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产业之困,如何摆脱?
隨著芒果產業的快速發展,海南、廣西等芒果主產區種植格局逐漸出現新趨勢,即大戶化、標準化。然而,高產值快發展的背后,芒果產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如品質下降、品牌影響力不足等。
那么,芒果產業怎么發展才能打破困局,逆勢而起呢?
首先,要多方面同時著手提高芒果品質。在品質為王的時代,想要打破芒果產業困局,就要多方面同時著手提高芒果品質。
針對性的植保解決方案、施肥方案是基礎。像在底肥、追肥等時期根據芒果的不同需肥要求,有針對性地去制定方案,這樣才能保證芒果樹的營養充足,樹體健康,結出的果子自然優質。海南得福農業聚焦的作物就有芒果,他們組建專業的作物技術服務團隊,對作物進行全程的跟蹤服務指導。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地集成更優的、更科學的方案。
除了用好藥用好肥,還要綜合考慮管理是否及時到位,修剪方式是否科學等,要多方面綜合配套體系,種出好果,賣上好價錢。
此外,芒果品種、天氣因素、采收期和儲存方式對芒果品質也有影響,所以想要提高芒果品質,需要在科學管理方案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其次,規模化種植,品牌化運作。芒果產業想長足發展,一是走規模化經營道路,如合作社等,因為規模化能形成統一的種植標準,種出來的芒果果型、大小、品質等都不會相差太多;目前,海南、廣西一些區域芒果種植出現了很多規模種植,規模化種植具有效率高、管理便捷、產量高等特性。二是要樹立品牌,在規模化種植的前提下,注冊商標,發展品牌,提高果子的質量和知名度,這樣價格相對也會高一點。
規模化種植、品牌化運作均是在高品質的前提下進行,所以,只有發展科學種植、多方面體系配合,才能種出高品質水果,高品質水果只有規模化種植、品牌化運作才能良性發展,提高收益。
再者,提升采后處理以及加工技術。科學合理的采后保鮮、冷鏈物流、分級包裝標準技術以及催熟技術,能夠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延長貨架期。目前,我國大部分芒果產區基本不做采后保鮮,通常都是在產地采摘、分級、打包,收購商直接發往省外的批發市場。芒果采后缺乏商品化處理,貯藏和運輸環節的冷鏈系統不配套,采后損耗極其嚴重。
另外,芒果深加工環節的缺乏,使得芒果產業鏈得不到延伸,芒果附加值得不到提升,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極大限制了芒果產業發揮應有的效益。一般而言,芒果消費主要以鮮食為主,零售電商興起以后,以芒果干為代表的休閑加工食品層出不窮。近年來出現的芒果汁、芒果脆片和芒果酒等產品銷量快速增長。每年芒果收獲的季節除了果質較好易銷部分,剩下的次果需由加工廠收購。但國內企業加工能力弱,精深加工技術落后,加工量小。
最后,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互聯網 +”大環境的影響下,京東、淘寶、蘇寧易購、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電商平臺紛紛進軍芒果產地市場。
為了開拓更為廣闊的銷售渠道,百色構建了“互聯網+芒果銷售”模式,通過網絡平臺帶動芒果交易。百色市每年有近萬家網店通過電商平臺、有贊、微信小程序或微信朋友圈等互聯網方式銷售百色芒果,網上銷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2020年,“百色芒果”電子商業應用率超過50%,形成了輻射全國的芒果銷售網絡。
2021年3月20日,淘寶特價版進行周年直播促銷活動,一天內100噸海南芒果被搶購一空。在電商平臺“產地直供”策略下,不少果園的芒果未采摘即已“名果有主”。
電商平臺進駐產區,果品銷售就多了一個渠道,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些電商平臺果品提早上市,導致當地果農跟風不得不提前采摘,但是芒果的成熟度還不是很高,容易讓消費者產生今年芒果都不好吃的錯覺,影響產區品牌的打造。因此,百色政府每年發文規定各個品種的采摘時間,比如臺農6月1號之后才可以采摘。
還有一些電商惡意營銷,對于芒果壓價非常嚴重。比如,2021年,攀枝花芒果受到外地部分短視頻以及公眾號惡意“悲情、賣慘”營銷侵擾,被消費者誤以為芒果價格就是幾毛錢一斤。果農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芒果卻被他們低價收走,擾亂了市場價格,造成不良市場影響。
此外,“直面”消費者的生鮮零售商也在逐步繞過中間批發商,自行深入產業鏈上游。
總之,這些新的銷售渠道讓果農有了直接貼近市場、面向消費者的機會。如果果農能夠借此掌握“消費者需要什么大小的芒果、什么時候想吃芒果”等關鍵信息,就能根據需求來統籌管理,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