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面临农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有必要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科学化耕作。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农业是我国智慧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能够有效的解放人力,解决我国农业方面劳动力不足的问题。2021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近年來我國正在逐步失去人口紅利的優勢,面臨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性具有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有必要發展智慧農業,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科學化耕作。對于我國而言,智慧農業是我國智慧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慧農業通過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放人力,解決我國農業方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2021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鄉村產業工作要點》中提到:以信息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發展農村電商、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讓農民跨界增收、跨域獲利。全球變暖、全球極端天氣頻發等大背景下,自然災害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2021年7月30日,在農業農村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指出,河南的糧食作物受災100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蓄滯洪區;沒有受災的區域,如果后期沒有大范圍災害,田間管理措施到位,有望通過無災區的好形勢,來彌補災區的部分損失。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耕地面積持續呈萎縮狀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制約了糧食供給的增長。而化肥、農藥單位面積使用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致使耕地質量下降,糧食安全問題突出。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增長,2020年農產品出口額僅760億美元,而進口額則達到170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到948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幾近翻倍,對外依存度高。日益多元的農產品需求與國內傳統的農業生產矛盾凸顯,農產品生產的矛盾逐漸由總量的供給不足轉變為產品結構不匹配。中國農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已成為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由于中國特色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及人口現狀等原因,中國80%以上的土地在2.6億的小農戶手里,耕地分散、塊狀明顯,導致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進程受阻。中國土地經營屬于典型的小規模主導型,小規模土地經營者所占比重高達93%,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加上農產品質量不高,導致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農業效益和競爭力的提高。中國農業邁入“高成本”時代,農業成本已全面超越美國。然而與美國相比,中國多數主要農作物品種物質與服務費用占比較低,美國農業生產更多倚重物質投入、農機裝備、技術服務等,而中國人工成本仍為推高農業成本的主要因素。美國農業機械作業智能化程度遠遠高于中國,農業資本、技術、機械等投入對勞動的替代作用明顯。中國在勞動力素質與職業化程度、農業機械水平、農業科技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導致了農業高成本、低效率、缺乏農業基礎競爭力的現狀。《MIG行業數字化指數:中國》的報告中把農業與狩獵歸并到一個行業,數字化水平并不高,整體呈現的是本地化、碎片化的狀態。中國的數字農業依然處在相對早期的階段,大量硬件投入實際上還未完全解決農業的根本問題。很多地方的數字農業建設,都存在“增量不增收”,“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脫節,或者數字概念脫離實際生產環境等問題。中國農業的發展需要經歷四個階段,中國農業大學李道亮教授將其定義為農業1.0到農業4.0:農業1.0:傳統農業,此時使用簡單的工具,生產效率較低、無法抵抗自然災害,只是解決了農產品的短缺問題;農業2.0:小型規模化農業,利用農業機械化工具,實現部分地區規模化發展,提升勞動生產率;農業3.0:自動化農業,利用計算機、硬件設備等產品,提升專業化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4.0:智慧化農業,利用多種設備獲取相應的數據,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生產,將各個設備獲取的數據打通,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無人化生產。近年來中國多個政策圍繞“數字中國”、“鄉村振興”、“數字鄉村”進行部署,其中都提到了農業數字化。農業數字化不僅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的重要途徑。眾多政策與福利的出臺強調了農業生產數字化的必要性,當下是中國全面實施農業生產數字化的大好時機。農村電信基礎設施不斷優化。