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服:向新而生,躲不过的数智化
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農服雖然隸屬農業范疇,但是無論是數字化,還是數智化,都是農服前進路上躲不過去的一環。雖然聽上去神秘,但是數智化已經滲透在我們耕作的方方面面。
丁丁老師在《深度粉銷》里說,什么叫數智化?
數智化就是,數字化+智能化。
據預測,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達到2025年接近700億美元的規模。2022年,我國的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74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4.3%。
我們來看看農服行業里的數智化吧。
數智化驅動產業進一步升級
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年麥收時節,農業農村部一直在發布最新的小麥機收進度。為什么官方的數據那么及時、準確?
除了前期聯合收割機的調度與準備,還因為,每臺小麥收割機上都裝有黑科技“金匣子”,農機在行駛的時候,可以知道作業時間、作業量和車輛動力情況。
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消息,河南省小麥大面積機收從5月27日開始,高峰期日投入聯合收割機11.2萬臺,日收獲小麥1002萬畝。截至6月13日,全省完成小麥收獲面積8500多萬畝,大規模機收作業基本結束。
農業生產中,機械的比例越來越大,河南今年小麥機收率在99%以上,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控制在2%以內。無人駕駛收割機(由北斗導航定位,通過車載電腦精準控制行進路線,可以實現收割、脫粒、卸糧的一體化操作)、撿拾打捆機(將秸稈變廢為寶,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植保無人機、深松機等,這些都是大田種植的底氣,可能你覺得平常,但也正是這些數智化一點一點地融入生活,才使我們的耕作更加方便、快捷。
最基礎的農服,如小麥、水稻的服務商多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為模式,當然也有些大農田增加了“數據—分析—決策”以智能化驅動產業進一步升級。
據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數據,MAP打造的數字農業平臺正在為195萬農戶、95萬農場、1.9億畝土地提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無論是用“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來提升整個農業產業鏈價值的MAP,還是“多打200斤、多收200塊”幫農戶增收、帶小社長致富、為國家多打糧三方共贏格局的金豐公社,還是實驗“超級棉田”的極飛,他們的服務體系里都有很多的數智化在里面,否則管理幾百畝上千畝的土地將需要多少人工!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維護相關的農事指導及內容、農事提醒規則及內容、田間巡查規則及指標、投入品等,實現技術服務全程數字化”這些基本上每家農服企業都能做到,為何目前使用者寥寥?原因是習慣或者支出不允許。
不僅僅是大田,經作管理也一樣充滿了數智化。
重慶巴南智慧梨園基地負責人表示,智慧梨園基地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技術,最終實現環境監測、標準化管理、病蟲害監測、5G基站通信、農產品溯源、專家遠程巡檢等功能的投用。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案例,很多農服平臺都在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智化平臺來更好地整合上下游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而一些經銷商在做一些落地的工作:利用一些實用工具,施肥之前測測土、追肥之前測測葉。以作物為靶標、數據為依據,科學診斷。
而數智化的基礎和未來的發展邏輯,還是由于“新新農人”的出現。拼多多發布的《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以95后為代表的“新新農人”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嶄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拼多多平臺的“新新農人”數量已超過12.6萬人。
數智化,更綠色 跟精準 更具體 更高效
由第三方專業機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出具的2021年MAP綠色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MAP服務農戶的綠色指數達到43.13,比非MAP服務農戶高出了53.43%;MAP服務的農作物碳排放強度比非MAP降低16.21%。 MAP服務的農產品優質化率比非MAP提高了6個百分點,品牌農產品銷售化率高出大約18.6個百分點,畝收益平均增加1260.31元。
