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发布

作者: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2025/4/22 14:17:52
4月20日至21日,2025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以下简称“报告”)。农业生产力将实现突破性跃升,农产品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持续攀升报告分析,未来10年,农业新质生产力将迎来系统性突破,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将迈入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4月20日至21日,2025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發布了《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以下簡稱“報告”)。

圖片

農業生產力將實現突破性躍升,農產品高品質與特色化需求持續攀升

報告分析,未來10年,農業新質生產力將迎來系統性突破,鄉村全面振興將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強國建設將邁入新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實現量質全方位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將顯著增強。隨著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不斷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預計2034年穩定在17.90億畝,其中小麥面積基本穩定,稻谷、玉米面積減少,大豆面積保持增長趨勢

報告顯示,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加速提升及高產優質抗逆的糧食新品種加快培育推廣支持下,農業生產力將實現突破性躍升,未來10年預計糧食單產水平將提高7.8%,達到421千克/畝。隨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以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糧食產量穩步增長,預計2034年將達到7.53億噸。蔬菜和水果產量持續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0.2%和0.6%。肉類產量總體呈穩中有增態勢,其中,禽肉、牛肉和羊肉產量分別年均增長1.6%、0.9%和1.0%,豬肉產量穩中略降。奶類產量在調整優化后保持增長趨勢,水產品產量持續小幅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1.6%和1.0%。

報告指出,農產品消費持續升級,高品質與特色化需求將持續攀升。隨著中國經濟穩健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農產品消費升級趨勢持續深化,高品質、健康化、多元化及個性化的農產品消費趨勢日益明顯。未來10年,糧食消費需求受工業消費拉動總體穩中略增,食用消費與飼用消費穩中有降。肉類消費總體保持增長,其中,豬肉消費小幅下降,禽肉消費持續增加,牛肉、羊肉消費逐步轉強。蔬菜、水果消費繼續小幅增長,奶類、水產品消費增長相對較快。

糧食供需緊平衡成為長期態勢,單產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

報告顯示,未來10年,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穩步提高,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糧食單產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能力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將不斷提升。預計糧食單產穩步提高,2034年為421千克/畝,年均增長0.8%;糧食產量穩定增長,達到7.53億噸,年均增長0.8%。糧食需求增長,但增速放緩,工業消費增加是拉動糧食消費上漲的主要動力。預計2034年糧食消費量為8.32億噸,年均增長0.2%。糧食供需緊平衡將成為長期態勢,但產需平衡壓力有所緩解,糧食自給率將提高至90.5%。糧食貿易規模將繼續維持高位,適度進口仍然是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的重要途徑,但糧食進口總體呈回落趨勢,預計2034年糧食進口量為1.13億噸,年均減少3.1%。

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許世衛表示,長期來看,雖然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相對穩定,但由于生產資料、勞動力、土地等種糧成本上漲,糧食價格將呈波動上漲趨勢。此外,由于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變化與國際市場的聯動性將不斷增強,隨著全球極端氣候、地緣政治沖突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國際市場變化將抬升我國糧食進口成本并強化國內市場漲價預期。隨著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推進以及糧食進口與生產協調機制的不斷完善,糧食價格將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生產成本,并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以下為分品種具體展望預測:

01

糧食

預計糧食單產穩步提高,2034年為421千克/畝(6311千克/公頃),年均增長0 .8%;  糧食產量穩定增長,達到7.53億噸,年均增長0.8%。預計2034年糧食消費量為8.32億噸,年均增長0.2%。糧食自給率將提高至90.5%。預計2034年糧食進口量為1.13億噸,年均減少3.1%。

02

稻谷

預計2034年稻谷產量20986萬噸,年均增長0.1%。全球大米供需將保持總體寬松格局,國際米價整體仍具有相對優勢,大米進口量將有所增長,但低于基期水平,預計2034年進口量260萬噸。

03

小麥

未來10年,小麥播種面積將穩定在3.5億畝(2333萬公頃)左右,小麥產量將達14340萬噸,年均增長0.4%。預計2034年小麥消費總量為14185 萬噸,年均增長0.3%。由于優質專用小麥產能不斷提升,小麥進口量將高位回落,預計2034年進口量為410萬噸,年均下降9.5%。

04

玉米

預計2034年玉米播種面積65337萬畝(4356萬公頃),單產490千克/畝(7350千克/公頃),產量32015萬噸。預計2034年玉米消費量31551萬噸,較基期年均增長0.1%。進口量總體呈減少趨勢,預計2034年為520萬噸;出口量或有增加,預計2034年為50萬噸。

