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生物农药赛道,黄金发展期来临!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4/2/25 9:45:40
近几年,生物农药一直是最热门的品类赛道,一些新的生产技术也在加速涌现,尤其是在一些核心的生产技术上,国家是限制出口的。14项生物农药生产技术限制出口2023年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简称“《目录》”),修订后《目录》中涉及农药行业的主要是限制类生物农药生产技术14项。14项生产技术分别是灭蝗微孢子虫制剂生产工艺,多角体病毒毒种及制剂生产工艺,井冈霉素菌

近幾年,生物農藥一直是最熱門的品類賽道,一些新的生產技術也在加速涌現,尤其是在一些核心的生產技術上,國家是限制出口的。


14項生物農藥生產技術限制出口


2023年12月21日,商務部、科技部修訂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簡稱“《目錄》”),修訂后《目錄》中涉及農藥行業的主要是限制類生物農藥生產技術14項。


14項生產技術分別是滅蝗微孢子蟲制劑生產工藝,多角體病毒毒種及制劑生產工藝,井岡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華光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瀏陽霉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金核霉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寧南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阿維菌素菌種及生產技術,Bt菌株及生產技術,枯草芽孢桿菌菌株及生產技術,春雷霉素菌株及生產技術,嘧啶核苷類抗菌素(農抗120)菌株及生產技術,白僵菌、綠僵菌菌種及生產技術,多殺霉素菌種及生產技術。


據了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技術出口是指從我國境內向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的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專利實施許可、技術秘密轉讓、技術服務和其他方式的技術轉移。也就是說,凡是涉及向境外轉移技術,無論是采用貿易還是投資等其他方式,均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的規定。


一直以來,全球各個國家都會對自己的一些行業獨家技術進行保護,會對應用了這些技術的產品的出口加以嚴格限制。而且一直以來,技術出口也都是一把雙刃劍,就農藥來說,一方面,技術出口能優化我國農藥的出口結構,帶動貿易產業升級,加強與全球貿易伙伴的深化合作,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能激發從事農藥行業的技術人員的研發熱情;另一方面,技術出口的壞處也很明顯,尤其是我國由農藥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轉變的關鍵背景下,如果不對相關核心生產技術加以限制,就有被破解和仿效的風險,就難以建立起牢固的農藥技術壁壘,從而讓我國出口的農藥技術更容易被淘汰掉,阻礙農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甚至有可能危害到國家安全。


這次修訂后的《目錄》14項限制類生物農藥生產技術,就是我國在生物農藥領域領先于世界的一些獨家技術,為了防止偷竊和復制,對其加以限制是必然的。


生物農藥制造能力在逐步提高


每一份創新,都來之不易,我們都知道,當美國從貿易戰一路將我國拉入“科技戰”“技術專利戰”那一刻,或許大家都意識到了技術不只是第一生產力,同時技術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有利壁壘。


創新是硬道理,專利是硬實力。近年來,我國在農藥領域科技實力提升和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對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也越來越重視。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化合物在不斷增加,已占到全球開發的農藥新品種的約50%,申請的專利也是越來越多,中國的農藥創新正闊步邁入最好的時代。


其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內生物農藥市場早已是一片火熱,生物農藥制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有10個新農藥(即新有效成分)取得登記。從種類看,新生物農藥占新農藥品種數量的90%;從來源看,新農藥品種100%由國內企業自主或合作研發,部分已獲得專利,體現我國生物農藥制造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


但也應該看到,當前我國農藥企業尤其是生物農藥企業在專利的申請、布局、運營等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方面與跨國國際公司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農藥企業在知識產權戰略發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百億生物農藥賽道黃金發展期來臨


這次修訂后的《目錄》14項限制類生物農藥生產技術,都是我國在生物農藥領域領先于世界的獨家技術,足見國家對生物農藥長足發展的重視,也盡顯生物農藥產業日漸火熱的發展勢頭,預示著黃金發展期來臨。


生物農藥具有化學農藥所不具有的鮮明優勢。第一,具有安全性,能夠對標靶特異選擇,不對非標靶生物產生危害;第二,具有環保性,能夠較快分解,殘留少,甚至能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協同促進根系和植物生長;第三,產生抗性可能性小,生物殺蟲劑通常通過多種模式進行作用,導致昆蟲對其耐受性較低。所以,近幾年生物農藥作為綜合防治的重要措施,在國內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熱度越來越高。


