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马铃薯种植农场经营状况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2024/4/21 10:10:13
        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越来越多适宜栽培马铃薯的土地被成块连片地开发出来,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马铃薯规模化种植越来越成熟,这个曾经被视为单一且传统的农业领域,如今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隨著土地流轉的深入,越來越多適宜栽培馬鈴薯的土地被成塊連片地開發(fā)出來,有利于土地的集約化經營和機械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馬鈴薯規(guī)模化種植越來越成熟,這個曾經被視為單一且傳統(tǒng)的農業(yè)領域,如今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種植大戶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和問題,如何改善農場經營狀況?如何改善種植效益,降低成本,規(guī)避虧錢風險?


        經濟學角度看馬鈴薯市場


        河北久恩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一介紹,我們首先把市場類型劃分三類:壟斷市場、寡頭市場、自由競爭市場。


        壟斷市場:唯一生產者,可以單獨影響供給和價格,如:電力、供水、煙草、鐵路、專利權、著作權等。


        寡頭市場:只有幾個生產者,進入門檻較高,如:航空、通信等。


        自由競爭市場:生產者眾多,生產者容易進入和退出。單一生產者不能影響市場價格,且市場競爭殘酷,容易引起價格戰(zhàn)。短期市場波動較大,長期行業(yè)平均利潤為0。如:農產品、餐飲、酒店、裝修、家政等。


        “自由競爭市場的多個特點中,非常顯著的一點就是長期行業(yè)利潤為0。”王世一表示,其中主要有兩種情況:市場價格高,整體利潤大于0時,新的從業(yè)者和資金進入,供給增加,價格降低,利潤下降;市場價格低,整體利潤小于0,部分生產者選擇離開,于是供給減少,價格重新回升,如此往復。由此不難看出:在自由競爭市場內,有多少盈利,就會有多少虧損。


        舉個例子,夫婦二人經營自家農場200畝,農活自己干。種植土豆和蔬菜,每年平均投入40萬元,獲得純利潤26萬元(1300元/畝),夫婦二人真正掙錢了嗎?


        競爭市場的農產品板塊在運營的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三個成本即:地租成本、人工成本、金融成本。那我們折合一下這些被忽略的成本再次計算:地租成本600元/畝x200=12萬;人工成本8萬元/人(打工工資8萬元/年/人)x2=16萬;資金成本40萬元x2.5%(存款利率2.5%/年)=1萬元。那么,實際盈利就是26萬-12萬-16萬-1萬=-3萬。


        但是,長期行業(yè)利潤為0的說法,實際上來源于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理論。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長期來看,均衡價格會使得所有企業(yè)的經濟利潤(即總收入減去總成本)趨于0。這是因為如果某個企業(yè)能夠獲得經濟利潤,那么其他企業(yè)就會進入市場,增加供給,從而推動價格下降,直至經濟利潤為0。反之,如果企業(yè)虧損,那么一些企業(yè)就會退出市場,減少供給,推動價格上升,直至虧損停止。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yè)的利潤為0。實際上,即使在經濟利潤為0的情況下,企業(yè)仍然可能獲得正常利潤,即足以補償其投資成本的利潤。


        此外,完全競爭市場本就是一種理論上的極端情況,現(xiàn)實中的市場往往存在各種不完全競爭的因素,如產品差異、市場壁壘等,這些因素都可能使企業(yè)獲得超過正常利潤的經濟利潤。


        改善種植效益,聚焦噸成本


        案例分析:假設馬鈴薯農場A的生產效率和成本都處于行業(yè)平均線。含老板一共5人管理500畝(100畝/人),平均工資7萬/人(700元/畝),加上其他地租、農藥、化肥、種薯等成本,畝成本達到4200元;平均產量3.5噸,平均售價1200元/噸(地頭原包0.6元/斤),畝收益4200元。也就是說,平均成本=平均收益,平均利潤=0。


15-1.jpg

15-2.jpg


        王世一表示:“畝成本不好降,不要試圖從土地(地租)、種薯和化肥農藥上降成本。減500元成本,很容易就出現(xiàn)降1000元效益。每畝降低10%成本不容易,但提高10%產量卻不難,因此要聚焦噸成本而不是畝成本。”


        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會先降低再升高,并不是生產越多利潤也越大。因此,農業(yè)生產中,一定要把握合適的種植面積。王世一認為一般農場500-2000畝比較合適。


        在不改變成本的前提下如何讓種植效益得到改善?如何做到利潤最大化?


