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智慧农业如何谋求新突破

作者:山西日报 2023/11/16 14:17:44
前不久,“科创中国”院士专家运城行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建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运城绿谷子果蔬产业研究院院长杨正礼,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教授陈莉等专家学者对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万荣县香菇菌种生产基地进行了探访调研,并为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促进农业、科技

前不久,“科創中國”院士專家運城行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農業農村部農業物聯網系統集成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建偉,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運城綠谷子果蔬產業研究院院長楊正禮,運城學院生命科學系教授陳莉等專家學者對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萬榮縣香菇菌種生產基地進行了探訪調研,并為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建言獻策,提出了可行性解決方案。


促進農業、科技、管理、資本等幾大要素融合聚力


  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萬榮香菇產業園已形成菌種研發、菌棒生產、養菌出菇、冷藏儲存、加工銷售等上下游全產業鏈條。現有香菇養菌棚240個、出菇棚600個、交易市場3500平方米、保鮮庫3500立方米。香菇產銷初具規模,為萬榮縣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群眾增收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萬榮縣蔬菜發展中心主任謝建鵬介紹說:“萬榮香菇產業基本走完了標準化路程,下一步要在現代化、智慧化上發力,我們將按照院士專家的建議,立足資源優勢,圍繞把香菇產業打造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和高效循環農業的示范點,通過科技支撐、項目帶動、示范引領,規模化、綠色化、數字化、產業化、訂單化發展香菇產業,走出一條集研發、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之路,將香菇打造成萬榮縣繼果業之后的又一富民產業。”


  “政府部門要牽頭營造智慧農業發展環境。”趙春江說,要加強政府資金支持,統籌各類政府資源,由分散投資建設改為集中投資建設,總結經驗,建立模式。同時,要制定相關補貼政策,考慮到智慧農業實施成本高、市場利潤低,要對智慧農業技術應用主體給予政策性補貼。要積極推動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改變小農戶、小地塊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今后要在土地流轉、生產托管等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提高智慧農業投入的邊際效益。


  在香菇基地,專家們看得仔細,問得詳細。楊正禮認為,推進以土地重組優化和農民凝聚為核心的農村機制體制改革,是當前農村工作突破的關鍵點,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從全國來看,大多專業合作社還是一種松散的聯合,土地碎片化和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如何用改革思維開展當前農業農村機制體制創新,探索當前土地有效重組優化和農民凝聚的新機制與新模式,促進農業、科技、管理、資本等幾大要素的融合聚力,對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和農業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所以,應實施農村機制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雙輪”協力驅動,實現農村集體經濟振興。


打造綠色循環的生態產業鏈


  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是我省唯一的國家林木專類公園,板棗林覆蓋率高達92.23%。園內保存著千年左右樹齡的古稀棗樹1.7萬余株,是全國唯一的“萬株千年”板棗古稀樹群;分布有500年左右樹齡棗樹5萬多株,是中國最古老、最名貴的板棗園區。


  “稷山板棗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我們建立了板棗博物館,打造了農文旅融合的新業態,建立了棗園的小火車、星空民宿、明清小院,我們還成功獲批國家3A級景區。下一步,我們將積極跟進與專家團隊的科技合作,在智慧板棗園建設、板棗深加工等方面深入交流,將稷山板棗產業鏈做全、做深、做廣。”稷山縣棗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賀寧杰說。


  吳建偉認為,“圍繞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及古樹管理的需要,積極開展智慧棗園建設。在核心果園部署‘天地空’采集監測設備,采集基礎信息,開展環境監測,做好古樹信息管理,實施水肥藥與農事作業一體化操作,實現蟲情、墑情、災情和果樹長勢的自動監測、智能診斷和應急預警。”專家們建議還要部署果園水肥一體化智能裝備,遠程控制果園灌溉、施肥、施藥,實現“定點、定量、省時、省力”,有效緩解水肥投入粗放問題。同時,搭建稷山板棗遠程作業、可視展示和指揮調度“一張圖”,為板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在實施中,要通過規劃引領,扎扎實實地分階段、分產業、分區域推進,通過5年左右的不懈努力,打造出‘智慧果園’‘智慧鄉村’等典型樣板,并逐步帶動全縣農業的升級換代與農業現代化的早日實現。”吳建偉說。


  參觀了以稷山縣、萬榮縣為代表的智慧農業系統后,陳莉最大的感受是運城的果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利用還有待提升。如果可以做到綠色轉化與高值利用,比如,將稷山棗芽茶渣、萬榮果渣、蘋果落葉等農林廢棄物收集起來,制備成可以高效凈化甲醛、苯、TVOC、PM2.5污染物的科技產品,既可以轉化利用生物質資源,又可以高效去除污染物,還可以串聯起綠色循環的生態產業鏈,服務美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打通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


  運城作為我省果蔬與糧食生產大市,整體還停留在數量型農業經濟階段,如何不斷提升農業效率、效益和現代化水平是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結合運城市農業農村發展實際情況,趙春江建議優先考慮戰略意義大、產業優勢明顯、經濟效益好的領域率先實施,實現“小切口、大示范”,不斷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建設一批智慧農場,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圍繞農民致富,他建議開展智慧果園、智慧溫室、智慧工廠化養殖場等場景建設,通過實施智慧農業實現節本增效。


  楊正禮提出,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技推廣主渠道一直在發揮著主導作用,推廣項目示范帶動效果顯著,企業訂單帶動頗具實效,“科技小院”等模式頗具效力。但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高效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系統化的成套農業技術推廣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礙,這一方面與技術成果的有效性、推廣機制不完善直接相關,另一方面與當前土地碎片化、農業比較效益低和知識型勞動力缺乏的現實也密切關聯,只有科技創新與農村機制體制改革同步進行,打造一批智慧化新型集體經濟建設樣板,通過組織建設、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文化建設、數字化提升等,逐步實現鄉村共富共享的新局面。


本報記者沈佳 本報通訊員范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