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成型阶段,品质成为农服竞争新焦点!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4/10/21 11:33:16
做农服,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力。可以感觉到的事实就是,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下简称“农服”)已经不再是个高频热词,农服的热度已经慢慢降下来了,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我国农业的每一块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服产业依然向好,农业市场对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多机构看好农服前景。有机构预测,预计至 2026 年,全球 FaaS(Farm as a Service 农业即服务)市场的复合年
做農服,拼的不是爆發力,而是持久力。
可以感覺到的事實就是,一方面,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下簡稱“農服”)已經不再是個高頻熱詞,農服的熱度已經慢慢降下來了,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在我國農業的每一塊土地上。
另一方面,農服產業依然向好,農業市場對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力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多機構看好農服前景。有機構預測,預計至 2026 年,全球 FaaS(Farm as a Service 農業即服務)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 15.3%。
筆者和幾家農服企業負責人聊“農服企業好像不太愛發聲了”這個現象,有農服企業表示,因為農服已經穿越探索階段到了慢慢成形階段。這個階段農服企業拼的已經不是媒體聲量,而是切實的模式塑造、復制了。

圖片



靜水流深,

服務數量、服務面積在增大

要說農資行業的長坡厚雪賽道,一定是農服賽道。
近幾年,農服的發展及變化有目共睹。
惠及更多小農戶
首先是服務面積和服務數量在增加。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全國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已超過 5.7 億畝,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經營主體超過 107萬家,服務小農戶 9100 多萬戶。
圖片
這組數據較幾年前有著質的飛躍。
注冊企業在增加
其次是,農服注冊企業在增加。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企業涉及農服板塊注冊有 225643 家,其中,注冊時間在一年內的企業有17395 家。注冊農服企業較多的省份依次是山東省、四川省、江蘇省、河南省、湖南省、云南省等省份。

圖片

另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 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 95%,糧食產量連續 9 年穩定在1.3 萬億斤以上。
農服,正讓農業趕上時代的腳步,讓更多小農戶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便利,加快融入大農業的腳步。
機會在后端
最后,農業服務全產業的發展機會在后端。
農服是黏性在中間、利潤在兩端(農資端、產銷端)的產業。中間環節“播種、田間管理(施肥 / 澆水 / 植保)、收割”是小農戶種植中有直接需求的,而前端的農服如“農業保險(金融貸款)、土地集約(高標準農田 / 深耕深松)、農資(種子 / 拌種肥料 / 農藥)、農資(農機租售)”其實在拉動農資的全程銷售,就像我們常說的改變了農資銷售的單位(原來按袋 / 瓶賣,現在按畝賣),自然有利潤。
其實,部分平臺負責人表示,未來農服的機會應該在后端—收儲、品牌打造以及更多延伸至生活產品和服務。
雖然大家都知道后端是利潤點,即便大多農服平臺都推出過自己的甄選農產品,但是目前鮮有平臺在這部分實現大盈利。
而做農服的服務商們,的確得到了切實的好處。溫縣裕田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樂軍向筆者介紹,他們最開始是做種子經銷的,目前“半托管 + 全托管”服務 5 萬畝大田作物。筆者問目前有無競爭,他笑著介紹,他從平整地開始到提供農資,從田間管理到溢價收購糧食,做的是全鏈條閉環,走的是訂單農業,提供的是溢價服務,不存在競爭。
部分區域農服商表示,做農資商的確不如做農服更受人尊重,更賺錢。
發展隱憂仍在
但是,整體看來,農服的發展隱憂仍在。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常務理事、金豐公社 CEO 姚承綱指出,目前農服存在的痛點有:基層農業服務組織體系建設速度放緩,全產業鏈農業服務仍在起步階段 ;農資套餐推廣、職業培訓、種植技術推廣仍有障礙—農產品品質提升有限 ;土壤和環境保護仍然堪憂;農民增收瓶頸—種植成本降低緩慢,農產品訂單和產銷對接狀況仍待提升 ;農業信息化小幅增長,線上農服仍然發展緩慢。
如何提升農產品品質?如何保護土壤和環境?如何讓農民增收?如何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做文章?各農服組織都有自己的招數。

圖片



百花齊放,

農服平臺各有各的高招

有道是,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現在的農服,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農服的發展不是對過去流程的修修補補,而是能力(增產技術應用)的迭代與重構。
隨著農服的發展,很多企業在發展、迭代中成長,各平臺農服的模式逐漸成形,逐漸成熟。
目前在農資圈的幾大平臺,如中化農業 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 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金豐公社、豐云農服、豐農控股、北大荒農服等全國性農服平臺,基本上都實力非凡(實力不強或者沒有實現能力重構的都已經漸漸淡出大家的視野了)。

圖片

但是目前這些農服平臺之間也存在著競爭。
首先,幾大平臺基本上都把重心放在主糧上,畢竟主糧單產提升無論從政策支持層面還是經濟增收層面都是重頭戲,而一個縣有能力、有實力、有意愿服務大田作物的服務商畢竟有限,各平臺在該區域的業務必然有交叉 ;
其次,幾大平臺基本上都是背靠母公司強大的農資生產、研發實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都實力強大,能滿足作物全產業鏈經營,而各大企業的優質產品內里差別不是特別大 ;
再者,和農資渠道一樣,農服渠道在市場上也都屬公共資源,哪個平臺更有競爭力、更能打動人,渠道就會選擇和哪個平臺合作。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很重要。
其實,一些做部分階段農服的企業也都做得風生水起,像農博士、極飛、全豐等專業做打藥服務的企業,有的已然和綜合型的農服平臺合作,共同服務于用戶。
還有很多區域性農服品牌,也都能在各自服務的區域內各自繁榮。