        以案例分析為基礎,王世一給大家提供了三條思路:


        1.增加產量(降低噸成本)。增加畝投入到4500元(增加300元),產量提高到4.5噸,噸成本降為1000元/噸,按照1200元/噸(0.6元/斤)的價格計算,每噸盈利200元,每畝獲得純利900元。


        2.提高效率(減少工資成本)。假設農場有4個工人,挑選2個最能干的,工資增加2萬/人;其余2人辭退,自己也參與生產,薪資成本減少10萬元,每畝利潤增加200元。


        3.提高商品價值。方法一:增加地租投入100元/畝,選好地;方法二:選擇市場暢銷品種,種子成本增加100元/畝。


        以上思路對改善農場效益效果如何呢?比如,為改善農場經營狀況,馬鈴薯農場A管理者做出以下措施:增加土地投入300元/畝,包括改善肥藥,增施有機肥;增加種薯投入100元/畝,種植商品性更高的品種,使用更可靠種薯;農場主(老板)參加勞動,減少2個長期雇工,成本減少10萬(200元/畝)。


        經過以上措施,產量提高到4.5噸/畝,商品價格提高到1250元/噸,收益變化為1250x4.5=5625元/畝;成本變化為4200+300+100-200=4400元/畝;每畝獲得凈收益5625-4400=1225元/畝。總收益:1225x500=612500元再加7萬元(管理者工資),為68.25萬元。


15-3.jpg


        種植馬鈴薯一定要在核心區(qū)


        以沽源—寶昌—多倫、榆陽—定邊、興和—商都、滕州區(qū)域為例,這些區(qū)域土地資源更多,氣候條件更適宜種植馬鈴薯,平均產量也更高。


        一般來說,在核心區(qū)配套服務更全面,農機、農服、農資、種薯和熟練工人等價格也更低,這有利于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益。核心區(qū)域,關于馬鈴薯的技術更加成熟了,服務馬鈴薯的農資經銷商正逐漸向新農服轉變,經銷商有針對解決問題產品組合,可以下到基地提供技術服務,有的還提供一些增值服務,譬如農機、倉儲、加工、銷售……


        而且,核心區(qū)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相對穩(wěn)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小。非核心區(qū)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可能會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動而出現(xiàn)較大波動。而馬鈴薯收購商更愿意去這些核心區(qū)域,好貨易得高價,市場不好年份銷貨難度反而更小。


        另外,核心區(qū)域種植戶平均技術水平更高,種植管理技術交流和提高更容易。(綜合整理河北久恩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一演講)


        最后,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錢為什么越來越難掙?


        王世一的理解是農業(yè)平均生產效率和平均產量在不斷升高。譬如,15年以前,平均生產效率為每人20畝,畝產1.5噸,則平均效率每人100畝、畝產3.5噸的A農場具備競爭優(yōu)勢;現(xiàn)在,平均生產效率每人150畝,畝產4噸,則平均效率每人100畝、畝產3.5噸的A農場不具備競爭優(yōu)勢。


        也就是說,隨著農業(yè)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持續(xù)提高,行業(yè)平均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這意味著,僅僅保持現(xiàn)狀已經不足以維持原有的競爭優(yōu)勢。


        因此,能不能掙錢取決于你的種植水平和行業(yè)平均水平的對比。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利潤,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種植水平,包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畝產量、優(yōu)化種植結構、采用先進的農業(yè)技術等。


        然而,這也并不意味著提升種植水平就一定能夠輕松賺錢。市場競爭的加劇、農產品價格波動、自然災害等風險因素都可能對農業(yè)經營產生影響。因此,除了提升種植水平外,還需要關注市場動態(tài),靈活調整經營策略,以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


相關推薦