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云南:300万亩冬马铃薯大市场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农资与市场 2021/2/15 16:03:06
云南是中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是主要种植大省,也是出口大省。全国每十个马铃薯中,就有一个产自云南。在云南,它有很多别名,人们习惯称其为洋芋、土豆。马铃薯已成为除水稻、玉米之后云南省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更是政府作为区域农民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40万亩左右,居全国第五位,总播种面积大抵在1000万亩左右,占全国马铃薯面积的10%左右,鲜薯产量占

云南是中國馬鈴薯主產區之一,是主要種植大省,也是出口大省。全國每十個馬鈴薯中,就有一個產自云南。

在云南,它有很多別名,人們習慣稱其為洋芋、土豆。馬鈴薯已成為除水稻、玉米之后云南省的第三大糧食作物,更是政府作為區域農民精準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云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40萬畝左右,居全國第五位,總播種面積大抵在1000萬畝左右,占全國馬鈴薯面積的10%左右,鮮薯產量占全國的約11%,其中冬馬鈴薯種植面積在300多萬畝,每年有500多萬噸冬馬鈴薯銷往全國27個省份。

曲靖、昭通、麗江、大理、宣威、盈江、會澤、陸良、芒市、建水、石屏是云南省馬鈴薯的幾大主產區,以昭通、曲靖兩地面積最大,約占全省總產量的81%。曲靖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在260萬畝左右,其中,昭通是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五個地級市之一,常年種植面積300萬畝左右,種植面積占云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的約三分之一。

云南區域內地勢復雜、海拔高度變化大,立體氣候決定云南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全年均有鮮薯上市,周年生產、周年上市特點突出,以一季作(大春作)為主,春(小春、早春)秋二季作為輔,特別是冬馬鈴薯,發展迅速。

可以說,云南馬鈴薯產業特別是冬馬鈴薯儼然上升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中快速崛起的作物新勢力,吸引著各方資源進入,更是眾多農資廠商掘金西南混作區馬鈴薯農資市場,尋求增量不可錯過的潛力區域。

反季節價格優勢突出,冬馬鈴薯種植面積提速

在國家第四大主糧化的浪潮的拉動并得益于反季節價格優勢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云南馬鈴薯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尤其是冬馬鈴薯。

“馬鈴薯在云南16個州市均有種植,冬馬鈴薯種植面積增長最為迅猛,至少從2010年后的十年間增長都是驚人的。云南冬季種植反季節優勢突出,效益高。云南冬馬鈴薯是11—12月播種,次年3—5月陸續收獲上市,而全國其他主產區的收獲期為6—11月,云南冬種馬鈴薯收獲,上市期正好是中國馬鈴薯市場的空檔期,產品銷路暢,價格高,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平均每噸有6000元以上的收入,每公頃產值15000元以上,農民種植積極性高。”文山市七鄉農資經貿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慶古表示。

在云南南部的馬鈴薯冬作區,許多農戶種植冬馬鈴薯,都取得了可觀的收益,并形成了冬馬鈴薯種植的“1139”模式,即種植1畝冬馬鈴薯,生長100天,產量可達3000公斤,收入9000元。

就算在新興的冬馬鈴薯種植區文山,按批發價格2.7元∕公斤計算,農戶每畝冬馬鈴薯產值也能達到6500元,扣除成本3500元/畝,畝純利也在3000元/畝左右,種植效益可觀。

所以,云南冬馬鈴薯特色品種因其突出的特性,價格明顯高于其他普適品種,顯示出特色品種極強的市場潛力,在售價層面,云南冬馬鈴薯售價是略高于全國平均售價的。據馬慶古介紹,2016年時,云南冬馬鈴薯價格高的時候能達到4塊多一公斤,在2018年時市場收購價格也在2.0/公斤上下。

以2021年2月14日昭通馬鈴薯價格為例,合作88一級種1.10元/斤左右,商品薯0.75元/斤左右,價格堅挺。據調查,受2020年春薯和秋薯種植經濟效益較常年偏高的影響,云南冬薯種植戶生產積極性更是較高,冬薯產區總體面積比2019年持續增加。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信息顯示,2017年,云南省全省馬鈴薯面積879.1萬畝、其中,冬馬鈴薯面積大幅上升,達到300多萬畝,成為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產區。而2018年,云南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則達到844.2萬畝,同比增26.5萬畝,增幅達3.2%;產量(折糧)209.2萬噸,同比增10.2萬噸,增幅達5.2%;單產增幅達1.8%。

