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登记概况及小麦杀菌剂登记现状和展望

作者:《农药》2024年第2期 张君霞等 2024/3/25 10:32:48
原标题:2013—2023年中国小麦杀菌剂登记现状       小麦是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2,500万hm2,年产量一直居全球前列。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均是小麦生产大省,年均种植面积分别约为8,500万、6,000万、4,300万、3,300万和3,000万亩。小麦全生育期病害发生具有种类多、频次高、面积大、为害重等特点,如赤霉病、条锈

原標題:2013—2023年中國小麥殺菌劑登記現狀

       小麥是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年均種植面積約2,500萬hm2,年產量一直居全球前列。河南、山東、安徽、河北和江蘇均是小麥生產大省,年均種植面積分別約為8,500萬、6,000萬、4,300萬、3,300萬和3,000萬畝。小麥全生育期病害發生具有種類多、頻次高、面積大、為害重等特點,如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等常發性病害會為害葉片、麥穗和莖稈等,進而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與品質。為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各級政府或農業部門不斷加強病害實時監測,及時示范推廣綜合科學防控技術,以保障小麥健康生長與國家糧食安全。

       目前,化學藥劑仍然是上述小麥重要病害的最有效防控措施。本文在分析了中國農藥信息網登記農藥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了2013—2023年小麥殺菌劑登記數量、防治對象、有效成分、劑型、使用方法等變化特征,提出了小麥殺菌劑未來發展方向,旨在為創建小麥病害綠色高效防控技術體系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部分理論依據。

1  中國農藥登記總體概況

       2021年,隨著新修訂《農藥管理條例》的貫徹實施,農藥風險管理進一步強化,及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低風險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品種均穩步上升。農藥登記是農藥產品進入市場的重要關口,登記農藥產品結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農藥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近年來,中國農藥登記基本情況如下。

1.1  現有農藥登記總量

       截至2023年12月10日,中國農藥登記產品總量達46,058個;其中,殺蟲劑(含衛生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和其他藥劑分別有18,953(2,884)、11,941、12,682、1,531、129和822個,分別占比41.15%、25.93%、27.53%、3.32%、0.28%和1.78%(見圖1)。近11年來,農藥產品登記總量呈持續增加趨勢,每年增長率在-0.6%~14.7%之間。但隨著農藥登記管理要求的提高、農藥風險評估管理制度的完善,每年新增農藥登記數量逐年遞減,2019—2023年農藥登記總量環比增長分別僅為-0.6%、1.5%、6.5%、6.3%和2.78%。

圖1  截至2023年12月10日我國各類農藥登記占比情況

       現有農藥登記有效成分累計有761種;其中,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和其他藥劑有效成分分別有239、222、180、62、14和54種,分別占比31.41%、29.17%、23.65%、8.15%、1.84%和7.10%(見圖2)。

圖2  截至2023年12月10日我國農藥登記有效成分占比情況

1.2  2013—2023年中國農藥產品登記特征

1.2.1  農藥年登記產品總量增加趨勢減緩

       近11年,農藥登記總量整體呈增長趨勢(見圖3)。2013—2023年(截至2023年12月10日),農藥登記總量從27,737個增長至46,058個。2018年之前,登記總量每年穩步增長,連續6年增長趨勢明顯,年增長率為3.8%~14.7%;而近5年,登記總量增長趨勢平緩,增長率分別僅為-0.6%、1.5%、6.5%、0.5%和2.8%。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269公告,近3年僅批準了361個僅限出口農藥產品;其中,2022年批準了240個。2022年,新增農藥登記產品466個,大田農藥、衛生農藥分別為438、28個,與2021年同比新增幅度降低83.2%。究其原因,可能與農藥企業準入和登記門檻的提高有關。另外,環保、安全生產等新政策限制也可能會影響個別企業農藥登記進程。

圖3  近11年我國農藥登記總量變化情況

1.2.2  大宗作物用藥登記數量占主導地位

       近年來,不同作物上農藥登記數量由高到低分別是水稻、小麥、柑橘、棉花、甘藍、黃瓜、玉米、蘋果和大豆(見表1),占比均在4.49%以上。水果、蔬菜(南瓜、冬瓜、油麥菜、菠菜等)等小宗作物用藥登記數量和占比均持續上升,表明小宗作物科學用藥問題已受到農業部門高度重視。2013—2023年,農藥登記的用藥作物相對比較集中,前10名作物用藥登記數量占總量的71.14%,其他作物占28.86%。

