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贵州:关注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机会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
其實,貴州的糧食作物特別是經濟作物,發展得非常迅速:遵義的辣椒,安順的番茄、山藥,余慶的太子參、蜂糖李……
貴州12個特色優勢產業中,茶園面積700萬畝,辣椒面積545萬畝,李子面積263.5萬畝,刺梨面積200萬畝,藍莓面積19.3萬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獼猴桃、薏仁、太子參等產業規模進入全國前三(2019年全省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67.3萬畝,產量約22萬噸;貴州省黔西南州薏仁米種植面積60萬畝,總產量達18萬噸,薏仁米原料總產值達到4.8億元;2020年貴州太子參種植面積32.54萬畝,產量10.36萬噸、產值23.33億元);蔬菜、食用菌、火龍果等產業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與特色農業相對應的是,是農資的供應以及投入。
如何為農業增值?
我們可以看出,化肥用量明顯減少,產品品質明顯提高,土壤質量(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和農產品的增量相對應的是化肥、農藥的減量,這和茶、果、菜有機肥替代有關,也和特肥增加有關。
如何為農業增值?如何給種植者帶來價值?這是很多企業在思考的。
貴州能源豐富,很多企業都在這里扎根。除了好的產品,還要有洞察消費需求的眼睛。因為,各個階段農戶的需求不同,所以貴州的農資圈淘汰速度比較快。
有很多企業及服務商在此地耕耘,不斷用科技去更新認知,不斷用服務去賦能增產增收。
科學施肥,用作物拉動農資經營。貴州卓豪農科技有限公司在貴州農業圈甚至國內農資圈都名聲響亮。貴州卓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左祥文介紹,在貴州,農資的機會可能在于特色作物解決方案的打造。用作物的雙延伸,來撬動農資的銷售。
如今貴州卓豪已成為行業里的龍頭企業,成為集農作物品種繁育、引進、生產與推廣,新型農藥、肥料、農膜、農用機械、特色農產品銷售、農技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
業務模式上,始終緊緊抓住市場變化,抓住需求。每個年代農民的需求都不一樣,貴州的山地農業情況也和其他地方不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指定業務模式。
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卓豪把劣勢做成了優勢,緊緊圍繞山地農業來打造核心競爭力。
譬如圍繞山地農業去做水稻、辣椒的育種,這些是有獨特性、排他性的。以前是賣產品,現在是賣方案。不管農戶種植什么作物,卓豪都能研制出病蟲害防治、營養方面的方案,真正情景式地解決問題。
左祥文認為,貴州山地丘陵占比較大,要做好貴州農業,不僅要在品種選育上下功夫,配套的栽培技術也十分重要。卓豪就根據貴州田塊小的實際情況,探索提煉出一套適合山地水稻的機插秧技術,實現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提高了效率。
貴州卓豪在基地實施探索山地綠色高產高效栽培、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山地植保無人機飛防、山地水肥一體化、“稻+”生態綜合種養、化肥農藥減量等技術模式,發揮基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用科技助推產業發展。
圍繞一個作物,把產業鏈形成閉環,從種苗到農業投入品,到種植技術,再到收購。倒推過來之后發現種植方案也很重要,弱化了農業投入品的價格上的敏感度。
從種子到農藥化肥,到社會化服務,到技術培訓,到后端的產銷對接拉動,最近三五年,卓豪重點在后端拉動前端上做了很多工作,拉動種子、農資。做產業鏈對銷售幫助挺大,譬如現在卓豪圍繞辣椒做深加工。用卓豪的種苗、投入品、方案,卓豪就會提供技術服務,回收辣椒。通過這個模式,迅速將卓豪的農產品投入品在這個圈里傳播開來。
圍繞作物打造了卓豪的一個產業鏈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個閉環。
貴州的農資機會在哪里?
左祥文表示,貴州農業在特色和生態上比較有機會,貴州的大農業無法和北方相比,但是貴州獨特的氣候和生態優勢,適合做一些小而精的特色農產品。比如茶葉,適合在這個氣候生長,品質也很好。
農資未來還是要聚焦作物,根據貴州作物本身的特點,將之作為方案來銷售,賣農資的時代在貴州可能比其他地方退得還要快、還要早。渠道的集約化使淘汰速度更快,以作物為靶標的或者說技術需求的迫切性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