截至2020年年末,中國農村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42億戶,較2019年末增長712萬戶。全國行政村通光纖率和4G覆蓋率均超過98%。農業遙感、導航和通信衛星應用體系初步確立,“新基建”為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提供了設備基礎,為農業生產數字化帶來重大利好。農民數字技能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6月,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較2020年12月提升3.3%。越來越多農民意識到將互聯網全面融入到生活、優化升級農業生產模式,農民生產活力的激發和數字農業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打下了更夯實的基礎。農業數字化服務商技術與產品日益成熟。2020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總收入達到8.16萬億元,呈平穩較快增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應用、農情信息獲取技術、農機作業監測技術等均不斷發展,各類農業信息化平臺也已被搭建起來。數字農業技術的高質量發展成為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生產數字化面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各個環節。如圖一所示。
種植業企業信息化意識持續增強,種業信息化基礎得到初步夯實。農業部把2010年定為種子執法年,確立農作物種業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地位,明確了深化種業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種業強國的目標,各項政策陸續出臺,加快行業整頓整合。種業技術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提升,建成了品種區域試驗數據庫、品種推廣面積數據庫、種子管理機構數據庫、種業人才數據庫、種業經濟運行數據庫及相對應的公共服務平臺;種業電子政務持續發展,通過種業信息網,即時發布全國和各省種業法規政策信息、種業發展動態、種子企業經營許可信息、品種審定信息、種子市場監管信息、種業規劃工程項目信息、種子基地建設管理信息、種業科研信息;種業產學研部分核心業務初步信息化,部分科研單位和公司開發了支持品種選育、試驗、推廣等過程的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產品,研制了考種系統、單粒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專用智能化、自動化的硬裝備。畜牧業數字化、智慧化育種逐漸成為生豬育種體系的主要形式。現代化育種體系逐漸形成。中國的生豬育種取得了較為可觀的進步,逐步構建了中國引進品種選育需要的種豬性能測定、動物模型BLUP選育技術體系;數字化育種逐漸成為現實。在種豬育種體系中,種豬性能測定、分子育種、計算機應用、AI養殖等技術不斷進步,在遺傳評估和育種方案制定過程中利用育種系統管理海量數據,這意味著數字化、智慧化育種逐漸成為現實;傳統育種體系逐漸與信息化手段結合。目前已構建了核心育種場、國家生豬育種評估中心等。育種逐漸有了數據的支撐,向著更精準、更大規模的方向邁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智能農機逐漸成為產前環節數字化的助推器。農業機械是衡量一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標之一,目前中國主要糧食作物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機械化進程也在加快推進。而利用數字化手段來提高中國農業裝備的智能化程度,對于推動農業產前環節數字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信息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已經全方位、多層次地滲透到農業機械中,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龍頭企業精益求精,產前環節數字化進程將進入全新階段。中化集團針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推出了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工具、數字化系統在產業上游不斷積累農田、土壤、農事作業等方面的大數據,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相應的數據服務。數字化技術在產中環節可被廣泛應用,驅動中國糧食產量的增長。農業產中環節的發展離不開與農業技術的融合發展,縱觀農業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迭代都影響著產中環節的進步和糧食產量的增長。中國農業從傳統向數字化轉變的歷程跨越了一個世紀,產中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階段,也是數字化影響和應用最廣泛的階段,涉及了播種、施肥、灌溉、畜牧養殖、環境監測等環節,運用的數字化技術在較為成熟的5S技術基礎上,還包括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5S技術成熟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仍在發展實踐。當前數字化技術在中國農業產中環節的應用還處在應用期向發展期轉變的過程中,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5S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大數據和云計算應用較為廣泛,處于快速發展期;AI、物聯網(IoT)已經進入農業領域,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應用起來;5G技術的整體發展還處在初期,在農業中的應用也只處于探索期,但隨著5G技術的逐漸發展成熟,對其他技術之間的數據傳輸效率產生極大影響,將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數字技術在產中的應用,已經實現了大數據生產監測、無人機植保、精細化養殖、產量預測等。種植業產中數字化程度高,養殖業中數字化技術多應用于監測識別環節。當前數字化技術在中國農業產中環節的應用還處在發展階段,許多技術的應用程度較低、應用范圍較窄。