表1  2013—2023年我國農藥登記前十的作物登記數量和占比

1.2.3  農藥產品登記結構發生變化

       隨著國家對農藥監管嚴度的提升、農藥風險評估的引入和安全高效農藥產品的鼓勵,農藥產品結構也越來越合理化、科學化、綠色化。近年來,農藥登記評審工作更趨向于綜合評價,注重質量、效果、風險把控并重,且更注重藥劑的環保、高效和低風險性,禁止存在安全風險的藥劑登記。在更加嚴格的登記評審制度下,新藥劑登記難度增加、數量減少,變更登記明顯增加。2020年,受理登記變更申請1,156個,相比2019年同比增加47.0%。2021年,受理登記變更申請2,831個,相比2020年同比增加144.9%。當前,農藥產品登記結構呈現出新增農藥登記數量減少、除草劑登記數量明顯增加、單一制劑登記減少/混劑增加、高毒農藥登記減少和生物農藥上升5個特點。近10年來,混配藥劑、高毒藥、生物農藥登記數量占比分別達70.0%、0.98%(首次低于1%)、25.0%。 

2  中國小麥殺菌劑登記概況

2.1  小麥殺菌劑登記數量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中國小麥用藥登記產品3,769個,涉及有效成分140余種。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和其他類藥劑分別占比25.48%、33.48%、32.64%和8.40%。2021年,以小麥為登記作物的低毒、微毒類型農藥產品占比較高達85.6%,2022年、2023年與2021年同比增加0.35%、5.83%;高毒農藥84個,其中殺蟲劑74個、殺菌劑14個。小麥除草劑未有登記。

       2010—2018年,小麥殺菌劑登記數量持續上升;其中,2016—2018年增長幅度最明顯(見圖4)。2019年,殺菌劑登記數量由438個降至40個,降幅達90.9%,基本與2020年持平(43個)。2021、2022、2023年登記數量有明顯上升,分別增加248、240、254個。

圖4  2010—2023年我國小麥殺菌劑登記數量變化趨勢

2.2  小麥殺菌劑防治對象登記特征

       根據2023年小麥殺菌劑防治對象統計數據可知(見圖5),累計登記了12種小麥病害。

圖5  2023年我國小麥殺菌劑登記種類與數量

       排名前3位依次是白粉病、赤霉病和銹病,登記產品數量分別占總量的29.62%、26.33%和14.11%。小麥花葉病毒病和霜霉病登記藥劑均僅1種。近年來,山東、河北、河南等主產麥區莖基腐病發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趨勢,已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與品質,但未有該病專用藥劑登記。

2.3  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登記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登記種類共69種,其中單劑52種、復配劑17種。三唑酮登記產品數量(114個)最多,占單劑登記總數的16.61%;其他單劑由高到低依次是戊唑醇、甲基硫菌靈、苯醚甲環唑和丙環唑,分別占登記總數的12.68%、8.74%、7.58%和6.85%。上述5種農藥產品占小麥登記殺菌劑單劑總數比高達52.47%。毒性低、防效高、殺菌譜廣、靶標穩可能是三唑類殺菌劑登記種類最多的主要原因。

       根據農藥登記管理要求,目前高毒、劇毒、易造成生物富集的農藥均禁止登記。2016—2023年,低毒、微毒農藥登記總量持續增長(見圖6),并已占絕對優勢;同時,每年中等毒、高毒、劇毒農藥登記數量與當年農藥登記總量的占比相應在逐漸下降。2013—2023年,新登記的小麥殺菌劑中等毒、高毒、劇毒農藥登記數量平均值為5.36%,其中2021、2022、2023年3年零登記。農藥登記種類趨向于生物或環境友好型農藥方向發展。

圖6  2016—2023年我國微毒、低毒小麥殺菌劑登記數量變化

2.4  小麥殺菌劑劑型種類登記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殺菌劑登記總數累計60多種劑型(11,941個);其中小麥殺菌劑登記10種劑型、1,249個產品(見圖7),包含可濕性粉劑、乳油、懸浮劑、水劑、水分散粒劑、懸浮種衣劑、顆粒劑、水乳劑、微乳劑等。殺菌劑登記劑型相對單一,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懸浮種衣劑、乳油是主要劑型。乳油登記數量雖然一直占絕對優勢,但該劑型占當年產品登記總量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其年均降幅4.29%;可濕性粉劑占比年均降幅2.96%,而可分散油懸浮劑、懸浮劑和水分散粒劑占比年均增幅分別為14.3%、7.85%和5.40%。水劑和水分散粒劑仍然較少。每年登記農藥中環境友好劑型數量在逐年增多,如懸浮劑、可分散油懸浮劑、種子處理懸浮劑等。隨著生物農藥的發展,餌劑和揮散芯等劑型數量也在顯著增加。

圖7  小麥殺菌劑登記劑型數量

2.5  小麥殺菌劑使用方法登記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麥殺菌劑登記使用方法種類較多,但主要為噴霧法和種子處理法。噴霧法適用于乳油、水劑、可濕性粉劑、懸浮劑、可溶粉劑等劑型,主要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種子處理法適用于懸浮劑、可濕性粉劑、可溶粉劑等劑型,主要是用來防治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全蝕病等土傳病害。

