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业链如何让每个环节都赚到钱?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农资与市场编辑部 2023/1/22 10:10:45
市场充满变量,充满不确定性,很多营销手法已经失灵。 即便是来到了后疫情时代,我们的营销活动也回不到从前,因为大环境在变化,后疫情时代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对于传统的农资行业而言,从业者更多的是迷茫:躺平还是奔跑?蹲下还是站起? 2023年,我们的农资行业将会怎样?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描述以及对策。 这个世界在哪里被撕裂,就会在哪里迎来一轮疯狂生

市場充滿變量,充滿不確定性,很多營銷手法已經失靈。

 

即便是來到了后疫情時代,我們的營銷活動也回不到從前,因為大環境在變化,后疫情時代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

 

對于傳統的農資行業而言,從業者更多的是迷茫:躺平還是奔跑?蹲下還是站起?

 

2023年,我們的農資行業將會怎樣?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描述以及對策。

 

這個世界在哪里被撕裂,就會在哪里迎來一輪瘋狂生長。

 

但是整體上,我們還是希望整個市場能夠更健康地發展。所謂水大魚大,有大水才有大魚。大魚和大水相互依存,互相適應。很難出現沒有大水就有大魚的畸形市場。

 

就像農產品,只有產業鏈上所有環節都能賺到錢,這個產業才是健康的,才能往前發展。

 

如何讓農產品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能賺到錢?我們集結了農資企業、農資經銷商、種植戶、農產品收購商,看看他們在這個鏈條上的生存狀態如何以及有怎樣的生存智慧。

 

農資經銷商,轉換身份在細分領域領航

 

農資經銷商一直都是農資流通領域里最堅挺的一環,緊跟企業的營銷曲線,和企業共同開拓、服務區域市場。

 

各種新的探索,也多由農資經銷商開啟。

 

所以,農資經銷商若不賺錢,流通市場就失去了活力。

 

前兩年一直都有一種論調:不要中間商賺差價。我想問下,企業真的能夠直達終端嗎?有多少農資企業能夠下沉到終端,甚至零售店?即便是某些地方可以下沉,也不代表目前各地都可以。

 

上有企業要增量,無增量就換人;下有零售商想做大,自己拿一手資源。更別說,企業要現款,零售商想賒賬帶來的一系列金融問題。農資經銷商夾在中間最為糾結。

 

農資經銷商怎么發展才能賺到錢?

 

其實,經銷商們也都知道,憑借信息差,靠低買高賣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像去年上半年擁有足量貨物的樂趣不是誰都能享受的。即便上半年賺了錢,下半年還是得“還”回去!

 

玩的不是心跳,是跳樓!

 

而專注細分市場,是很多經銷商的選擇。

 

在細分市場、細分領域做出特色,專注打透一個或者兩個作物,憑借自己的技術、產品和品牌勢能,就會在這個作物領域形成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當然,打透作物的難點在于技術的積累和方案的針對性。

 

有的經銷商說,在針對性的特色經作全程方案中,種植者對農資投入品的價格不敏感,只要能提升作物品質就行。

 

即便在大田的服務領域,經銷商也能憑借土地托管等手段,鏈接產業鏈上的各個要素,憑借規模取勝。

 

很多經銷商都說,聚焦作物,讓他們找到了尊嚴。

 

也是,原來的經銷商,在市場的認知中就是賣產品的,是賺種植者錢的人。而現在,經銷商完成了身份的轉換,成了某個作物(細分領域)的專家,成了幫助種植者賺錢的人。

 

這樣的身份轉換,贏得了市場信任的同時,即便是不賺賣農資的錢,也可以從產業鏈中賺錢。

 

有個經銷商說,現在他們當地基本上沒有競爭,因為對手都已經在他的產業鏈條中了。

 

所以,農資經銷商要想賺到錢,就需要轉換身份,在細分領域領航。

 

種植戶,找到對的方法,是一定可以賺到錢的

 

很多人都覺得種地只能夠管溫飽,部分人甚至認為做農業就是虧錢,完全是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在外面打打工賺點錢不香嗎?

 

我國是農業大國,是人口大國,也是一個消費強國。種地怎么就賺不了錢呢?我想說的是,種植戶一定是可以賺到錢的,關鍵是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如何在現有的有限的土地上,研究出高效的辦法來。只要找到對的方法,就一定能賺到錢。

 

首先,在控制成本上做文章。比如規模化的種植管理,無論是土地流轉,還是農民合作社的形式,都是可以統一管理的,就意味著可以節省不少的投入。尤其是大田作物可以實現機械的大規模作業,就可以節省人力物力成本。

 

