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中零售商故事:王善荣——做农资是个责任活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大羊鎮丁塢村丁塢農資負責人王善榮,做農資生意已經20個年頭了,如今已經64歲的她依舊保持著每天下鄉走訪的習慣,店里銷售出去的農資產品效果怎么樣,成為她心里最牽掛的事。
1978年王善榮高中畢業后,在鄉鎮小學當了13年的代課老師,后因學校改制回家務農,當時機械化程度低,玉米、小麥全是人工收割,澆水也只能靠肩挑背扛,一桶一桶運到地里。回想起剛開始種地時的經歷,王善榮感慨良多,她說最難的不是種地的辛苦,而是買到假的農資產品,一年到頭的努力付之東流。
王善榮(左)與愛人楊慶武
為了提高收入,王善榮和愛人楊慶武開始嘗試種植西瓜、白菜等經濟作物,也種過一些楊樹苗,同時兼顧小麥、玉米的收購,日子漸漸紅火起來。有了一定的積蓄以后,夫妻倆經過商量決定涉足農資行業,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為周邊種植戶提供貨真價實的種子和化肥。經過2年多的積累,2005年在丁塢村開了一家農資店,取名丁塢農資。
王善榮是農民出身,在十多年種地過程中積累的農技知識此時正好派上了用場,來源于實踐的經驗、平易近人的溝通方式、勤下鄉與種植戶面對面溝通、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讓丁塢農資積累了不少人氣。她說,做農資生意是個責任活,不僅僅是把產品賣出去,還得跟蹤、回訪、做好后續服務,各方面都要細心。
2015年,經鄂中業務經理陳輝球推介,王善榮開始代理鄂中化肥,2017年鄂中推出生物高分子復合肥后,王善榮更是從剛開始的幾噸做到了年銷量300噸。對于代理的農資產品,王善榮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質量第一,高分子的價格雖然比常規產品價格要高,但只要用過的種植戶無一例外都成了“鐵粉”。
丁塢村種植戶向平的愛人在她的推薦下買了3袋高分子24-12-7,回去以后兩口子因為價格發生了爭吵,王善榮立馬趕去做工作,承諾如果沒有之前用的肥料效果好,分文不收!經過一季的試用后,平均畝產增加了300斤左右,現在180畝地全部用上了鄂中高分子。同村的種植戶張連山是王善榮的老顧客,連續8年都在她手里買農資,前兩年因為價格原因選擇了其他品牌,小麥每畝少收200多斤,她主動上門幫助分析原因,核算種植成本,帶他去用高分子的地里看效果、做對比,從去年開始張連山又回到她店里買農資。
懷揣著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農民最樸實的情感,帶著為農服務的初心進入農資行業,王善榮做生意講究的是一個實在。在她看來,做農資不同于其它生意,是不容一丁點馬虎的責任活,也正源于這份責任,讓她20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地頭,用汗水澆灌出農民心中最美的豐收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