根據《農藥登記資料要求》,我國生物農藥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生物化學農藥及植物源農藥。雖然目前生物農藥還不是農藥行業的“中流砥柱”,但它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和巨大潛力,屬于它的時代真的已經來了。以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赤霉酸、苦參堿、阿維菌素等為代表的生物農藥產品在大田和果蔬作物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從市場容量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全球生物農藥的產業價值在不斷凸顯,它有著百億美元的市場空間。根據標普全球的測算,2017 年,全球生物農藥的銷售額已超過 33 億美元,2020—2025年,全球生物農藥行業市場規模將以約1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至2025年,全球生物農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美元以上。


而 2016—2022 年農用生物制劑市場復合年增長率達到 12.76%, 2022 年市場價值達到 11.35 億美元。2020 年全球生物殺菌劑市場價值為16 億美元,到 2025 年將達到 34 億美元,預計將以 16.1%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從我國生物農藥的市場容量上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 2021年底,全國生物農藥生產企業有 260 多家,生物農藥制劑年產14 萬噸左右,年產值約 30億元,占整個農藥總產值的 10% 左右。井岡霉素、赤霉酸、阿維菌素、蘇云金芽孢桿菌四個品種的年產值均超過 1 億元。在應用端,全國農技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我國生物農藥使用量從2015年的7.08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8.35萬噸,增長了18%,同期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了16.7%,生物農藥占比逐年提高。


從登記看,農業農村部農藥檢定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2022年,我國登記新農藥有效成分43個,其中生物農藥29個(生物化學農藥12個、微生物農藥15個、植物源農藥2個),生物農藥有效成分數量占新農藥有效成分總數的67.4%;新農藥產品78個,其中生物農藥產品44個(生物化學農藥14個、微生物農藥26個、植物源農藥4個),占比達到56.4%,超過一半。


第十三屆生物農藥發展與應用交流大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我國已登記農藥產品共計45531個,其中,生物農藥產品2048個,占總量的4.5%,相較于2020年的2.9%已經有了較大提升。在作物上,目前生物農藥不僅在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的糧食作物取得登記,還在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上取得登記。


10-1.jpg
10-2.jpg


可見生物農藥的有效成分登記數量和產品登記數量近幾年都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具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和潛力。


在2023年第37屆中國植保會上,科迪華、錢江生化、武漢科諾等生物農藥企業都帶來了自己的新產品和方案。


10-3.jpg
10-4.jpg


2023年我國有10個新農藥(新有效成分)取得登記,其中,撕裂蠟孔菌GXMS1、芹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 Kew1、草地貪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Hub1、哈茨木霉菌DS-10、解淀粉芽孢桿菌HT2003、解淀粉芽孢桿菌 SN16-1、反-7、順-9-十二碳二烯乙酸酯、草地貪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 KYc01、蝗蟲微孢子蟲PL-GM1都是新生物農藥。


從種類看,新生物農藥占比是目前為止最多的一年,占新農藥品種數量的90%,與2021年相比增加了26.0%。其中除1個信息素外,其余都是微生物農藥,說明微生物農藥的研發和生產步伐正在與日俱進,是我國農藥發展進程中的一個亮點。僅登記了1個新化學農藥,是新型SDHI類殺線蟲、殺菌劑。從劑型看,新農藥劑型全部都是環境友好的類型,尤其水分散粒劑在微生物農藥登記中數量增加較快。


目前微生物農藥產量前 5 位的產品分別是蘇云金桿菌(最多)、枯草芽孢桿菌、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多粘類芽孢桿菌制品,這些產品占微生物產品總量的 75% 以上。生物化學農藥產量前 5 位的品種是赤霉酸、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三十烷醇和14- 羥基蕓苔素甾醇,其產量共占生物化學農藥總量的約 70%。植物源農藥產量前 5 位的品種是苦參堿、樟腦、魚藤酮、螺威和雷公藤甲素,約占植物源農藥產量的 80%。


