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科技周国涛:15年深耕,让智慧农业真正“落地生根”
智慧農業,一個擁有千億級市場的農業藍海洼地。
有人說未來十年是智慧農業爆發的十年,有人說智慧農業噱頭十足但難以落地,有人說智慧農業將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有人說看智慧農業就像霧里看花,始終看不清楚未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農業正在向4.0時代邁進,智慧農業的大趨勢不可阻擋,鄉村振興、數字鄉村、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等都需要智慧農業做關鍵支撐。
智慧農業,未來已至!
有這樣一家企業,15年前就創新引領性地踏入智慧農業領域,探索、耕耘、創新、實踐,把看起來“高大上”、高科技的智慧農業真正“落地生根”,應用在中國廣袤的鄉村農田,它就是河南云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近日,農資與市場平臺拜訪了河南云飛科技創始人周國濤先生,一起看看云飛科技如何將5G、遙感、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讓高科技的智慧農業“落地生根”,未來云飛又將如何助力數字鄉村與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基于什么樣的背景和初衷,促使您創業進入智慧農業領域?
周國濤: 到2022年,是我創建云飛科技的第十五年。其實剛創建云飛科技的時候,國內基本還沒有“智慧農業”這個概念,而當時創建云飛科技的初衷也很簡單。
作為一名70后,我從小吃的菜就是老家地里媽媽種的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黃瓜和番茄從菜園里摘下來不用洗就可以吃,而且口感非常好。工作以后,雖然每個超市里都能買到黃瓜和番茄,但再也不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這雖然是一件小事,卻讓我萌生了做農業的念頭,我希望可以通過新技術實現農產品的綠色種植,讓孩子們也能吃上放心可口的蔬菜,再加上當時中央的各類文件都開始聚焦三農,讓我猛然意識到農業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所以毅然辭去了在事業單位的工作,下海到鄭州創業。
云飛科技成立之初,是以生產殺蟲燈產品為主,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業逐漸進入了4.0時代,云飛科技也從一家只做硬件的生產型企業,慢慢向軟硬件協同開發的高新技術型技術企業進行過渡,逐步發展成為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遙感為核心技術的智慧農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平臺。
從2017—2022年,15年的發展,云飛科技經歷了哪些關鍵的發展階段,如何一步步布局和完善智慧植保與智慧農業服務?
周國濤: 我們企業15年的發展,經歷了兩次重要轉型。
創業之初,公司以傳統植保儀器設備生產、銷售為主,縱向帶動土壤、氣象等數十種儀器設備的發展。這個時期的積累,為企業奠定了一定基礎的市場積累。
2012年,云飛科技開始將物聯網技術融入傳統儀器設備中,實現植保設備運行的自動控制,運行狀況的遠程維護。產品技術的升級,提升了我們產品的利潤空間,豐富了企業的產品品類,推動我們企業可以服務更多的客戶。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轉型。
2018年開始,企業開始深度開展對外技術合作,尤其是先進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應用。我們通過識別算法、模型訓練,提升病蟲害識別監測精度;物聯網技術的深度應用,實現了我們田間植保信息的自動獲取、智能處理,推動田間植保管理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
2018年以來,田間病蟲害監測預警防控技術業務,逐漸成為我們企業的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目前,我們正在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綜合天基、空基和地基觀測的協同感知,實現農業信息的高精度、多尺度、立體化、時空連續獲取,多維打造服務、技術、業務生態,這是云飛科技的第二次轉型。
深耕智慧植保15年,云飛科技已經構建起了涵蓋農田、茶園、果園、蔬菜等作物的標準化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解決方案。下一個發展階段,我們將著力通過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創新應用,打造農業AI大腦,建立病蟲害預警模型庫,實現從智能監測到智能預警到智能防控,構建生態閉環。
作為國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的先行者,您認為農業植保存在哪些痛點、難點,智慧植保在智慧農業及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怎樣的關鍵作用?