可見,在高價的刺激下,云南馬鈴薯這幾年尤其是這兩年面積是穩步增長的,特別是冬馬鈴薯。其實,近幾年,尤其是從2018年后,云南馬鈴薯產業的穩步發展,最主要得益于集成示范馬鈴薯脫毒種薯、水肥一體、水分高效利用等技術的推廣,減少肥料和農藥施用量,實施晚疫病綠色防控,以合格種薯、綠色栽培技術及新栽培模式相結合,引導農民科學選用脫毒種薯。積極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進一步挖掘了云南馬鈴薯增產增收的潛力,保持了農民種植的熱情。越來越的多北方種植企業及種植大戶開始在云南承包土地種植冬馬鈴薯。

但是,也應該看到,云南馬鈴薯種植面積雖然整體是增長的,但部分地區受制于地形和水源的影響,種植面積沒有增加。

據貴州西洋實業駐云南紅河州農技師張際榮介紹,以建水和石屏為例,兩地種植面積在3萬畝左右,產量為3.5~5噸/畝,最近兩年的種植面積沒有增加,主要是由于最近兩年云南氣候比較干旱,很多地方缺水嚴重。


種植水平較低,渴求技術

相比內蒙古、河北等馬鈴薯成熟主產區而言,身處西南混作區的云南整體的種植水平還相對較低。

云南馬鈴薯種植多在貧困山區,由于地形復雜,地塊較小,多是一家一戶種植,生產規模小,種植技術粗放,機械化程度低,例如在云南昭通,山區、半山區土地面積占全市面積的96.4%,全市馬鈴薯機械作業覆蓋率僅為8%,用藥用肥水平也相對較低,所以畝均產量略低于全國其他地區平均水平。

在云南冬馬鈴薯產區,散戶依舊是主流,這幾年也興起不少合作社,但入社的農戶不多,從播種、施肥、蓋膜到收獲,多是人工為主,效率低下。因為生產技術明顯不如合作社,而且土地數量少、分布也比較分散,一畝地最多能出產3000公斤,而合作社因為技術體系的完備,畝產可達到6000公斤以上。

就像貴州西洋實業駐云南紅河州農技師張際榮所說,云南冬馬鈴薯種植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投入不足。不少農戶受重大春、輕小春思想的影響,對冬早馬鈴薯的投入多。二是缺乏規范化種植。不少地區冬馬鈴薯種植都是以村寨為主的小戶種植,散亂不成規模,專業的農技專家隊伍幾乎沒有,都是靠經驗種植,科學的種植方法和栽培技術嚴重短缺、單產低,經濟效益打折扣。

正因為云南馬鈴薯種植水平低,所以,用藥用肥水平在一部分新興地區,也相對比較低。據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興平介紹,在云南滇西區域內,馬鈴薯種植區大多地方都屬于粗放式管理,不發生病害就不打藥,肥料也就以農家肥為底肥后再追施1~2次。

總的來說,云南馬鈴薯整體上存在著種薯質量無法保證,耕作水平有待提高,科學管理不夠精細,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產業鏈短等一系列問題。


脫毒種薯質量監測體系不健全,需加大抗病品種的推陳出新

我國馬鈴薯產業整體脫毒種薯應用范圍較小,這種情況在云南馬鈴薯產區也比較突出。由于缺乏專業的種薯質量監督檢測及認證組織管理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檢驗方法和手段落后,對種薯繁育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等原因,云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種薯級別混雜、以次充好、生產經營秩序較為混亂等現象。

其實,在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上,云南也走在全國的前列。2018年前后,云南省相繼重點建設了500萬畝標準化加工原料基地和150萬畝外銷型種薯生產基地,初步建成了云南種薯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供應體系,促進云南脫毒種薯覆蓋率由20%提高到了50%,2018年云南省脫毒種薯推廣面積更是達445.77萬畝。

從數據上看,云南馬鈴薯產業這幾年在脫毒種薯上大有建樹,但在云南主要優勢產區的昭通、曲靖、盈江等種植一線,脫毒種薯的普及率還是稍顯不足。例如,截至2018年,雖然昭通的脫毒種薯普及率已達35%,但種薯質量難以保證。因為昭通雖已建成脫毒種薯繁育基地1560畝,但高質量、標準化的繁育基地還是少而分散。其中原種擴繁基地僅有3000畝,一級種擴繁基地12000畝;并且,至今尚未建成專業化質量檢測技術平臺,缺乏相應的標準。

陜西鼎天濟農的服務組組長鄭群郎表示,長期以來云南大部分地區一直采用傳統粗放的自留薯種植方式,導致病毒累積傳播導致馬鈴薯代代退化,大部分處于低產狀態,潛在產能有待進一步開發。以盈江為例,當地的種薯來源廣、質量差、價位高。這也成為限制盈江冬馬鈴薯面積擴大的主要因素之一。盈江目前還沒有良種繁殖基地,種薯大多從外地調進,導致一些個體商販和不負責的種薯基地以次充好,出現了品種混雜、種性退化、價格混亂等嚴重問題。

