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规模的中国种业市场,能再培育出一个先正达吗?

作者:35斗 廖芬 2021/8/31 9:47:47
纵览种业市场焦点,拥有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的政策利好,十亿级资本加持的助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计算等创新热点涌动。种业,无疑到了发展的黄金周期。 但同时也留给了产业诸多思考空间,在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能否再造一个千亿规模的“新种业”市场。如果是的话,谁会从中受益,能再培育出一个先正达吗? 本文即希望就上述问题进行阐释,35斗系统梳理了种业市场现状、关键壁垒和发展挑战,
縱覽種業市場焦點,擁有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關注的政策利好,十億級資本加持的助力,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計算等創新熱點涌動。種業,無疑到了發展的黃金周期。

 
但同時也留給了產業諸多思考空間,在創新驅動產業變革的背景下,能否再造一個千億規模的“新種業”市場。如果是的話,誰會從中受益,能再培育出一個先正達嗎?
 
本文即希望就上述問題進行闡釋,35斗系統梳理了種業市場現狀、關鍵壁壘和發展挑戰,以及創新企業清單等內容,揭示種業創新的結構化演變路徑。
 
千億市場,新技術帶來新增量

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而言,人工智能不再是一個新鮮事物,并且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它與生命科學的結合正在推動醫療、健康、農業等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它與農業的碰撞也給我國種業創新發展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關鍵機遇。
 
民之重農,農則重種,而種之大事在選育。我國種業發展受國內經濟、政策的影響不斷衍變,縱觀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四自一輔”階段,農業生產合作社為制種主體,種子由農民自繁、自選、自留、自用,輔之以政府必要調劑,無商品種子市場;“四化一供”階段,制種行業主體轉變為省市縣三級種子公司,種子生產流通方式發展為專業化生產、縣為單位統一供種;“種子產業化”階段,科研單位建立的制種公司成為主體,種子市場化經營;“種業現代化”階段,行業主體逐步轉變為育繁推一體化制種企業,商業化育種體系起步。
 
自種業進入市場化發展以來,我國種子行業的市場容量便不斷擴大。2012年國內種子行業市場規模1038億元,到2020年種子市場規模達到了1300億元。
 

圖片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
 
從細分市場來看,占據市場前三位的依次是玉米種子、水稻種子和小麥種子,2020年占整個種子行業市場規模的比重分別為27%、24%和14%。
 

圖片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
 
穩中有漲的市場需求反推著育種者不停創新,不斷提升育種技術。育種者從耕作者,到職業育種家,再到分子育種工作者。生物育種也隨之走過了馴化選擇1.0時代、常規育種2.0時代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3.0時代。
 
而后,隨著人類社會步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三位一體”的時代,智能化成為生物種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大數據技術成為推動種業智能化的先導力量。
 
2018年初,美國科學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Edwards Buckler教授提出“育種4.0”的理念。未來育種將在基因組技術、表型組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以及信息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物聯網技術、圖形成像技術等跨學科、交叉技術支撐下,實現作物新品種的智能、高效、定向培育,最終推動育種技術從“藝術”到“科學”到“智能”的革命性轉變。
 
國內差距猶存,多線追趕尋求突破

然而,就在世界上種業技術先進的國家進入育種4.0時代之際,我國種業尚處于從2.0向3.0過渡的階段。
 
與國際上走在育種創新前列的國家相比,我國種業發展目前還有不少短板。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我國在水稻功能基因組及雜交水稻等研究領域取得多項世界領先水平成果,但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及優質品種選育推廣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距離。
 
從單個品種來看,水稻、小麥單產占優勢,但大豆單產約是130公斤,玉米單產約為420多公斤,只相當于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二。在養殖業,生豬、奶牛、白羽肉雞等種源不同程度依賴國外。
 
我國成立的農業農村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心,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5萬份。并且在對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產、優質等性狀,跟國外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好在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保障,風險可控。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外資企業占我國種子市場份額的3%左右,進口種子占全國用種量的0.1%。
 
放眼全球,從2016年開始,陶氏并購杜邦,拜耳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全球種業新一輪并購已經完成。
 
美國種業在國際育種創新的先進梯隊,縱觀他們的種業發展史會發現,二十世紀中后期《植物保護法》的頒布和隨后的修正案以及相關仲裁給予了知識產權充分保障,孟山都等大企業對種業市場高度重視,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等因素持續推動著美國種業擴張。
 
盡管我國種業在發展早期忽略了其中一些關鍵問題,但隨著行業的成熟度日漸提高,我們在方方面面做出了調整,也有長足的進步。
 
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我國提高了重視,從多線切入維護行業秩序。今年7月5日,農發行支持種業專項資金1000億,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的品種權司法解釋,降低知識產權方舉證難度;7月6日,農業部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7月26日,最高法促鄉村振興司法保障意見,從嚴從快懲處制售假種子等偽劣的農資行為。

圖片
近年我國種業重要政策匯總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35斗
 
再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國的種質資源分析水平從依靠經驗的表型升級到依靠數據的基因型,利用水平從比拼概率的雜交育種升級到基于雜交育種的、精準改造的轉基因、基因編輯技術,跟以前相比產生了質的轉變。
 
隨著設備、技術、試劑耗材的國產化,測序儀、基因芯片、高通量的工作站、試劑等國產替代優勢日漸明顯。分子育種的產業化前景愈發明朗。結合海外發展的經驗來說,國內的分子育種應用還有很大的滲透率增長空間,包括作物育種、畜禽育種及水產育種等還有極大的應用場景可以開拓。
 
此外,以生物組學、合成生物學等為代表的前沿學科揭示了性狀形成機理,理論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為代表的技術加快進步,使育種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種效率幾何級增長,育種由隨機朝定向、可設計轉變,品種“按需定制”正成為現實,種業發展也將迎來“跨界融合”階段。
 
老玩家為主導,創新種企引領方向

由此,盡管我國尚處于從2.0向3.0過渡的階段,但實際上,國內不少種業大公司已經站在育種3.0的階梯上,也有創新企業布局種業賽道,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圖片
國內種企清單(排名不分先后,未統計入內的企業可聯系作者添加)
 
從該表單可以發現,國內育種仍以老玩家為主導。專注于種業的創新企業盡管數量有限,但大多從先進技術研發切入,為我國種業發展建立強有力的基礎,同時引領創新方向。
 
博瑞迪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動植物分子檢測和育種相關技術開發與應用,致力于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高通量、低成本的精準基因型分型和分子檢測技術,推動我國動植物育種技術從傳統向分子的跨越發展。
 
古奧基因成立于2016年,以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測序、生物信息分析、交互分析報告、多組學知識庫和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研發為技術核心,致力于為公共和企業育種研究機構提供基因大數據分析和解讀、知識庫和基因組選擇育種平臺構建的服務,協助農林動植物分子育種和基因組選擇育種研究事業。
 
康普森成立于2011年,公司提供基于新型農業基因組技術的動植物分子育種、特色農業基因+以及現代化農業生產、現代設施農業整體解決方案,聚焦未來農業發展需求,在動植物分子育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與發掘等方向不懈努力,致力于用基因科技實現種業強國夢。
 
創新力量的加入對種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種業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表示:未來,種業企業的發展方向將向以育繁推一體化、全產業鏈和跨界融合為代表的集團化,以聯結小農戶、大市場和科研院所的平臺化,以專業育種、生產、加工、經營和測試檢測的專業化,以產品特色、區域特色、作物特色為特征的特色化方向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