2.6  不同省份小麥殺菌劑登記特征

       截至2023年12月10日,小麥殺菌劑有效登記產品共1,249個(見圖8),主要登記省份為江蘇、山東、河南、陜西、河北、上海、安徽、浙江和四川,登記數量分別為280、230、121、96、79、77、77、50和35個。

圖8  不同省份小麥殺菌劑登記情況

 

3  問題與展望

3.1  目前暫無小麥莖基腐病登記藥劑

       小麥莖基腐病是由一種或多種鐮刀菌單獨或復合侵染引起的小麥莖基部病害。根據病菌侵染早晚和發病輕重不同,該病田間癥狀通常表現為植株矮化、萎蔫、青枯和枯死等不同癥狀,小麥生長后期典型特征為“白穗”。近年來,由于大面積推廣秸稈還田,導致土壤中鐮刀菌的數量激增,因此小麥莖基腐病呈逐年加重趨勢。據報道,該病病原菌地區間差異較明顯,河南、山東、河北等省以假禾谷鐮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為主,江蘇、安徽等省以禾谷鐮刀菌(F.graminearum)為主;各麥區優勢致病菌致病力均較強,且近年來假禾谷鐮刀菌已成為引起我國小麥莖基腐病的優勢病原菌。目前,種子包衣是預防或控制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但目前尚未有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登記藥劑。生產中常用的種衣劑有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等。已有研究證明,三氟吡啶胺懸浮種衣劑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效果相對較好,其與微生物菌劑協同防效達77.27%~83.74%,增產率為16.03%~17.55%。研究發現,來自中國4省167株假禾谷鐮孢菌對三氟吡啶胺表現較高的敏感性,其EC50值呈連續分布,均值0.0248 mg/L可作為敏感基線,且未發現田間抗藥性亞群體。鑒于小麥莖基腐病當前發生與危害特征,農業農村部、高校院所或企業等單位可能會加強該病專用藥劑的研發與登記工作。

3.2  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登記種類單一化趨勢明顯

       隨著農藥登記管理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的研發也逐漸向內吸性、高活性、低用量、低毒、環保型方向發展。目前,中國農藥信息網登記的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三唑類、吡唑醚類和苯甲酰肼類化合物;其中三唑類殺菌劑對小麥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常發病害均具有較高防效。隨著三唑類殺菌劑長期、廣泛使用,多地已監測到禾谷鐮刀菌、稻曲病菌等對該類殺菌劑的田間抗藥性菌株,且具有較高的適合度,表明部分病菌對三唑類藥劑存在一定抗性風險。但假禾谷鐮刀菌、禾谷鐮刀菌等對三唑類藥劑的抗性風險仍處于較低水平。雖然三唑類化合物是小麥殺菌劑有效成分登記的主角,但是鑒于已有菌株對該類藥劑產生一定抗性,所以在小麥病害高效防控體系創建中應注重病原菌抗性持續監測、輪換用藥及深翻作業等措施的聯合應用。

3.3  小麥微生物殺菌劑登記產品較少

       生物農藥可分為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生物化學農藥等。在生物農藥中,微生物農藥是當前研究熱點之一。微生物農藥是指以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體為有效成分的農藥,按用途可分為微生物殺蟲劑、微生物殺菌劑和微生物除草劑等。該類農藥具有有效成分來源廣泛、選擇性強、對人畜毒性低等優點。近年來,隨著吡唑醚菌酯、酰胺類等藥劑登記數量的提升,以白僵菌、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地衣芽孢桿菌等為功能菌的微生物殺菌劑也開始登記。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國農藥信息網中登記的生物農藥有443個;其中,細菌、真菌、病毒、原生動物和基因修飾生物農藥分別有302、79、59、2和1個,分別占比68.70%、17.83%、13.32%、0.45%和0.23%。但是,用于小麥病害的生物農藥僅有22種(有效成分);其中,殺菌劑15種;產品共56個,占比僅為2.92%。近年來,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水分散粒劑等生物農藥拌種也應用于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控,但其在小麥生產中后期的防效表現相對較低,僅為40%~50%之間,且該類生物農藥仍未在中國登記。隨著可持續性綠色植保戰略的推進與實施,生物農藥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科研熱點,且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重大研究領域與方向。為有效控制小麥病害發生、保障夏糧產量與品質,需要大力加強小麥病害微生物菌劑或相關產品的創制與應用。

來源:《農藥》2024年第2期 作者:張君霞1a,王倩1a,徐懷瑞1a,張樂1a,劉娜1a,班勝聰1a,甄文超1b,1c,2,齊永志1a,1c,2(1.河北農業大學 a.植物保護學院;b.農學院;c.省部共建華北作物改良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2.河北省作物生長調控重點實驗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