其次,在產量和品質上做文章。作物產量及品質是在光合產物積累與分配的同一過程中形成的,因此,產量與品質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通常我們都說,產量和品質是不可兼得的。比如葡萄,高產量會直接導致葡萄成熟期延后、上色不均或不上色、含糖量不高、口味變淡、病害嚴重等影響品質的問題發生,如夏黑葡萄,2000斤是夏黑,2500斤是夏紫,3000斤是夏綠。當然,不同的品質收購的價格千差萬別。

 

但是產量和品質之間也有著一種奇妙的平衡。這里,種植戶就要先考察并定好自己的目標市場,是高端市場追求高品質,是中等市場追求適當的“品質+產量”,還是普通消費市場追求產量。此外,還要評估一下自身的種植管理技術水平。高品質可是個技術活,不要盲目追求高品質。比如不好伺候的妮娜皇后,對種植技術的要求就非常高,能成功種植出高品質的人非常少。

 

最后,在多元化的銷售渠道上做文章。尤其是規模化的種植戶,一定要制定出更加多樣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方案,除了傳統的商超、批發市場之外,還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電商銷售模式,用多元化銷售渠道來對沖市場的不確定性,就一定能穩操銷售環節的勝券。

 

農產品流通領域,中間商“賺差價”是合理的

 

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始終流行著一種固化的認知—錢都被中間商賺去了。

 

這里說的中間商就是把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或者賣場的“中間人”,他們常被果農、菜農通俗地稱為“買辦”“ 菜販子”。對農戶而言,他們對這些中間商群體的感情往往是愛恨交織的狀態。

 

人們往往認為地頭幾分幾毛的果蔬經過中間商的倒手到商超就要貴上很多,認為中間商蹺著腿把種植端農民和消費者的錢給賺走了。特別是菜價低迷的時候,人們更會認為中間商低買高賣,肯定賺得更多。因此,長期以來,一度流行著“去掉中間商,蔬菜、水果就便宜了”的說法。

 

其實這種想法和說法是失之偏頗的。舉個例子,假如我們下班不想去超市買所謂的“高價菜或者水果”,而是自己親自跑到地里跟農民談價格,再把菜運回來,這當中要承擔的時間、精力、品質、損耗等其他成本的壓力肯定是不可想象的。

 

傳統的農產品中間商,是大宗收購、分銷,走的是批發路線,薄利多銷。而生鮮平臺走的則是零售路線,看似去除了中間商,其實是又培養了新的中間商,最貴的是快遞運費,果蔬的價格反而會被抬高,消費者自然也享受不到便宜,同時水果、蔬菜的新鮮度也難以保證,農民更無法實現增收。

 

那么,中間商該不該賺差價?答案是肯定的。中間商是成熟市場經濟體系價值鏈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這個群體的價值在于服務的專業,而不是來自種銷供需雙方的施舍。中間商賺取的差價,本質上是用自身專業優勢提供專業服務所得的回報。

 

這種專業優勢,體現在他們對整個農業產業鏈供需行情的靈活把控、對農產品種植知識的熟知、對農戶的了解。這些專業優勢,不要說個體消費者難以擁有,就是生鮮平臺或者生產廠商短期內都難以完全具備。

 

所以,我們不能妄求中間商都做“活雷鋒”,因為這種極端的思維只會讓農業整個產業鏈難以良性運轉。讓專業的中間商賺合理的差價,這才是我們應該具備的正常的商業思維,也是保持整個農業產業鏈活力的核心所在。

 

果品銷售環節,多渠道銷售讓農產品銷售商更賺錢

 

有人說,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加上新冠疫情對線下消費的沖擊,農產品銷售商們單純地依靠線下營銷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變化的時代求生存,對農產品銷售商而言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場機遇!

 

市場是農產品銷售的核心。農產品銷售商們想要賺錢就必須拓寬銷售渠道,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科技時代,農產品銷售商們可充分利用線下和網絡兩種營銷模式,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互相補充,提升競爭優勢。

 

線下銷售是基礎,保證農產品質量是前提。線下實體店,首先要做好產品篩選,對農產品進行檢測,保證其質量。其次,線下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要更加注重客戶的參與度,因此可利用線下宣傳活動,比如分發傳單、消費送禮、打折促銷等方式充分發揮價格優勢,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     

 

線上,可利用微信群、網上店鋪、公眾號等網上購物渠道為客戶提供線上下單、線下配送到家的購物方式。通過朋友圈、粉絲群每天及時更新門店資訊,讓客戶快速了解門店動態,還可以通過每日打造一款特價產品進行低價引流,吸引客戶下單購買。

 

線上助力線下,打造更完善的購物體系。顧客在線上參與拼團、秒殺活動,可線下自提,這樣就將線上產生的流量引導到線下,除了增加門店客流量,同時也能促進門店線下成交量的提升。

 

做好售后服務,線上購買的物品也可以在門店免費退換,為客戶提供超越期望的購物體驗。


其實,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銷售,只有提供好產品、好服務,才能吸引新客戶、鞏固老客戶,才能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贏得生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