打擊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造成國內化肥需求的進一步下降。
即使不考慮有機肥替代等化肥減量使用措施的情況下,明年中國農業的化肥總需求也是下降的,化肥市場難言樂觀。
12月18日農業農村部的新聞通氣會發布的我國化肥利用率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比2017年提高1.4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據專家測算,化肥利用率提高1.4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尿素用量70萬噸(實物量),減少生產投入約14億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化肥產量和施用量達到歷史峰值,隨后產銷量逐年下降。2014—2018年,全國化肥產量年平均下降2.9%。
11月15日,中國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陳麗在“第二十屆國產高濃度磷復肥產銷會暨2019中國磷復肥工業展覽會”主論壇上表示,未來10年化肥消費量下降20%—30%,復合化率不斷提升,目前約40%,未來10年可達50%。2019年到2023年,化肥產量還將以0.9%的速度下降,預計到2023年,總產量約為5840萬噸(折純)。
數據的背后,化肥總需求下降的風險盡顯。所以,相比2019年,2020年中國農業的化肥總需求下降已成定局,化肥市場難言樂觀,傳統復合肥的銷量也將會下降。上下游從業者的競爭態勢將會更慘烈。在此大背景下,也要求廠商要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
尿素淡穩偏弱運行,回歸理性
2019年,尿素行情就像過山車,忽高忽低,飄忽難定。
“其實,2019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尿素整體是處于下跌趨勢的,雖然12月上旬受小麥少量備肥和復合肥工廠按需采購等因素的刺激,有短暫的快速上漲,漲幅在50元/噸左右,各家的發貨量也可以,但上調空間有限,很快又回歸到清淡的交投氛圍。相比今年高價時期,行情不盡如人意。再加上今年冬季受天氣原因限產、停車的尿素工廠與去年相比有所減少,冬季尿素工廠開工率較去年是增多的,市場供應充足,也是導致今年冬季尿素價格低位的原因之一,現在炒作尿素已經沒啥底線了,跌破成本線的概率很小。”河南一肥企負責人表示。
當前國內需求疲軟是主因。冬儲農業備肥緩慢,其中多數地區農業備肥僅完成四成左右,而進入2020年1月份之后,國內尿素需求將進入短暫的空檔期,對尿素企業而言,完全依靠國內需求,工廠銷售壓力將非常大。
國內供求面則成為2020年尿素后市價格導向的主要依據,春節前后,尿素大漲大跌的概率都很小,這也釋放出化肥原料回歸理性的信號,也意味著化肥行業整體回歸理性。所以,多數尿素企業并不會急著拉漲,而是力求維穩;經銷商多數抱著隨行就市的無預判心態,以觀望為主。
復合肥行情疲軟,產品創新是出路
尿素價格探底,復合肥的行情進入2020年也不容樂觀。
“進入12月中旬以來,復合肥行業開工好轉,多數肥企的冬儲政策價格都已出臺完畢,雖然局部地區復合肥返青肥成交向好,但多傾向于中低端價格。終端需求依舊疲軟,像東北地區就無人冬儲,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跟價格高低無關,而是市場上壓根就沒有需求,種植戶的購肥積極性很低。這也導致現貨發運相對遲緩,部分廠家前期即使收款告一段落,但發貨并不理想,下游經銷商拿貨沒有積極性,庫存壓力不小。”一復合肥廠商代表無奈地表示。
截止到2019年12月23日,江蘇地區復合肥,現45%氯基通用復合肥多數出廠報價維持在1800—1900元/噸,個別低端成交價格1750元/噸;45%硫基通用復合肥多數出廠報價維持在2000—2100元/噸;河南、河北兩地復合肥,現45%氯基通用復合肥多數出廠報價維持在1850—2000元/噸,45%硫基通用復合肥多數出廠報價維持在1990—2050元/噸。報價整體都呈現出穩中趨弱的態勢。
有業內人士表示,復合肥后市需求有可能在春節前后集中釋放,回暖跡象不明。現在復合肥已經全面進入產能嚴重過剩而必須進行重新洗牌的階段,行業競爭已從低層次的、單一的價格競爭升級為多層次的創新和服務競爭,2020年對復合肥企業來說,產品創新將是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
這就要求企業要在產品創新上多下功夫,及時作出改變。例如以復合肥、液體肥為載體、關注全營養要素、有機無機結合,開發不同應用場景的水溶肥, 側重研究更為輕簡化的施肥技術,聚焦土壤調理,生產提質增產的特種肥料等。
特肥持續發力,成為行業企業轉型有力抓手
化肥減量的大趨勢下,以功能性水溶肥、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生物刺激劑、微生物菌劑、中微量元素肥為代表的特種肥料勢必是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突圍的有力抓手,也是增加競爭力的高效路徑之一。
據悉,未來5年中國新型肥料將以1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增長,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生物刺激劑等產品將是增速較快的領域。未來5年,生物刺激劑年均增長率17%,2023年產量將達到580萬噸;生物有機肥年均增長率13%,2023年產量將達到1250萬噸;土壤調理劑年均增長率12%,2023年產量將達到720萬噸;增值肥料年均增長率11%,2023年產量將達到300萬噸。由此可見特肥的市場潛力無限。
近兩年,高熱的特肥在理性回歸,但特肥行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也越來越復雜。品質倒逼,農戶綜合農技提升;農產品品牌企業引領消費升級等都為特肥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優勢。但進入2020年后,行業內部環境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外資將全面進入、登記數量會爆炸式增長、復配/制劑企業紛紛進駐、大環境低迷,特肥行業的門檻會越來越低,市場監管面臨更大的壓力。
所以說,2020年對特肥行業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特肥產品將會很洶涌,進入井噴期,競爭也會更白熱化,要求企業的產品、服務、營銷推廣、解決方案這些基本面都要全面升級。
小結:
2020年,肥市會是一個可以創造奇跡的年份嗎?總體來看,理性回歸,難言樂觀。在戰略拐點期,化肥企業只有進行新時代的戰略布局和轉型,才會擁有大未來;只有面朝市場,以農戶需求為出發點,方能迎來屬于自己的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