不內卷,做自己擅長的事

和原來不同,現在幾家平臺基本上不太去做橫向的比較,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都在做引領的事情。
MaP 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
MAP 一直在做引領的事情。自2020 年 起,MAP 每 年 向 社 會 發 布《MAP 綠色發展報告》,全面系統地介紹和展示現代農業服務實踐的可持續發展成效,分享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經驗。
《MAP2023 年綠色高質量發展報告》也于今年 5 月發布。報告顯示,土地生產效率上MAP較普通農戶平均提升15.26%,化肥、農藥利用效率平均提升29.66%,畝收益平均高出 16.26%,同時溫室氣體減排 19.38%。
MAP 針對不同作物類型選擇核心優勢產區,布局 MAP 技術服務中心、MAP 研究與示范農場,將中心作為觸點,貼近中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農業技術服務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MAP 通過更高效的種植 (創新的產品與技術,精準施用的技術及工具應用,MAP 全程解決方案推廣)、更健康的土壤(厚圃、耕際空間、潤土項目)、更繁榮的鄉村(集體托管、訂單農業)、更可持續的運營(零碳工場、低碳小麥)來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圖片

金豐公社聚焦增產核心
金豐公社從 2019 年開始發布金豐指數—中國現代農業服務發展指數。這個指數完全基于種植業縣級基層市場調研得出,洞察了中國現代農業服務面臨的一系列潛在趨勢和發力方向。
圖片

(注 :“金豐指數”是一套完全基于種植業縣級基層市場調研得出的指數。由全國性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推出,以“現代農業服務發展狀況”為測算目標。)

今年,金豐公社依然以增產增收為核心,匹配更專業的上下游農業優質資源,持續補強服務產業鏈、拓展農服價值。
筆者問及金豐公社模式,得知其實金豐公社也并非一種模式,而是在遵循政策導向和種植業現狀(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種地如何能賺到錢)上,用服務業思維重構農業社會化分工和分配方式,以土地規?;s為基礎(村集體、合作社等合作)的多元化創新的發展模式。
金豐公社是“總社—縣社—村社”三級統分運行機制,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的 9.36 萬余名會種地的小社長是“多打 200 斤、多收 200 塊”的保障。
姚承綱介紹,金豐公社的戰略轉型方向為 :從經營規模擴張到經營質量提升,從探索各類服務到做好增產服務,從資源各自為戰到資源集約獲益,從形成品牌認知到運用品牌價值。
未來,金豐公社將聚焦 1 個核心能力(落實能下地的真服務)、2 個重點目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3 個長期工作(聚資源、建網絡、做服務)。
豐云農服,小戶托管、大戶服務
豐云農服充分發揮母公司(云圖控股)豐富的產業優勢與作物營養的技術經驗,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豐云農服通過整合優質資源聚焦產業發展,為農戶降本增收 ;
種、肥、藥一體化,集中供應降低生產成本;整合農業金融,解決貸款難題 ;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解決產銷難題 ;開發田間管理系統,技術支撐科學種田。
豐云農服依托縣級服務中心,共建本地化標準化服務 ;
發揮技術優勢(小麥、水稻、玉米全程高產方案),幫農戶科學種地提升收益;種好托管示范田,用增產數據驗證服務效果 ;線上線下結合,培訓社會化服務專業人才。
據豐云農服市場部經理黃婷介紹,豐云農服創新“小農戶托管,種植大戶服務”模式,以滿足多種種植需求。

圖片

豐云農服對小農戶的服務一般采用“服務組織 + 村集體 + 農戶”的模式,依托村集體引導,實現整村推進。而對種植大戶則是按需匹配專業服務,幫助其增產增收。
豐農控股,圍繞涉農全產業鏈布局
據豐農控股集團品牌中心品牌策劃總監介紹,豐農控股的農服業務分為幾個部分,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圖片
多年來,豐農控股圍繞涉農全產業鏈建設了現代農服平臺“大豐收”、互聯網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平臺“天天學農”、AI 病蟲草害識別平臺“智農”、優質農產品直供平臺“豐誠上品”、專注農業科技領域投資的私募股權基金“甲子啟航”并建設運營智慧農業研究平臺“數智豐農研究院”和互聯網種植檢測平臺“豐創研究院”。
同時,豐農控股聚焦農業互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新技術、農業設備高端制造、消費升級等板塊,投資布局涉農生態企業 30 余家。豐農控股通過自身完善的涉農配套體系、全產業鏈協同能力及縱深行業經驗,為推進農業農服發展提供落地方案。




筆者一直在關注農服,也親歷著各平臺發展過程中的探索。


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需要改變從業者的認知,還要解決收益再分配的問題……


好在,發展解決了一切問題;好在,大家都基本上找到了自己平臺的服務方向和擅長做的事。


七八年前,大家對農服的模式充滿好奇且充滿懷疑。


依托母公司的強大背書和實力去做農服,拉長產業鏈條,且不與民爭利(讓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合理的收益),讓農戶增產增收,幫助經銷商轉型。他們做到了。雖然現在的農服可能還不是最終的模樣,但是這一路的探索足以令人起敬。


做難而正確的事。


相信每一個農服平臺都會持續打磨、迭代自己的模式,用品質不斷壯大自己的平臺聲勢,為我國糧食安全,為農戶增產增收做出自己的貢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