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突然火了,对农资行业有什么影响?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张港港 2024/8/25 10:30:04
合成生物突然又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贴着合成生物标签的概念股一路飞涨,甚至一度涨停;涉及合成生物的企业融资也颇为顺利,最高融资3亿元;所属类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合成生物公司已经达到90家。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合成生物还是一个几近陌生的名词,对于农资行业也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板块。所以,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现,对农资行业又有什么影响呢?合成生物学是什么?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合成生物突然又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


貼著合成生物標簽的概念股一路飛漲,甚至一度漲停;涉及合成生物的企業融資也頗為順利,最高融資3億元;所屬類型企業數量明顯增加,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合成生物公司已經達到90家。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合成生物還是一個幾近陌生的名詞,對于農資行業也算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板塊。所以,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現,對農資行業又有什么影響呢?


合成生物學是什么?


筆者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資料,去理解合成生物學到底是什么,但是由于涉及的學科和知識太多,感覺確實有點晦澀難懂,就輾轉咨詢了一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石尚柏。


石尚柏教授表示,合成生物學就是人類把之前沒有用到過的這些產品,通過一個新的發現過程,將微生物的某個基因進行修飾,或者強化某個基因的功能來產生新的物質為我們所用。現在合成生物學主要應用于微生物,或者用在新材料的產生,在農資、醫藥、建材甚至廢棄物的處理等方面應用也不少。但是,合成生物學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來說剛剛起步,它既是個體的,又是群體的,還是系統的。大家對合成生物學的理解還很片面,以為只是修飾基因就是合成生物學。其實并不是,合成生物學是很廣泛的概念。


通俗一點來講(但可能真的通俗不了),合成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個基于現有科學所生成的新科學,所以單一地形容并不能完全解釋得明白。如果非要舉例的話,就好比搭積木,其他學科是底盤,是零部件,合成生物學是搭好的模型,延伸的產業鏈就是用途,可能這樣描述也并不是完全恰當,但也算是通俗易懂。


合成生物學雖然大多數還沒實現商業化,但并不能阻止它不斷滲透進各行各業。整體來講分為上中下游三個大環節,上游使能技術開發居多,中下游為平臺賦能型企業和產品研發應用企業。也就是說上游平臺進行技術研發運用,中下游領先企業進行全鏈條的工程化和轉化服務,比如工業酶的制造;大多數中下游非領先企業則是利用上中游企業已有的技術進行特定細分路線的分化研發產品,再經過小試和中試之后達到量產并銷售的目的。我們所接觸到的企業一般都處于中下游,或者下游。


合成生物學有望成為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數字革命之后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也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可能讀者還是未必能明白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然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出現能夠改變人類很多方面的習慣,意味著人類可能又要迎來一個新紀元。


前景廣闊,市場規模迅速增長


從全球市場來看,據CB Insights預測,2018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約為53億美元,2023年增長到超過170億美元,到2024年將以28.8%的年均復合增速擴容至約189億美元。在2028年,則可以成長為體量達到近500億美元的全球型市場。單從食品與農業、化學工業兩個產業來看,合成生物學2018—2023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6%和26%,2023—2028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4%和24%。


20-1.jpg


全球管理咨詢巨頭麥肯錫也預測,未來的全球經濟活動中,有60%的物質產品都可以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生產制造,并且在未來的發展中,合成生物學技術每年將為全球帶來2萬億至4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且可以繼續無限擴張。


從我國市場情況來看,《經濟觀察報》前段時間發布關于合成生物的文章,明確指出這不是合成生物學第一次掀起市場熱潮。資本上一次涌入還是在2021年,當時中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融資事件共458起,融資金額高達1136億元。所以筆者在本文開頭才用“又”來形容合成生物學的火爆。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后,合成生物學又叩開了資本市場的大門。截至2024年7月份,我國國內合成生物學企業融資數量達到25家,融資金額數百萬元到上億元不等。可喜的是,與農資行業有關的企業如慕恩生物、百葵銳等也榜上有名,這也更加說明了合成生物學賽道的寬闊。


20-2.jpg


卷土重來,再次掀起市場熱潮


2024年合成生物學卷土重來,成為市場爭相布局的香餑餑,原因何在?驅使合成生物學再次掀起市場資本投入熱潮的是什么?這要從多方面分析。


動作方面,2024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和中關村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集聚區正式揭牌,落戶昌平;1月24日,無錫合成生物產業園在無錫高新區揭牌落地,園區精準錨定合成生物賽道;4月底,在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強調,生物制造是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態。由發改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正在聯合制定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并且有望在近期出臺。7月,在天津舉辦了首屆中國農用合成生物學大會暨第十二屆生物肥料產業發展論壇,就合成生物學在肥料應用方面做了詳細的形勢分析,釋放出綠色農業應有合成生物學這抹底色的信息。