05

大豆

預計2034年大豆播種面積將增至18659萬畝(1244萬公頃),單產增至185 千克/畝(2775千克/公頃),產量達到3452萬噸。國產大豆產能穩步提升后進入壓榨領域的比例逐漸提高,帶動大豆進口量高位下降,預計2034年進口量將降至7903萬噸,年均減少2.2%。

06

油料

預計2034年油料產量將達到4693萬噸,年均增長2.0%。未來10年,中國將繼續通過國際市場調劑余缺,滿足國內食用油消費需求;同時穩步提升國內油料產量,自給率逐步提高。預計2034年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將達到41.9%。

07

棉花

預計2034年棉花產量623萬噸,年均增長0.5%;預計2034年棉花消費量733萬噸,年均下降0.4%;中國棉花產需缺口持續縮小,進口量將相應減少,預計2034年降至134萬噸,年均下降4.7%,高等級棉花仍然是進口的重點,進口來源多元化發展。

08

糖料

預計2034年食糖產量將達到1190萬噸,年均增長1.9%。預計2034年食糖消費量1657萬噸,年均增長率0.7%。受國內食糖產不足需影響,食糖仍保持適度進口,預計2034年食糖進口量519萬噸,年均下降0.7%。

09

蔬菜

預計2034年蔬菜產量83875萬噸,年均增長0.2%。預計2034年消費量62145萬噸,年均增長0.3%;貿易保持“大出小進”格局,進出口量均小幅增加。

10

馬鈴薯

預計2034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為8700萬畝(580萬公頃)。馬鈴薯單產不斷提高,預計2034年為1215千克/畝(18228千克/公頃)。馬鈴薯產量保持增加,預計2034年為10572萬噸。從長期來看,中國馬鈴薯消費量持續增加,預計2034年為10410萬噸。

11

水果

未來10年,園林水果面積1.86億畝(1240萬公頃),瓜果類面積3210萬畝(214萬公頃)。展望期內,預計水果產量年均增長0.6%,2034年將達到3.47億噸,水果消費量3.45億噸,加工消費量6993萬噸。

12

肉類

預計2034年肉類產量9954萬噸,肉類消費量10238萬噸,年均增長0.1%。肉類產品自給率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預計2034年肉類進口414萬噸,年均減少3.4%,出口量保持增長,預計2034年肉類出口130萬噸,年均增長4.0%。

12

豬肉

預計2034年豬肉產量5452萬噸,比基期減少4.0%,年均下降0.4%。預計2034年豬肉消費量5492萬噸。國內對進口豬肉的需求下降,居民對帶骨豬肉仍存在剛性需求,預計豬肉進口量先下降后趨于穩定。預計2034年進口量50萬噸。

13

禽肉

預計2034年禽肉產量將達到2984萬噸,年均增長1.6%。預計2034年禽肉消費量為2954萬噸,年均增長1.3%。禽肉國內供給相對充足,進口逐漸減少,預計2034年進口量為90萬噸,年均減少2.9%。肉禽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較快增長,預計2034年出口量為120萬噸,年均增長5.0%。

13

牛羊肉

預計2034年,牛肉、羊肉產量分別為820萬噸、564萬噸,年均分別增長0.9%和1.0%。預計2034年,牛肉、羊肉消費量分別為1048萬噸、610萬噸,年均分別增長0.2%、0.8%。預計2034年,牛肉、羊肉進口量分別為228 萬噸、46萬噸,年均分別下降1.9%、增長1.8%。

14

禽蛋

預計2034年禽蛋產量為3781萬噸,年均增長0.7%。預計2034年為禽蛋消費量為3742萬噸,年均增長0.6%。禽蛋出口小幅增長,預計2034年為24萬噸,年均增長4.0%。

15

奶類

預計2034年奶類產量達到5703萬噸,年均增長3.2%。預計消費量年均增長2.7%,到2034年將達到7581萬噸;人均食用消費量達到49.2千克。未來10年,奶類進口繼續保持小幅增長趨勢,預計2034年進口量 2007萬噸,年均增長1.4%。

15

水產品

預計2034年水產品產量達7874萬噸,其中,養殖產量將達6561萬噸,占總產量比例將提升至83.3%;捕撈產量大體穩定在1300萬噸左右。水產品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34年總消費量達8306萬噸。水產品進口將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預計2034年進口量將達807萬噸。出口將逐漸趨于穩定,預計2034年為375萬噸。

16

飼料

預計2034年飼料產量達3.38億噸,比基期增長8.0%。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數字化精準飼喂技術普及率提升,推動行業向高效低碳模式轉型,形成規模發展與生態效益協同的新格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