對于愿意為大田農服買單的經銷商和大農戶而言,增產增收是底層邏輯。沒有好收益,沒有漂亮的投入產出值,再多噱頭都沒用。
有科學的種植、植保、營養、管理方案,能減少投入、增加收益就是好的農服公司。
豐縣金豐公社與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合作,以生產托管為切入點,因地制宜約定好保底收益和增產部分的分成比例。組織開展“耕、種、管、收、售”等一條龍式服務,將農戶分散的土地集約化經營、現代化種植,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和品質,并以高于市場價3分錢的價格進行小麥訂單回收,讓農戶獲利。
“家里的地可以放心托管,今年保底收益800元。”一本托管合同,讓劉王樓村村民劉道坤可以安心外出務工。
“選種、選肥、配藥都有專業方案,不僅成本降低了,而且因為品質好了,收購價格每斤還高了3—5分錢。” 湖北枝江水稻種植大戶牟興江表示。
對于農服企業而言,除了幫助農戶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他們也有星辰大海的夢想,要兼顧綠色農業生產,兼顧耕地數量、質量、農業用水量、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干擾等限制性因素。所以,企業就會給出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好的農業投入品、領先的技術、農機農藝的結合、數智化的應用。
2021 年,MAP 在云南省新平縣的褚橙莊園開展精準灌溉技術示范,通過氣象站、墑情儀、張力計等物聯設備,實時監測天氣和土壤濕度,進行動態灌溉,讓每一株樹用水由原來500升/年降到210升/年。褚橙產量和品質不減反增,優果率也由83%提升到91%。
經銷商選擇和專業的農服企業合作,除了農服企業有專業的產品和技術方案之外,還在于他們有豐富的上下游資源。經銷商和農戶背靠大樹好乘涼。
北方果蔬葡萄研發中心技術經理伍小兵就利用東莞一翔的檢測工具,做煙臺附近陽光玫瑰的大數據檢測及分析,然后用精準的、針對性的方案去服務種植戶,為種植者帶來高收益。
除了農資服務商,還有專業的農機服務商、收購商等等,都愿意加入農服的隊伍,為何?現在只做產業鏈的一小段就如瞎子摸象一樣,看不到全貌,對未來的發展無益。
數智化,用最高效的工具,找到終端數據
數智化不僅僅體現在種植上,還有經營管理上。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市場成功,不僅僅因為分銷網絡擴大,也因為“數字優先”的營銷策略增大了消費群體,實現用戶增長。
農資企業要實現用戶增長,也需要更智能化的工具。某企業負責人向筆者介紹一款客戶關系管理工具,對應用戶生命周期的五個重要環節。
AARRR 用戶獲取模型:拉新(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傳播(Referral)、轉化(Revenue)即商業變現。其中的技術邏輯是:廠家—經銷商—零售店—農戶。其中的商業邏輯是,將更多的商品賣給更多的消費者。
如何讓消費者“更多地買”?需要看清楚消費者,激活提升消費者。
但是,企業方、經銷商方如何知道消費者在哪兒?如何激活?產品拉新的狀況?如何知道示范田、勢能會的老帶新比例?
缺乏終端銷售數據,無法指導生產和營銷活動,這是眾多廠商的最大痛點。
丁丁老師說,找到消費者是消費者在線化的基礎,看清消費者是打造私域的基礎,提升消費者是基于數據和算法的消費者精細化運營。
在其他行業,一物一碼這兩年比較普遍。
青島啤酒已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市場實現消費者數據在線化,一物一碼智能營銷平臺與消費者建立連接,使之實現在線化,同時將主要營銷資源進行資產數智化。
其實數智化工具并不神秘,最簡單的就是借力微信生態這個數智化工具:個人微信號、微信公眾平臺(企業微信、小程序、訂閱號、服務號)、微信商戶平臺、微信開發平臺、微信廣告等。
東鵬特飲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消費者互動平臺,入口流量高峰350w+,累計參與人數1.2億+,累計掃碼次數40億+。
說白了,數智化管理工具,不是交易手段,而是管理手段,是廠商為零售商賦能的工具。
新經銷創始人趙波認為,私域不是聯系,是關系。
什么叫關系?有持續的互動才能叫關系。
很多企業都會利用各種新媒體,包括公眾號、視頻、直播等方式影響用戶,增強品牌信任,打造用戶黏性。
其實,農服的小程序,也都有這樣的功能。譬如作物幫有七大核心功能:技術服務全程智能化、會員服務全程精準化、服務過程全程數字化、會員互動零距離、自有商城在線下單、會員、業務、團隊管控、直播與培訓等。
未來,每個農服企業可能都需要具備或者添加數智化管理的功能,去解決業務與客戶單線連接導致的銜接不暢或客戶流失問題;降本提效,讓營銷動作靈活、高效、高頻;財務數據、賬目清晰,一目了然;線上線下,助力拓新;作物技術標準化系統化解決方案的集成沉淀服務平臺;運營管理效率提升。
其實,目前我們行業也有部分企業運用了客戶關系管理工具,但是普遍反映,農戶和零售商都不樂意掃碼,收效甚微。所以,可能我們還是要學習其他行業的經驗:用關系去維護私域,用激勵去維護終端,賦能經銷商,從而讓數字化自發生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