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三大枝干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梨輪紋病、梨腐爛病、梨干腐病是梨的三大主要枝干病害,嚴重時會導致枝干枯死,對梨樹生產危害較大。其中梨干腐病和梨樹腐爛病田間癥狀,尤其是早期癥狀不易區別。
梨輪紋病又稱粗皮病,危害比較嚴重,可造成爛果和枝干枯死。該病危害枝干,從皮孔侵入,以皮孔為中心形成痣狀褐色突起,后逐漸擴大為暗褐色扁圓形病斑,病斑外圍細胞木栓化最終導致病健交界處開裂,形成馬鞍狀翹起,形成典型的枝干輪紋癥狀。導致輪紋病與干腐病的真菌親緣關系較近,兩種病害在枝干上的癥狀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前者產生輪紋狀病斑,后者在枝干上產生潰瘍病斑,但二者引起的果實腐爛癥狀相似,外觀難以區分。5~7月份是侵染新梢和枝干的高峰期。分生孢子釋放量與降雨時間長短有關,且高濕利于病原菌的生長和侵入,因此謝花后和7~8月份降雨較多情況下要做好輪紋病的防控。
梨樹腐爛病又稱臭皮病,是梨樹最重要的枝干病害,以侵染主枝、側枝為主,在主干上也有發生。當病斑環繞整個主枝時,主枝即死亡,嚴重時可造成死樹和毀園。梨腐爛病在枝干上的癥狀分為兩種:潰瘍型和枝枯型。
1)潰瘍型:病皮外觀初期紅褐色,水漬狀,稍隆起,用手按壓有松軟感,多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常滲出紅褐色汁液,有酒糟氣味。用刀銷掉病皮表層,可見病皮內呈黃褐色,濕潤、松軟、糟爛。后期,病部失水凹陷、硬化,呈灰褐色至黑褐色,病部與健部裂開。病皮上產生很多黑色小粒點。天氣潮濕時,小黑點吸水從孔口涌出桔黃色、膠質卷須狀的孢子角。樹勢較弱,病斑可深達木質部,破壞形成層,并迅速擴展,環繞枝干,而使枝干枯死。
2)枝枯型:多發生在極度衰弱的梨樹小枝上,病部不呈水漬狀,病斑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明顯,擴展迅速,很快包圍整個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點。病樹的樹勢逐年減弱,生長不良,如不及時防治,可造成全樹枯死。
梨腐爛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春、夏、秋、冬季均可萌發造成危害,春季病部擴展快,夏季較緩慢,秋季再次達到擴展高峰,但危害較春季輕,冬季低溫凍害造成枝干組織傷害,很容易誘發腐爛病發生。因此,在梨園管理中,除了早春病疤的治理,還要重視樹體的預防保護工作。
梨樹腐爛病癥狀
梨干腐病發生遍及全國各梨產區,是僅次于腐爛病的重要枝干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梨樹枝干,主干、主枝和較大的側生枝上均可發生,病斑繞側枝一周后側枝即枯死。梨干腐病在枝干上,初期皮層出現褐色病斑,很少發病至木質部,質地較硬;當病斑擴展至枝干半圈以上時,其上部枯死。在苗木上,樹皮出現黑褐色長條狀濕潤病斑后,葉萎蔫,枝條枯死,后期病部失水凹陷,四周龜裂,其上密生黑色小粒點。
春季,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樹體上。6月份發病最多。干旱是導致干腐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春季和初夏干旱的年份和山地梨園發病嚴重。
與腐爛病的區別:干腐病初期病斑顏色較深,發病組織較淺,一般不至木質部(只是嚴重發病的可深達木質部),而腐爛病病斑比較深,皮層易爛透。干腐病病斑多為帶狀或不規則狀,其上常有縱橫紋,而腐爛病病斑邊緣開裂。干腐病病斑上的黑點小而密,后期不形成孢子角,而腐爛病病斑小黑點大而疏,后期小黑點冒出桔黃色分生孢子角。干腐病病部無特殊氣味,而腐爛病有濃酒糟味。
梨樹干腐病癥狀
(4)防治方法介紹 ①加強管理,增強樹勢。增施有機肥,適時灌溉;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調節水分。合理樹體結構及負載量,保持樹勢穩定,減少病害。 ②刮除病斑,徹底刮除枝干老翹皮及病斑、菌瘤、流膠等,精心刮除,腐爛病要深達木質部,用甲硫萘乙酸、腐殖酸銅、菌清等膏劑涂抹,并做好傷口保護。 ③枝干噴霧和涂刷藥劑,一是梨發芽前(3月份)噴施鏟除性藥劑,藥劑可選用8%戊唑醇+22%多菌靈500倍液,二是謝花后和生長季節(6月份和7月份)再噴施三次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兼防其他葉部病害,噴藥時,注意樹干、主枝等易發生部位要細致周到噴藥;三是對易發生凍害的地區,提倡冬季對樹干及主枝向陽面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