市場真正爆發尚需時日


可以明顯感覺到,近幾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場熱度持續增加,市場變化日新月異。歐美生物農藥市場間已完成多項大型并購重組及技術合作,逐步形成寡頭格局,市場規模將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加持下持續擴大。國內生物農藥行業也隨著國內環保的趨嚴、高毒農藥的禁用退出,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春天”和“黃金期”,在基層推廣銷售方面也逐漸打開局面,漸入佳境。


從政策層面上看,農業農村部自2024年6月1日起,撤銷含氧樂果、克百威、滅多威、涕滅威制劑產品的登記,禁止生產,自2026年6月1日起禁止銷售和使用。


2023年1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自202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產業鼓勵類條目中,鼓勵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專用中間體、助劑的開發與生產,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體結構農藥生產,生物農藥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生產。


在市場推廣層面,生物農藥在蔬菜、水果優勢產區病蟲害綜合防治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應用面積逐漸擴大,市場份額逐步提升,銷售漸入佳境。


近幾年生物農藥領域出現了一批新的具有重大應用潛力的新技術及新產品,例如,以免疫誘抗劑為代表的新生物農藥品種逐漸成為行業熱點;恢復土壤結構的土壤連作障礙修復技術(通過增加土壤功能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通過添加土壤有機質來維持龐大的功能微生物群體,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發生和發展,保障和促進植物健康生長)也備受關注;天敵昆蟲和高效微生物菌株的改造技術在生物防治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昆蟲信息素和昆蟲性誘劑的發展被廣泛應用于綠色植保;代謝產物(包括微生物和植物源等)的仿生合成技術快速發展。


隨著政策的持續加持,我國也誕生了一大批實力強勁的生物農藥公司,如錢江生化、武漢科諾、蘭月科技、藍豐生化、新朝陽、德強生物、新瑞豐生化、維科生物工程、麥克羅生物科技、海利爾化學、蘇利股份、惠民中聯、清源保生物等。但整體來看,這些企業80%以上都來自傳統的農藥企業,生產規模還相對較小,研發實力還有待提升,所以還未有獨角獸企業誕生。


同時,我國生物農藥行業還存在著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高、見效慢、政府和廠商宣傳力度不夠、農戶認知低等問題,直白地講還是亟待產、學、研、銷共同發力解決“叫好不叫座”的魔咒。


“叫好不叫座”的魔咒對生物農藥的推廣來說,短期內肯定難以破解,也絕非朝夕易事。但可以欣喜地看到,農戶科學、安全用藥的意識在不斷提高,對生物農藥解決化學農藥抗性問題、降低果蔬作物的化學殘留超標風險、減少或降低化學農藥的用量和施藥次數的重要性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以廣西、山東為代表的優勢果蔬區,隨著品質種植理念的深化,阿維菌素、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井岡霉素、寧南霉素、苦參堿、藜蘆堿、煙堿為代表的生物農藥產品已經在一些大型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生產基地普遍使用,得到了認可。


未來生物農藥的掘金點在哪里?武漢科諾市場部高級經理孫剛忠認為,生物農藥品類的發展趨勢在于細分市場,例如種子處理劑、根系功能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特殊代謝產物的商業化。例如,在以果蔬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市場,土傳病害和線蟲等的發生面積仍將會繼續增加,細菌性病害防治藥劑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打開,微生物農藥的用量會繼續增長,所以廠商要重點關注防治細菌性病害的產品研發和產品登記。


同時,隨著果蔬種植端對提質增產的追求,全程生物解決方案的使用面積將繼續上升,廠商還是要圍繞作物做文章,立足產品,做定制化的方案服務。例如惠民中聯已經開始融合幾丁聚糖、低聚糖素、蠟質芽孢桿菌、淡紫擬青霉這四個與線蟲相關的證件,著重打造生物防控線蟲體系。


目前我國生物農藥的市場滲透率不到10%,預計2030年生物農藥市場滲透率將突破20%,在市場和政策雙重因素驅動下,未來可挖潛的空間不可估量。但也應該看到,生物農藥離真正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市場真正爆發尚需時間的沉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需要在技術、認知、商業模式等產業鏈層面進一步突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