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看黑龙江农业
黑龍江土壤肥沃,是世界三大黑土之一東北黑土的主要分布區域。黑龍江的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占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
每逢冬季,休耕的土地為冰雪所覆蓋,大多只收獲一季作物,但這片沃土的體量之大毋庸置疑。
倉廩實,天下安。黑龍江為“種好中國糧食、端牢中國飯碗”交出了亮眼成績單,十多年來,全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居于全國首位。
目前,黑龍江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15億畝以上,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
從三江平原到松嫩平原,廣袤的黑土地上,水稻壓圈快速上糧,玉米粒日益飽滿充實,大豆體量不斷增加。
國人每9碗米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近20年黑龍江水稻種植面積翻倍地增長,2002年為2347萬畝,2014年達到到最大面積5953萬畝,此后水稻種植面積波動性下降,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平穩,一直保持在5600萬畝以上。
2021年黑龍江水稻播種面積5800.5萬畝,產量2913.7萬噸,北大荒集團面積占總面積的40%,地方農業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區,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雞西、雙鴨山面積均在500萬畝以上。其中佳木斯播種面積1562萬畝,排在首位。
黑龍江寒地水稻主要以插秧為主。插秧田可以扣棚早育苗、早插秧,對水稻的成熟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近年來由于水稻價錢不高,而且插秧田機械成本大,人工成本高,苗期投入大,導致插秧水稻的效益下降。不僅省去了苗床期農資投入,還極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機械成本,直播水稻成為趨勢。兩者的成本,每坰地相差5000—6000元。所以現在直播水稻的面積越來越大,大概占比10%。
近年來水稻種植收益走低,影響了部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黑龍江近三年用“水改旱”將水稻、大豆這兩種作物的種植結構變化緊緊聯系在一起,簡而言之,水稻的面積有一定的減少,對應的大豆種植面積明顯增加。但是,整體而言“水改旱”并沒有影響水稻種植大局。
黑龍江的大豆產量約占中國大豆總產量的40%。受政府的引導,包括補貼的激勵,近兩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快速上漲,2021年面積5832萬畝,產量718.8 萬噸。2022年,黑龍江明確提出穩糧擴豆目標,大豆播種面積達到6850萬畝以上,比去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其中,黑河、齊齊哈爾、綏化三個地區的播種面積占全省的58.74%。隨著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黑龍江大豆的產量在不斷地突破,一坰產量最高可達6000多斤。而且這兩年大豆價格好,種植戶效益越來越好。也因此,種植戶用肥用藥水平有所提高,開始注重使用增產增收類產品。
當然,黑龍江黃金種植緯度帶的玉米面積占比仍然最大。2021年玉米種植面積9786萬畝,產量4149.2 萬噸。由于這兩年玉米價格較好,玉米產量也較高,深加工工廠較多,種植戶不愁賣糧,收益有保障,有人預測下一年度玉米的面積應該會有所增加。
此外,作為第4主糧的馬鈴薯,面積較為穩定,略有減少(主要和行情有關),傳統主產區寧安、克山、訥河等滴灌設備更為普及。
在糧食種植面積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我們總是會忽略了黑龍江的經作。實際上,黑龍江主要的經作種植區域、主栽作物與面積比較穩定。2021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1年黑龍江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71萬畝,比上年增長8.9%。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235.5萬畝,產量725.4萬噸;油料播種面積61.5萬畝,產量13.6萬噸;瓜果類播種面積57萬畝,產量140.1萬噸;中草藥材播種面積244.5萬畝。
土地地形加上氣候的優勢,黑龍江的農業一直都發展得不錯,相比其他地區,黑龍江農業發展可以說是起點高,進步快,是我國大農業發展的典型代表。目前,黑龍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也都位居全國首位,基本實現了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農機機械總動力達到6888.35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居全國首位。
既要增產又要增收,既要“種得好”、又要“賣得好”。值得注意的是,黑龍江綠色食品與農產品品牌也走在前列。截至2021年12月,黑龍江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已達154個,名列全國前列。其中糧食類農產品地理標志44個,五常大米的品牌價值更是高達710.28億元。
2022年8月29日“世界農業中心”在哈爾濱正式揭牌,致力于打造集科技創新、成果孵化、學術交流、商務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農業平臺。
可以說,躍動的數字,“農”墨重彩,沃野黑土孕育著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