周國濤: 當前,我國農業領域植保工作開展存在著三點突出的問題:第一是病蟲重發多發頻發,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第二是測報技術人員少,植保工作開展不到位;第三是監測手段落后,難以支撐和適應現代病蟲害防控工作的實際需要。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借助先進的智慧植保系統,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監測預警、智能分析、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提高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控服務能力,推動田間植保管理走向監測、預警、防控技術閉環、業務閉環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應用;實現植物保護政府決策科學化、防控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幫助植保部門更好地貫徹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讓我國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落到實處。
您認為,做好智慧植保的核心關鍵點是什么?15年沉淀,云飛科技在智慧植保領域構建了怎樣的核心競爭力?
周國濤: 農業病蟲害的防治是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應用大數據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是智慧植保的一個典型特征,在智慧植保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應用就是打造一個農業AI大腦。這個大腦集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等功能為一體,對作物實施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協助種植者采取正確科學的方法防治病蟲害。
目前云飛科技正在構建農業AI大腦,其中在蟲情監測領域,數據庫蟲害圖像多達300多萬張,已經實現對187種農業害蟲的自動識別,重點害蟲識別率達到了86.18%。基于這些海量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對害蟲遷飛規律的預測、害蟲高發期的預測,通過對害蟲發生的提前預警,從而做到精準防控、綠色防控,打造生態閉環,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很多人認為智慧農業概念性比較大,落地難,對此,您怎么看?如何讓智慧農業真正實現在農業生產中的核心價值?
周國濤: 出現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在于很多做智慧農業的企業不懂農業,現在很多的智慧農業企業聚集非常多的人才,有物聯網的,有人工智能的,等等,但很少有真正懂農業的。雖然設計的很多產品在理論上是非常好的,在實驗室也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放到實際的生產中,讓生產基地來使用的話,他們感覺非常不方便,操作非常麻煩,而且作用也不大。即使有些基地使用了智慧農業的一些產品,通常只是一開始試試,最后就成了擺設。
所以,智慧農業這樣高科技的東西,真正想要落地,首先必須要“接地氣”才行,否則只能是霧里看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永遠走不到一起來。就拿云飛科技做的蟲情監測預警這一塊來說,如果單看數據,我們可以識別將近兩百種害蟲,而且識別率也不錯。但這個功能對種植者沒有太大作用,種植者并不關心數據,種植者關心的是如何可以有效防治蟲害,從而實現增產增收。所以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蟲情測報系統和防治系統進行聯動,當測報系統發現田地某種害蟲有大面積發生趨勢,防治系統就可以在害蟲活躍的時間段自動啟動進行殺蟲。種植者是非常青睞這種高效的防治方式的,因為可以真正幫助種植者降低勞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糧食產量。
云飛科技未來幾年的目標和規劃,如何在智慧農業尤其是智慧植保板塊深耕,助力鄉村振興?
周國濤: 未來幾年,云飛科技主要會在以下三個方向對智慧植保進行深耕:
首先,構建不同作物的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解決方案。目前整個行業,無論旱田作物還是水田作物,無論是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基本上都是統一解決方案,但不同的作物生長環境、生長周期、病蟲害信息等都截然不同。所以云飛科技將構建不同作物的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解決方案,通過對蟲情、病情、氣象、長勢等信息的實時采集,實現對不同作物病蟲害發生和發展的精準預測、預報,為防控方案的有效制定提供客觀科學的數據支撐。
其次,構建農業AI大腦。目前云飛科技的農業AI大腦已經實現了對蟲情、病情、墑情、苗情等數據的智能感知,蟲情的智能預警、智能決策也已經開始應用。未來整個農業AI大腦構建完成以后,各級用戶不僅可以實時查詢田間數據,同時可聯合作物管理知識、作物圖庫、災害指標等模塊,對作物實施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
最后,探索蟲害生態防控新技術。目前常見的蟲害防控方式,無論是農藥還是殺蟲燈都是無差別地殺傷害蟲和天敵,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物鏈。目前云飛科技已經研發了基于燈光干擾技術的新型綠色防控產品防蛾燈,這種防控方式驅蟲而不殺蟲,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并且在茶園中得到很好的示范應用。未來云飛科技將繼續研究昆蟲的各種習性,探索蟲害生態防控新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