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興平也表示,在云南的滇西地區,脫毒種薯品種方面經過近十年推廣種植的麗薯6號,現在各地區已經逐漸出現品種劣勢(青枯病頻發、出苗率不高、死棵現象嚴重);今年開始各地經銷商已經開始實驗并推廣各種新品種,包括來自內蒙古和新疆的新品種都在開始試驗測產。

其實,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云南地區已經培育出了很多優質抗病新品種,如“云薯”系列、“麗薯”系列等很多高抗晚疫病且市場接受度高的品種。但原種生產補貼取消使得新品種的繁育量減少,導致其推廣速度慢,不能充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同時,病原微生物的不斷進化,致使其抗藥性也逐漸增強。因此,云南馬鈴薯抗病品種仍需要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不斷推陳出新。


土傳病害嚴重,農資市場潛力大

這幾年在云南主要馬鈴薯產區單一種類化肥的持續施用和連作障礙,以及脫毒種薯普及率的不足,導致很多地方土壤生態失衡,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和黑脛病、瘡痂病、黑痣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達30%左右,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威脅種薯質量。背后蘊藏著龐大的農資市場容量不容小覷。

晚疫病高發,套餐銷售緊俏

云南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年均發生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40%以上,由于缺乏高效、低成本的防控技術,馬鈴薯病害防治率不到10%,減產20%~80%,每年導致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以上。

云南馬鈴薯用藥方面,經過多年的政府農業人員、銷售人員的推廣和宣傳,農戶對各種病蟲害的識別和認知已顯著提升,自2019年開始,用藥水平更是不斷提升。從最初的以治療為主,到現在的防治結合;從最初的用藥依靠銷售人員,到現在的自己甄別藥劑,一直在不斷進步。

據熊興平介紹,就云南滇西市場而言,馬鈴薯區用藥水平較高的區域是德宏州和麗江,德宏州盈江縣的整體管理水平已處于前列,在此區域,馬鈴薯用藥每季可達6~8次,每次成本可達15~18元/桶水。在此區域內每畝投入成本(剔除人工管理成本)約為2500~2800元不等,其中種薯(5~6袋/畝)成本500~800元,農藥成本500元左右,人工栽種采收和機械成本約為800~1000元。租地成本每畝每季本年度已高達2500~3000元,在人工費方面每人每天100~120元。

調查獲悉,在以德宏州和麗江為代表的馬鈴薯用藥大區,農藥市場農藥容量約為9800萬(30萬畝×6次藥×18元/桶水×3桶/畝)。所以,縱觀整個云南1000萬畝左右的種植規模,農藥市場容量無疑是十億級的。

相比于內蒙古、河北、山東等馬鈴薯成熟用藥市場,云南馬鈴薯農藥肥料市場,起步確實比較晚,不過經過這幾年的開發,云南也已經成為最熱的馬鈴薯農資市場之一了。在農藥層面,連續多年,先正達、拜耳等國際巨頭早已經在云南馬鈴薯市場布局成熟。諾普信、利民股份、海利爾、陜西西大華特、浙江龍灣化工、云大科技、成都科利隆、明德立達等國內知名企業也紛紛布局馬鈴薯,謀求增量突圍。

例如,針對盈江馬鈴薯細菌性病害黑脛病、青枯病和晚疫病浙江龍灣化工就投放了主導藥劑龍克均(噻菌銅)與嘉田(噻菌銅),龍克均(噻菌銅)每畝用藥100~125毫升,間隔10天噴藥一次,根據病情指數,連續用藥2~3次,防效可以達到95%左右。

因2020年度云南降水量太少,病害發生不普遍,所以不少農藥企業主要以預防和套餐投入市場為主,農戶對預防病害意識不高,所以造成銷量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

龍灣化工在推廣上首先是根據各區域不同病害的發生情況,深入市場,尋找發病地塊做針對性示范試驗點,并圍繞開展龍克均(噻菌銅)觀摩會、應用技術宣傳會;其次,就是配合當地農業部門展開農戶會議,龍克均(噻菌銅)效果推廣會等來進行推廣。

總的來說,在市場營銷推廣上,各家藥企也都以試驗示范、觀摩會等傳統方法為主,彼此之間大同小異,都是側重做扎根工作。同時,農藥在云南馬鈴薯種植上也難做到單品上量,國內的殺菌劑單品銷售額超過百萬元的很少,套餐銷售是主流。