形勢方面,生物制造已經成為綠色發展的主流技術。在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產業開始以生物為底,比如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學品原料,有望幫助人類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打開“上帝視角”生產抗癌藥物,或能破解新藥研發的“雙十魔咒”;甚至我們熟知的透明質酸、青蒿素、mRNA新冠疫苗、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源/植物源農藥等都出自合成生物學,且已經成功應用于生產。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各行各業“戰績可查”。


最主要的在于政策方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多次提到合成生物學,各省份如河南發布《河南省促進生物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河南省支持生物經濟發展若干政策》,上海發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杭州發布《關于支持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相關文件并加快布局產業集群,奠定了合成生物學高速發展的基調。市場的嗅覺是異常靈敏的,緊跟政策動向的資本和企業都伺機分得第一杯羹,也就形成了趨之若鶩的局面。


所以,用“來勢洶洶”形容合成生物學一點都不夸張。


20-3.jpg


“觸角”延伸,悄然突襲農資圈


合成生物學近年來在農業上的應用逐漸增多。


對于農業行業來說,合成生物學無疑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又增加一個強勁動力。


對于農資行業來說,合成生物學可能會又一次掀起技術內卷的狂潮。


《中國合成生物學產業白皮書2024》顯示,合成生物學全球市場規模中食品與農業方面從2018年的3億美元,到2023年預測的20億美元,再到2028年預測的127億美元,快速增長。目前合成生物學在作物領域的發展應用主要是對作物進行提質固氮、抗病抗蟲、促進羧化反應提高光能利用、新型農藥開發等等,雖然有廣闊的市場潛力但并未實現商業化,還在探索中。


20-4.jpg


筆者在和石尚柏教授溝通時,問及合成生物學可以應用在農資的哪些板塊這個問題。無意間得知石教授又有新菌種研發出來,他希望通過把作物的光合作用的相關機理構建在一起,利用菌種的生物特性抑制脲酶、甲烷產生,減少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對肥料利用的損失,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筆者也向農資行業內其他人士進行了咨詢,猛然發現合成生物學其實已經對農資行業進行了“滲透”,企業也早已動作不斷。


慕恩生物前不久剛進行C+輪融資3億元,拿下了2024年上半年(截至7月份)已知融資最高金額,主要用于微生物發掘與生物制造。


6月由甘肅大北農主辦的以“應用合成生物學,助力鹽堿地改良”為主題的2024年合成生物學鹽堿地改良技術論壇在武威順利召開。大北農集團副總裁、甘肅大北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林梅根表示大北農已布局生物工程產業,致力于運用最新的合成生物學成果,為全球農業企業提供前沿產品,為行業提供領先解決方案。大北農會打通從研究開發到中試驗證再到量產的整個鏈條,形成以合成生物為基底的新型產業體系,實現持續創新。


山東諸城市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浩辰生物”)的植物源磷酸二氫鉀已經使其在農資行業內聲名鵲起,隨著母公司浩天藥業首個獲批建設的省級研發平臺“天然產物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工程研究中心”的塵埃落定,浩辰生物更是實現了大跨步前進。筆者在和浩辰生物總經理范學明進行簡單溝通后了解到,浩辰生物目前已經展開了合成生物方面的研究,部分產品已經進入了中試階段。中試階段是量產之前很重要的一步,所以極其謹慎。


大量的實例證明了農資行業對于合成生物學的規劃已經不僅是蠢蠢欲動,而是“先下手為強”。


20-5.jpg


未來,合成生物學會繼續保持高速發展,但是在商業化方面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也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尤其是要熬過前期的試驗階段,保證量產的穩定性才能收益可視化。“預測在5年內,合成生物學至少要占到農資市場份額的30%,因為它是個新興的產業技術。但是目前來說成本有點高,如果我們的加工工藝達到一定水平,優選菌種并對其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基因修飾,使它的機能更加強大,那么這個市場是很大的,甚至不超過5年就會超過30%的份額。”石尚柏教授如是說。


那么,農企到底會如何籌劃?合成生物學在農資賽道會呈現什么樣的速度?我們且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