目前5S技術應用程度最高,數字化應用程度最高的是種植業,主要體現在施肥、灌溉及病蟲害防治環節;養殖業的數字化應用主要體現在監測和對牲畜的定位識別環節,5S技術、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是主要應用技術。5G技術整體處于發展初期,在農業上的應用深度和廣度都較淺,但技術前景甚佳,對未來農業數字化的發展或將起到驅動作用。數字化技術將農業產中各環節推向更智能、更精細、更精確。數字化技術與農業的不斷結合,使農業的產中環節向精準化發展。在生產作業及管理環節,人工智能(AI)、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各生產設備、數據處理系統及農業生產者之間的互聯互通,使生產者可以遠程監控和控制農業生產過程,同時產中各環節的操作更加精準,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在決策環節,基于智能算法搭建的農業模型,結合現有農業知識和專家經驗對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的農業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得出更加準確的生產決策。農業產后數字化技術發展不足,農產品減損增效問題亟待解決。農產品產后初加工環節主要包括采摘、捕撈、屠宰、分類分級、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農產品初加工是聯結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紐帶,是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重要環節。目前,中國農業存在大量的產后損失,嚴重影響了農業增效、農民收入增長,也給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帶來壓力。數字化技術將農業產后環節推向智能化、透明化、標準化。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產后各環節不斷深入應用和發展。首先是讓農產品從收獲以后的初加工作業過程變得更加智能高效,同時使溯源變得更加簡單和透明化,最后,農產品初加工標準影響農產品流通和銷售環節的商品化問題,因此流通環節的貿易商對農產品初加工標準的建立起主要推動作用,而農產品初加工標準也將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標準起到自下而上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形成農業全產業標準化體系,從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一) 中糧集團—農產品、食品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中糧集團是中國領先的農產品、食品領域多元化產品和服務供應商,作為國際一流的全球布局、全產業鏈農業及糧油食品企業,中糧集團建立了農糧、食品、金融和地產四大主營業務。在全球化和業務多樣化的背景下,中糧集團積極推動業務積極轉型升級,在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北大荒土地資源富集,人均占有資源多,耕地集中連片,適宜大型機械化作業。基礎設施完備,基本建成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體系,有效灌溉面積278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4%。建成生態高產標準農田2616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0%。農業機械化率達99.4%,是我國現代農業的模板和榜樣。優勢產品:農業儀器,銷售了百余種農業專用儀器和相關系統集成方案,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遠銷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地。在國內已形成系列產品最齊全、專業化程度最高、系統軟件集成最豐富,并具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專用儀器研發、生產基地。益客集團成立于2004年10月,是中國領先的、成長速度最快的大型農牧食品集團之一,中國最大的禽肉供應企業之一,是集品種繁育、種禽(種雞、種鴨)養殖與孵化、商品禽(肉雞、肉鴨)養殖技術服務、飼料研發及生產、禽肉屠宰與加工、調理品、熟食商業連鎖、農業物聯網、行業大數據與分析、產業投資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型農牧食品企業。1.農作物病蟲害智慧植保與綠色防控的策略與措施
2.精準施藥與智慧植保技術應用與推廣
3.植保遙感病蟲害監測與預測
4.2023年我國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預測及農藥需求預估
5.田間主要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系統開發與應用
6.如何利用多源數據實現農作物病蟲害精準預報
7.農作物蚜蟲發生特點、智能測報與綜合防治
8.北京旗碩基業、浙江天演維真、中國移動智慧植保技術應用案例分享
1.智慧農業發展的政策與方向性解讀
2.智慧農業與數字技術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3.精準農業航空技術在生態無人農場的應用
4.從田間到餐桌,京東智慧農場模式解析
5.數字科技賦能農業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
6.數字化技術在精準水肥一體化上的應用
7.設施農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
主辦單位: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
承辦單位: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農資與市場》傳媒
聯合承辦:河南云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會議時間:2022年10月30日(報到)-31日
會議地點:中國·鄭州 黃河迎賓館
參會費用:1800元/人
參會群體:智慧植保公司、農業大數據、農業互聯網平臺、全國植保系統人員、智能裝備企業、農業無人機廠商、規模農場主、農化企業代表、農業新型服務主體、設施農業公司、水肥一體化公司、精準農業。
會議咨詢:
劉老師:15136174181

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