健康綜合防治是方向

對于未來云南馬鈴薯用藥的發展方向,熊興平強調,隨著農戶意識的增長,種植經驗的提升,用藥水平的提高,在未來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廠商倡導的用藥方向應該從健康防治、解決土傳性病害、降低農戶使用成本等方面去發展。以解決病蟲害為目的,提高產品質量和減少環境污染為前提。

馬鈴薯的用藥,從種薯消毒開始,種植專業合作社,全流程用藥,結合植保無人機飛防,提前預防,綜合防治。所以,隨著云南馬鈴薯連片種植的增長,以云南天鷹兄弟為代表的植保無人機組織在云南馬鈴薯晚疫病的統防統治上也普及開來。一架無人機每天能噴治300~500畝,比常規的人工作業效率高40~50倍,省工省時,市場前景廣闊。


大化肥主導,特肥大有可為

在用肥層面,云南馬鈴薯主產區化肥用量不是特別大,氮、磷、鉀肥普遍施用不合理,尤其是氮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養分流失、利用率低下。化肥的長期過量不合理施用不僅拉高了生產成本,而且其殘留易引起土壤板結和理化性質改變,更加劇了土傳病害的發生,直接影響種薯質量和種植效益,從而成為制約云南區域馬鈴薯種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也就是說,在用肥層面,云南馬鈴薯也是大化肥為主導,特肥的應用相對還不成熟,但增長空間很大。特別是隨著云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尤其是冬馬鈴薯種植大戶的增多,對土壤健康和品質的追求,農戶用肥習慣也日漸謹慎,特肥的潛力也在云南馬鈴薯區進一步釋放。 

據鄭群郎介紹,云南冬馬鈴薯一畝地的肥料成本在800~1000元,單一種類化肥的持續施用和連作障礙,導致很多地方土壤生態失衡,瘡痂病、黑痣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達30%,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有效防控措施缺乏,嚴重威脅種薯質量。

同時,云南馬鈴薯多在貧困山區,少數民族為主,用肥思維思路比較保守,一旦認可一種品牌肥料就會一直用,不認可的外來品牌就很難打入進去。但隨著土傳病害和肥害的加重,農戶也開始接受一些以有益于土壤修復的功能性肥料為代表的特肥產品。

一些土壤調理劑、土豆專用肥、有機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顆粒水溶肥、生物菌肥等功能性特肥產品慢慢在農戶中間傳播開來。其中,隨著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在云南馬鈴薯產區的普及,水溶肥銷售很火熱,還有相關的菌肥也因效果突出,有著不錯的銷量。

在復合肥層面,金正大、新洋豐、云天化、貴州西洋、川金象、迪斯科、湖北三寧、四川龍蟒大地等都在云南馬鈴薯產區有著不錯的市場占有率。特肥層面,德國康樸、美國獅馬、波蘭阿道姆、澳大利亞埃爾夫、意大利比奧齊姆、荷蘭科伯特、西班牙海夫、西班牙艾普、青島海大、農大肥業、陜西鼎天濟農、上海芳甸、青島滋百農、青島銳康達、山東佐田氏、山東泰寶、湖北京晟等也都有著相當大的市場占比。

湖北京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艷兵表示,很多特肥產品可以起到防治馬鈴薯土傳病害、改良土壤、增產增收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種植戶的種植風險。所以,通過對云南文山地區生態種植模式的深入探索,京晟進行了很多的試驗示范,京都1號、甲殼多糖、海藻谷氨酸、魚蛋白等系列品牌,三年多來深得馬鈴薯農戶的好評和喜愛。

據悉,現在在云南馬鈴薯產區,標榜能夠使馬鈴薯高產的化肥產品層出不窮,產品實質性品質在選擇前種植戶無法判斷,只有用了一次后才知道產品好壞,種植戶缺乏能解決農戶種植痛點的好方案。這里的好方案,指的是結合作物經常出現的問題來配置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一兩款產品。


堅持示范—觀摩—銷售—傳播一體的推廣模式是當前化肥廠商在云南馬鈴薯產區的常用模式,跟農藥推廣無異。大多都是因地因作物來制定產品搭配方案,保障作物效果顯著,再通過觀摩及傳播發聲,影響更多的種植戶了解品牌優勢和方案優異的性能,助力更多的種植戶種出好品質、高產量的馬鈴薯。所以,在云南馬鈴薯種植上化肥廠商要想實現上量,鄭群郎強調,沒有捷徑可言,基礎工作要夯實,優質的產品和農化服務要兼顧。

可以預見,云南馬鈴薯尤其是冬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提高,農資市場容量還將繼續增大,潛力無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